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珍稀蝶     
为保护、拯救珍贵的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在所列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中有5种蝶类。青少年朋友,你知道这些珍稀蝶类的形态、生态、习性、分布和保护级别吗? 金斑喙凤蝶金斑喙风蝶翅展110毫水左右。  相似文献   

2.
傅志军 《资源科学》1994,16(5):60-66
陕西省分布着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4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1种,二级保护15种,三级保护28种。这些珍稀濒危植物在医药、花卉、化工、木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由于近年来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贵稀有植物濒临灭绝。因此,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协调发展的理念,文章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论指导,以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增进种群交流、提高种群生存力、建设旗舰物种生态廊道提供示范为目标,基于亚洲象种群分布现状及栖息地选择策略,按照“获取物种分布—识别源地斑块和阻力面—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构建廊道—通过电流模型分析廊道中心度、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实地勘察—调整优化生态廊道设计—推荐廊道建设设计方案—对野生动物利用生态廊道开展长期监测”的技术流程,提出了亚洲象生态廊道建设构想及相关保护建议。上述构想和建议服务于“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战略布局,可为亚洲象种群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栖息地恢复与拟建亚洲象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重要补救措施。当前,耕地占补平衡面临耕地后备资源枯竭、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占用耕地需求居高不下的困境,地方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破坏生态等异化行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在耕地保护制度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刻理解我国人地矛盾的长期性、极端性和复杂性,明确耕地占补平衡在保护耕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促进均衡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全社会耕地资源认知水平,加快形成以耕地质量和产能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体系、差异化耕地占补平衡调控机制、生态优先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实施中国耕地资源安全保障重大科技行动,强化耕地资源全要素监测监管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我国耕地保护监督的科学决策与智慧管理水平,支撑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镱锂  吴雪  祁威  李士成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7):1455-146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基本途径。具有敏感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青藏高原,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成效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最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已发表NPP与保护成效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组成、分布格局与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63年至今,青藏高原地区建成了各类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km2,占全高原面积的32.35%;2保护区类型主要以野生动物与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3个类型为主,各占高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36.84%、33.35%和6.80%;3形成了以超大型保护区为主、中部和东南部分布为主、保护类型多样为特点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4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求助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好野生动物基因库是关键。野生物种基因库就是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自然生活场所,科学地建设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中要的任务。本文论述结构如下:首先,分析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指出了发展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新山  陈勇  白秀芹 《资源科学》2008,30(4):526-531
本文从法律的视角阐述了渔业和水生生物资源的概念,探讨了渔业捕捞许可、捕捞渔具和渔法管制、禁渔区(期)、重要的渔业生物资源名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和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等渔业生物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以及濒危水生动植物名录制度和保护措施,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未依法区分渔业生物和非渔业生物、未建立明晰的重要的渔业生物资源名录、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缴纳义务人范围过窄、区分野生动物为“国家重点和地方重点”的立法思想缺乏科学性、环境资源立法的行政部门性和地方主义等,由此导致渔业法规与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不协调和冲突。建议依据《立法法》修改《渔业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自然保护区条例》,清理有关的法规,维护渔业法规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协调性,厘清各自的适用范围,并依法建立渔业资源增殖基金和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8.
苇萍 《今日科苑》2010,(17):90-92
大鲵——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由于其声音酷似婴儿啼哭,所以民间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野生动物基金保护品种。  相似文献   

9.
基于碳汇价值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体现“碳中和”过程公平的重要调剂手段,也将促进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向精细化转变。文章从梳理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发展及实践特征出发,基于碳汇价值的内涵、属性与实现路径,提出基于碳汇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面临的三重挑战:碳汇发生机制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各类碳汇价值的量化工作基础不同;受作为基础性、关键性要素的碳价格确定影响,碳汇价值核算争议较大,碳汇监测技术尚不完善。构建基于碳汇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应区分阶段推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管理与技术支撑需要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正式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丧失、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高寒草地退化和家畜超载放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问题,基于草地多功能目标管理理论创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技术研发,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落地实施,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科技支撑新范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方案,为全球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贵州亚热带地区稀有濒危植物分布特征及优先保护等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贵州亚热带地区共有93种稀有濒危植物。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松科、禾兰科、棕榈科、金缕梅科4个科植物略占1/3;以森林为生境的稀有濒危植物占31.50%;因生境破坏而受到威胁的植物达82.80%。表明人类干扰是贵州亚热带地区植物受威胁的主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保护贵州亚热带地区稀有濒危植物的主要途径。根据区内的资源现状,可将该区的稀有濒危植物分为5个保护等级,其中10种为优先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12.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宣 《资源科学》1997,19(4):59-62
卧龙是四川省珍惜濒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4种,隶属18科,20属,其中一级保护2种,二级保护11种,三级保护11中。本文论述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特点、类型及地理分布,以及这些植物的一些利用价值及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植物迁地保育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植物资源保育及合理利用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有效保育是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植物迁地保育中出现的植物生长不良或繁殖障碍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对经济价值高或者珍稀濒危植物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因此,分析和鉴别影响植物迁地保育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保障植物迁地保育的策略研究。土壤生物群落与植物迁地保育关系密切,而相关研究工作较为薄弱,为此建议加强土壤生物互作机制对植物迁地保育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朱新华  李雪琳 《资源科学》2022,44(11):2303-2314
解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形成机理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议题。现有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类型划分与个案研究,对其模式形成机理的考察缺乏整体性的分析框架。本文以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依据,归纳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4种基本模式,并结合4个典型案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从生态资源禀赋、制度环境和参与主体维度阐释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以排他性和竞争性为主线,生态产品可划分为纯公共生态产品、公共资源产品、生态俱乐部产品和私人生态产品,生态产品的不同属性意味着其价值实现模式的差异性;②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影响生态资源的利用方式,政治、市场、文化等制度环境的差异性影响生态产品供给的过程与结果,参与主体的类型以及各自的能力与意愿影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选择,三者共同驱动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差异化模式的形成;③一种生态产品可能同时采用多种价值实现模式,随着技术与制度的创新,生态产品属性的变化会带来价值实现模式的相应调整。为了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需要从生态资源保护与挖掘、制度环境优化、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着手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推动我国畜牧种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畜禽遗传资源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生物资源之一,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畜禽遗传资源不但要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和多样化的畜产品,同时也为促进地方农民增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作出贡献。文章阐述了我国当前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理论依据、技术方法,以及现状与发展趋势,并针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进而为推动我国建设畜牧"种业强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邱以祥 《资源科学》1994,16(6):43-46
本文论述了我国珍稀濒危树种木莲的学术、生态、观赏、医药及工业开发的价值。并通过对其果实中的种子组成成分测定、分析的研究,探讨了木莲这一野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科学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出了全面部署。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融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勘查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全过程,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矿产地质工作与多目标地质工作,统筹传统资源与非常规资源,统筹陆地与海洋,统筹国内与国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