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通过死亡的精妙阐述可以窥探哲人思想的玄奥,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突出了能“问”存在的此在,关于死亡的阐释使此在的整体存在和本真能在得以可能,从而保证了关于此在的阐释具有源始性。勒维纳斯则站在海氏生存论的死亡分析所开辟的现象学基地上主要就死亡与时间、死亡的不可能性、死亡与他者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批评,但这些批评不能统摄海氏的后期思想,随着海德格尔追问存在意义的路径发生转变,此在由“向死而在”转变为“作为终有一死者而献身与存在的庇护所”。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1):73-79
"异化"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论述的核心问题,他站在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对沉浸在日常生活的虚假"安宁"中的"常人"进行了解构和批判。海德格尔认为,人从本真的"此在"沉沦为平均化的"常人",其根源就在于对自己"被抛"处境和"生"的有限性的焦虑,亦即"畏死"。常人统治下的日常世界表现为闲言、好奇和两可,在这样的世界中,一切真相都被遮蔽,自欺欺人的常人讳谈生死,然而这并不能阻挡死亡必然性的到来。因此,唯有重拾对"死"之"畏",直面恐惧,"此在"才能从异化状态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3.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统哲学一直走的是主客二分的道路,天人相分,而海德格尔反转了这一路径,从“此在”中引出了人与世界互含统一不可分的理论,即主张天人合一.而要天人本真的合一,又必须先人是人,即人脱离其首先的常人状态,去本真的存在,这一过程海德格尔又是通过“向死存在”最终完成的.也正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哲学,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东方的哲学有了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生终结的死亡问题,无论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死亡既具有相同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又具有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观是依乎天道、顺其自然的、洒脱的,“以道观死”面向“道”;而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是凝重的、有责任的,人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声并具有“畏”的勇气,不能总沉沦于常人,是“向死而在”面向“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方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死亡观的清理与分析,揭示以往死亡观的局限,进而分析和阐发海德格尔死亡观的特点和深刻性: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的命题而将此在的两个根本特征与死亡的特征结合在一起,阐释“此在在根本上就是它的死亡”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7.
"向诗而在"与"向死而在"是存在主义生命哲学中关系到人的个体生存选择的大问题。作为张爱玲寻找生趣与诗意的存在方式,它们也为共同在世的其他世内存在者提供了一种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模式。从张爱玲《落叶的爱》与诗人里尔克的《秋》的相互比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更多的生存况味。  相似文献   

8.
保罗.科埃略在《韦罗妮卡决定去死》中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死亡,本真地生存,积极地完成自己"独特之生"。这一对于死生的理解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向死而生非常接近。韦罗妮卡沉沦于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中失去了本真自我而决定自杀。在维莱特精神病院她经历的死亡意识实验,却使她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并由此实现了生命从沉沦到本真生存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10.
死在路上     
对于一个朝着终点赶路的人来说,死在路上应该是最可怕的。他应该死在终点。死在终点对于他是幸福的。 然而.是否每一个赶路者前面都有一个终点呢?是否每一个赶路者前面都应该有一个终点呢?是否每一个赶路者前面都必须有一个终点呢?  相似文献   

11.
近代汉语中 ,“死”有一个常用义 :呈现死的状态。它包括现代医学说的假死和昏厥。元曲中“死了还不死”一句 ,第一个“死”意思是呈现死的状态 ,第二个“死”意思是死亡 ,生命终止  相似文献   

12.
基于“此在”的诠释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在”──人的存在──是海德格尔诠释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完成了“本体论”之变革,“此在”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可能性,而现实的存在只是这多种可能性的一种。因此,在“此在”诠释学中,可能性是高于现实性的。理解是“此在”存在的基本样式,它是此在本身在自己能在意义上的存在,“此在”的意义,随着理解而生成、展开,“死亡”是此在不可逾越的界限,此在在理解中向着未来筹划自己,实质上是对死亡有所预期,向着死亡筹划自己的存在。在此意义上,必须把死亡纳入此在生存论之环节,才体现出此在的整体性结构。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之处在于它在自己的生存中生成了自己的本质(存在);而且,此在的自我生成,是在神秘的情绪体验一畏、烦、死中,由于人领悟到自己是被抛进自己的多种可能性的筹划之中,从而克服“共在”这种异在,才出离沉沦,直面此畏,向死而生的。海德格尔的这种自我生成观,实质上不过是唯心主义先验自我本身的神秘内省或主观反思而已,它既非现实的社会生成,亦非真正的实践生成。这一点,与我国传统哲学力主人的社会生成或社会认同有别,更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生成相距甚远。明乎此,才能走出当代人学研讨中因偏离实践、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生成的“准存在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14.
危机而“贫乏”的时代使个体的生存本质从遮蔽中诗意地彰显出来。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在身体、精神双重的“寄居外乡”的现实生存处境中诗意地言说出人的本质的生存境遇:无根、短暂、无常的“寄居”─—而在“死”的彻照下,这“寄居”更是豁然朗现。彰显出的生存的本质痛苦渴求诗化,他们在一种“我一你”关系中诗化着。言说对象─—“思妇”及其自身从而诗化人生。消解生命的本真痛苦只会消解掉生命本真的诗意。古诗十九首作为本真之诗在诗意言说中彰显生命本真的存在情状并抵达人的生存的深层结构,人生的本真意义只能于此诗意言说中生成而为我们把捉。  相似文献   

15.
杨坤 《文教资料》2010,(17):20-22
德国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十分关注人作为生命的个体的存在问题,其中对死亡的生存论是他最富有魅力和启发性的理论。海德格尔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存在与死亡的主题有着相似的感悟与认识。借用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生存论对《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达洛维的形象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非本真存在与本真存在的生存状态,从而更能清楚地看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如何理解人的生存状态,如何诠释人类的最本源问题之一——死亡。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痛苦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思考与他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是分不开的,《伊凡·伊利奇之死》把“死亡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小说通过追踪一个临死的人的心理历程来逼问“生”,坚决的否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死亡”,以极其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常人”对于死亡的掩盖,以及本真性的向死存在对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在世界中"是张爱玲持之以恒的文学主题。张爱玲洞悉了时间不断过去和人必有一死的生存本相,并选择了"向诗而在"与"向死而在"。她以"生命向空间的敞开"超越人的有限与必死,在"现在"的时间与"上海———中国"的空间选位中,与这个世界中的其他存在者展开"爱的交往",建立了人与世界和谐的一种现代范式,指出了在日常世界人的诗意栖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尽管“高考需要大动作”“别让考试考‘死’了小学生”的呼声不绝于耳,但落实到教学一线,命题改革的形式还是不太明朗。 叶澜教授说得好:教育,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相似文献   

19.
"此在"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一著作中的重要思想,"此在"作为能够追问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此在"在世之中,其存在状态是"烦",在与常人打交道中陷入非本真的存在——沉沦之中,为回归本真,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气、良心的呼唤,去蔽而澄明,发挥其在世的无尽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时间性(内时间意识)是通过滞留——原印象——前摄实现的。由现象学的时间性对身体进行考察得出身体作为从现象学走向存在论分析上的此在本象身体向死而在的特质,具有生成性和本真性。与现象学时间性还原下的本象身体相比,大众文化中的本象身体表现出避死无终的特质,即此中身体迷恋身体的青春生殖段,不是生成和发展的,而是凝滞的,具有凝滞性和非本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