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解读】《沁园春·雪》作为现代诗词经典,是师生都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名篇。本词是毛泽东按照“沁园春”的词牌格式填写的一首时代色彩浓烈的词。全词分为上下阕(片)。上阕侧重写“北国风光”,借助长城、大河、山、原等意象组合,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及时空结合等手法,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的诗词已发表的有二十一首,它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它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此词发表于一九四五年,原题为“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红军初到陕北,是中国革命正历艰苦之时,但革命力量却日益壮大。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起一笔,写辽阔广大的祖国北方的壮丽景色。  相似文献   

3.
雪景与豪情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 1936年 2月在陕北清涧县 ,于是一场大雪后登上白雪覆盖的高原视察地形 ,欣赏了“北国风光”之后 ,写下的大气磅礴 ,令人惊叹的千古名词。这首词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抒发自己的抱负。上阕开头三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诗人登高远眺 ,从视野的角度 ,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一个广阔无垠的银世界。一个“封”字突出其天寒地冻 ,静得出奇 ,一个“飘”字显示雪花的舞姿轻盈柔美 ,一静一动 ,美不胜收。接下来一个“望”字领起下文 ,一直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如…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离不开景物描写。作家笔下的景物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也会异彩纷呈,面貌迥异。且看名家笔下的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里描绘的是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  相似文献   

5.
李燕 《湖南教育》2002,(6):28-28
结合课本插图理解。学习课文《长城》中“蜿蜓”和“盘旋”两个词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长城远景图,问学生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远看长城会是这样的?再叫学生找出课文中写这个意思的词。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词义,而且体会到了长城修筑之不易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结合生活体验感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一句讲作者肖复兴见到叶老“那样随便、和蔼,作者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拘束”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你们在生人面前感到不随便,这种感觉就是“拘束”,课文中指开…  相似文献   

6.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山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部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饱含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比火焰还要炽热的...  相似文献   

7.
<正>伏案再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依然是那么的热血沸腾,依然是那么的倍受鼓舞,依然是洪钟大吕,震撼心灵。那到底是什么使这首词具有如此震天撼地,动人心魄的力量,是什么使这首词具有经久不衰,芳香久远的神奇呢?笔者认为,就是蕴含在词中的那无所不在,无所不至其极的"大"字。一、地域广大长城内外,天苍苍;大河上下,野茫茫。千万里长空,千万里北国,旷远而空濛,大气而厚重。这里"千里""万里"两词,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写出  相似文献   

8.
【课标·教材·学情】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准备指挥红军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大气磅礴、兴会淋漓的长调。这首词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抒发革命的豪情,成为古今绝唱。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作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集》里最有代表性的两首脍灸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词均由景入情 ,展现了毛泽东同志早年博大的革命情怀与革命斗志。《沁园春·长沙》渲染了一幅万类霜天竞争自由的湘江秋景图。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所绘之景 ,都是那么的恬适与美好 ;《沁园春·雪》泼墨而成一幅气势盛大的北国冰雪画。“千里万里之冰封雪飘”的广袤 ,“长城大河之莽莽滔滔”的庄严 ,“山原之银蛇蜡象”的壮美 ,其景象之大气乃诗家之所仰。两首词描绘的意象均是春兰秋菊 ,各放其采。回忆风华少年时的峥嵘岁…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李并成《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令居在今兰州市永登县境,“筑令居以西”即修筑兰州黄河以百通往河西走廊的长城,皆在保卫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杨通。历经两千多...  相似文献   

11.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词。  相似文献   

12.
(一)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书写折扇,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毕,乾隆看了看折扇,说:“这首诗你丢掉了一个字。”臣子奉命为皇帝写字,如此粗心大意是有罪的。纪晓岚接过扇子一看,果然将首句的“间”字漏写了。但他稍动脑筋,便镇定地说:“没丢字,我写的是词不是诗。”乾隆吃惊地说:“如是词你读来听听。”于是纪晓岚看着扇子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乾隆听罢,哈哈大笑,举起大拇指夸奖道:“聪明得很,狡猾…  相似文献   

13.
伟人毛泽东也是一位诗坛巨匠,其诗词篇篇都是振聋发聩之作。主席笔下喜用“万”字:“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一首词中就用了三个“万”字(《沁园春·长沙》),“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相似文献   

14.
黄河烽火报国情─—国民党平民县县长续俭率队抗日记事贾巨川“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一曲创作于抗战初期的《保卫黄河》,穿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仍以其气势磅礴,雄壮激越的音波回荡在中华大地。它记录了...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六年来到了。今天发表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六五年写的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两篇光辉的作品,以高度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描绘了国内外“天地翻覆”,“旧貌变新颜”的大好形势,歌颂了革命人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  相似文献   

16.
《菩萨蛮·大柏地》是第十二册第二组新增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词。这首词上阕写大柏地雨过天晴、鲜丽如画的景色;下阕联想回忆当年大柏地的激烈战斗。整首词歌颂了祖国壮美的河山,歌颂了革命战争,充满豪情,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写法上看,词...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咏雪的诗词不少,但大多数仅着眼于对雪本身的描写,抒发个人的乐趣。而毛泽东这首词,是咏雪而又不停留在雪上,从写雪景到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把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尽收笔下;从描写伟大河山进而评论历史人物,从过去的秦皇汉武一直写到今天的风流人物。在描写和评论中,善于抓住典型环境和人物事件加以集中概括,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气魄雄伟达到了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18.
沁园春·雪     
角度之一:准确精练的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精练,极富表现力。上阕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虽只五十六字,但写得意境开阔,意象鲜明。作者以一“望”字点明写景视角,并统领下面各句。动词“封”、“飘”,一静一动,概绘出一个壮阔雄奇的冰雪世界;副词“惟”,“顿”,前者有力的强调了长城内外惟一剩下的是一片白色,客观写出大雪覆盖面积之广,后者形象的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接上阕赞美祖国河山,又引出下文,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下阕评古论史,以一“惜”字奠下词人思想基色,又用“略”“稍”“只”等词与“惜”相应,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不足。结尾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全词主旨,有力地收束全词。“俱往矣”是对史的慨叹,“数”“还”则洋溢着为今之自豪。这样作者从写景到论史到颂今,准确而精练地运用了一些领括性词句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写得层次分明,蕴含深刻。  相似文献   

19.
请小朋友读一读古诗《江上渔者》:小朋友 发现 了吗 ?诗里 藏 着两 组 反义 词 呢,它 们 是( )和( ),()和( )。在这首诗里,“往、但、鱼 、美、君、看、里”这 7 个 字都是“横画多”的字。怎样写好横画多 的字呢?写好横 画,首 先要 做到 每一 笔横画 之间 的距 离差 不多 都相等,这可以 让我 们写 出的 字具 有“匀称 美”。另 外还要 注意 一些什么呢? 看 上面 ,写 下面 。写 竖 的 时 候 ,看 着前 1. 两横 之间的 空白 来写 ,让竖 的下 半截 和上半 截…  相似文献   

20.
在举国欢腾,迈步跨进战斗的一九七六年的时刻,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的发表,象指路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航程.词二首发表,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吟诵毛主席这气势磅礴的诗篇,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词二首鼓舞我们以战斗的姿态,迎着朝阳疾速猛进.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主席于一九六五年再次登上井冈山时写的.学习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