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妇人”,后来成为靠歌舞来立身的女子的代称。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伎乐渗透到了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宫廷有宫伎,军营有营伎,官府有宫伎,私家有家伎,店铺有商伎。  相似文献   

2.
长治市观音堂遗址,是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堂存有大批明代文物,并且存有悬塑伎乐图像,本文主要对观音堂的悬塑伎乐进行了分析整理,对伎乐图像进行了分类、分层归纳,希望对研究明代的民间音乐以及道家的音乐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唐朝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这一强盛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唐代歌舞音乐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乐伎作为音乐文化的表演载体,为唐代歌舞音乐艺术的传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活跃于社会的各个文化空间,负载着多种历史信息,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则是唐代的重要文学体裁之一,在唐朝空前繁荣,诗中不乏描写唐朝乐伎的内容。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些诗词中描写唐代乐伎的部分,探究唐代乐伎的歌舞生活。  相似文献   

4.
汉代继承了前代的音乐文化遗产,结合自身的全新音乐理念,创设了汉代宫廷音乐的新体系。汉代音乐类型是形态各异且丰富多样的,鼓吹乐得以兴起,丝竹乐得到盛行,音响结构与社会音乐生活也得到转型。汉代音乐的发展,既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又顺应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潮流,同时满足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从而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舞蹈艺术和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汉代伎乐舞蹈的经济文化背景、乐舞伎的渊源流变、伎乐舞蹈的高度综合性特征,以及它们在南阳汉画像砖上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了汉代伎乐舞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阴阳协调的美感和高度综合性、技巧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长治市观音堂遗址中保存有完好的悬塑伎乐,这些图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音乐研究资料。文章通过悬塑伎乐图像壁的研究,进而对当时音乐的社会功用,乐器的中西交融性问题以及音乐很好地为儒、道、佛教三教服务的音乐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乐"在先秦时期还没有摆脱原始政治形态的崇拜。到了汉代,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与强化乐的宗经地位,加强了对"乐"的控制,此前的音乐观念完全是一种以政治需要的功利形态出现。而到了隋唐,贵族对俗乐不再严控,他们规范这些俗乐为九部乐、十部乐,并统归为"燕乐",并把它当成宴席间娱乐的工具。贵族们继续把燕乐声乐化,词体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音乐传统。中国音乐之美妙、乐曲之丰富、乐器之多彩多姿,为世界所仅见。商周时代统治者就注重以礼乐治国,那时的乐师地位很高,是政教制度的重要参与制定者与执行者,并负有教育贵族子弟的重要职责。音乐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部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自孔子起就注重礼乐教化,孔子本人就有着很深的音乐造诣,他编订《诗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正乐”,对作品的音乐曲调进行修正,据说他还整理、编订过《乐书》,他教授学生的内容有六科,其中礼与乐被置于前两位。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音乐诗不仅是唐人对诗歌题材的一次拓展,而且是唐人从审美角度,对唐代音乐化的一种透视,这些以音乐生活为创作题材的诗歌,艺术地表现或再现了唐代乐器,乐曲,乐工的演奏情况,传达出听的感受和感想,在表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方面,不落常套,情韵俱佳,特别是它以声喻乐渲染诗情,以形状乐传递深情,以典喻乐饱含激情,以感寄乐寓托真情的独特表现手法,尤为引入注目。  相似文献   

10.
钱珠红  吴梅英 《考试周刊》2014,(83):191-192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无所不在的。本文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出发,从教师教、幼儿学、生活中渗透等角度阐明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论述了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在乐上教,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在乐上学,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渗透音乐元素,使教学化于无形。文章诠释了音乐活动与幼儿学习之间的关系,显示了音乐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阳汉画中乐器种类众多 ,常见的打击乐器有鼓、铙、博、钟、筑、磬 ,吹管乐器有埙、、篪、竽、排萧 ,弹弦乐器有瑟和琴。乐队的组合形式多样 ,根据艺术形式和表现的需要 ,进行灵活性的组合 ,主要有鼓吹乐队、丝竹乐队、钟鼓乐队、钟鼓管弦乐队等 ,为研究汉代音乐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从中原汉画看汉代民间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宗教思想十分流行,作为官方宗教的儒教和作为民间宗教的道教等的思想既相互交锋又相互依存,它们对艺术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使汉代的艺术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突出,即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精神兼具、内容上多反映宗教题材和宗教思想、美学风格上的气势和飘逸,而中原汉画又对汉代艺术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做了有力和形象的注解。  相似文献   

13.
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石刻的壁画"。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别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既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反映着这些问题,特别是汉代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绝大部分在此时已达到成熟程度,这些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汉代的冶铁技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汉代画像石所包容的艺术价值博大精深,其意象造型特点作为造型方式的一种,在中国艺术中一直贯穿始末,内容极为丰富。文章仅对其意象造型的造型方式进行探讨,分别从丰富多变的用线方式、影像造型方式、具有抽象因素的造型方式、平面化空间处理方式四个方面阐述汉代画像石意象造型的造型方式特点,并进一步阐述其可为现代中国画意象造型形式提供借鉴和开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汉画中的牛郎织女画像彰显的虽是神话故事瞬间的一个画面,但画面上的人物、动物、星象等具备了符号学的象征意义,而符号又源于现实,属于“隐喻思维”,它隐喻着汉代农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彰显出汉代农民对社会地位及婚姻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家庭婚姻悲剧的名作,除了给人无限的艺术享受之外,还全方位地映射出汉代婚姻家庭各方面的情状.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母权的高高在上、出嫁女子的卑微下贱、汉代愚孝之风的盛行以及当时女子的再婚礼俗.  相似文献   

18.
汉画像石是反映汉代社会状况的活化石,集合了汉代丰富的思想文化.通过对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基的墓室建构、画像石内容的解读,寻求汉代黄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肯定人的地住及作用,"与物推移"、虚幻与科学相结合的自然现特征时汉代画像石墓建造的影响.尝试建造汉代思潮与汉画像石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文物研究中哲擘、关擘与考古学相综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汉房中乐、房中歌是在周秦房中乐及房中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既用于祭祀,又用于燕享。作为汉朝“庙乐”一类的“房中乐”、“房中歌”,汉初时,其“乐”、“歌”作者均为唐山夫人,创作时间当在高祖六年或之前;在当时及其以后,名称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由于“乐曲作者”变更所致。作为一种独立的乐种曲目,它与汉朝其他的宗庙乐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内容上虽有传承“教化”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了其作为“祠乐”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历史故事是汉画中常见的题材,学界多有探讨,其中列女的故事题材也非常常见。武梁祠后壁及左壁的第一层装饰带含有七幅叙事性画像,均基于《列女传》中的描述。位于第一幅的便是"梁寡高行"故事画像石。本文对梁寡高行故事中的贞节这一观念在两汉的发展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对社会贞节观的社会践行现实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及武梁祠设计者的思想面貌对梁寡高行画像的选择和其所要承载的功能做出了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