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陳寅恪先生《詩集》有兩首題為《寄卞孝萱》的詩,這兩首詩陳寅恪先生遺詩殘稿中没有,唐筼編詩目不載,卞孝萱先生生前也已失去了陳先生手稿.此二絶句録自吴宓先生抄存稿,藉此世人才知道有這兩首詩.時人程巢父曾撰《卞孝萱娱母 陳寅恪寄詩》文,試圖揭示此詩背景.2008年胡文輝出版《陳寅恪詩集箋釋》也對此詩有所注解,惜二人於卞、陳二家交往知之甚少,又限於體裁未能深入研究.然胡《箋》已搜羅《娱親雅言》之散見於各家别集者十一則,可謂用心良苦.2010年出版的卞僧慧新著《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對於此二首詩却是無所提及,甚為遺憾.今撰此文,介紹卞、陳二家的兩代人的文字因緣.揭示這兩首詩寫作的原委,同時表達對先師卞孝萱先生的無限哀思.臨文不諱,文中陳寅恪先生、卞孝萱先生或直稱名.  相似文献   

2.
编后     
《中国文化》2009,(2):198-198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中国文化》2009年秋季号。长期护惜本刊的季羡林先生、任继愈先生和柳存仁先生,接连在今年的夏秋之间离开我们。还有与本刊文字往来密切的卞孝萱先生、舒芜先生,也在不久前辞世。这使得今年的学术秋天倍添寂寥,故特于"学林人物志"专栏聊寄瓣香。  相似文献   

3.
程巢父 《东方文化》2002,(2):110-118
《答北客》是就汪鉴籛1953年冬迎陈寅恪先生北上任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一事而发。陈先生这首诗古典今典涵蕴很多层次,须以剥蕉见心的方法层层披解,始能贯通。诗的首句是:  相似文献   

4.
刘梦溪 《中国文化》2013,(2):149-163
王国维与陈寅恪一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陈关系最近,盖因气类相投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句,即实写此意。而《挽词》中"风义生平师友间",则是两人关系的理则概括。四大导师的年龄,梁启超生於1873年,王国维生於1877,陈寅恪生於1890年,赵元任生於1892年。梁最长,比王大四岁,比陈大十七岁。王比陈大十三岁。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时,梁五十二岁,王四十八岁,陈三十五岁,赵三十三岁。吴宓生於1894年,当时是三十一岁,任  相似文献   

5.
張求會 《中国文化》2012,(1):122-131
2011年2月,赵灿鹏君披露了原载于1916年10月17日《民苏报》(北京)、署名"陈寅恪"的一首七律《寄王郎》:泪尽鰤鱼苦不辞,王郎天壤竟成痴。只今蓬堁无孤讬,坐恼桃花感旧姿。轻重鸿毛曰一死,兴亡蚁穴此何时。苍茫我亦迷归路,西海听潮改鬓丝。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先生在1942年春给朱延丰的《突厥通考》一书作序时写道。  相似文献   

7.
近日因清理旧积文件 ,无意中发现了缪钺教授的一通旧札 ,附有他 1990年作的七律《秋柳二首》。两诗清丽蕴藉 ,格高调古 ,甚耐讽咏。味其诗题 ,当由王渔洋的名作《秋柳》而发感兴 ,但较之于王渔洋诗绝不逊色 ;置之于中晚唐诗中几亦难辨。如此佳作 ,当今罕见。时下的某些干部诗、文人诗乃至诗人诗 ,在报刊上登载时也标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读之则格律全乖 ,平仄不协 ,只能说是五个字七个字一句的顺口溜。真如鲁迅所说 ,如果见了此类闲得发慌 ,胡诌歪诗的先生 ,真该劝他们不如去陪太太喝咖啡去。反复讽诵缪先生的这两首诗 ,深觉不应自秘 ,亟…  相似文献   

8.
高峰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为什么是“新宋学”——陈寅恪文化学术理想》一文,结合陈寅恪的著述和治学经历,主要探讨了陈寅恪“新宋学”的内涵与意义。他认为陈寅恪首倡“新宋学”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宋学的规模和成就、宋儒的解经方法、宋贤的史学‘考据之学’(长编考异之法)乃至宋代的民族主义”。此文不乏...  相似文献   

9.
卞孝萱 《寻根》2006,(2):122-123
本刊2006年第一期刊登了柳哲先生的《柳宗元佚文〈谱牒论〉》一文,文章刊出后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有些学者经过考证.认为此文系伪作。我们现选登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的来信.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以下是卞先生的来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黎嵩按:卞孝萱教授于二○○九年九月五日遽归道山,本文竣稿于七月末,经先师手订,为最后之遗著。谨誌,以寄哀思。  相似文献   

11.
跋胡适、陈寅恪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9月19日,胡适应陈寅恪之请,为之题唐景崧先生遗墨:南天民主国,回首一伤神。黑虎今何在?黄龙亦已陈。几枝无用笔,半打有心人,毕竟天难补,滔滔四十春!9月23日,陈寅恪覆函胡适,对他的题诗表示感謝,函云:适之先生讲席:昨归自清华,读赐题唐公墨迹诗,感谢!以四十春悠久之岁月,至今日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2-92
2008年苏富比春拍上出现一幅《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的拍品。河东君,即明清易代之际的奇女子柳如是。她的这幅画像曾被影印在陈寅恪先生遗作《柳如是别传》中,但其真迹辗转流传,踪影难觅,陈寅恪本人也未能得见。如今,画像重现世间。这本收录柳如是画像的册页共19页,不仅收录有乾隆年间翰林余秋室(余集,号秋室)的这幅画、余用隶书抄录的顾苓《河东君传》全文、吴毂人的题词,  相似文献   

13.
寒夜捣衣     
车锡伦 《寻根》2003,(2):43-45
中国古代诗歌中咏“捣衣”,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晋·曹毗《夜听捣衣》诗:“寒兴御纨素,佳人治衣衾。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唐诗中有大量的捣衣诗,如杜甫的《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刘长卿的《月下听砧》:“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杜荀鹤的《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古人捣衣诗均系借景寄…  相似文献   

14.
張求會 《中国文化》2010,(1):190-197
<正>胡文辉君的《陈寅恪诗笺释》(以下简称《笺释》),从打印稿算起,在前后近六年的时间里,我先后研读了三遍。六年前,承文辉不弃,约我为《笺释》作序。既已佛头著粪在先,索性狗尾续貂於后,三次校读的所见所感似不得不书。  相似文献   

15.
将入蜀先寄蜀中诸知友步陈寅恰 兄《己五元旦》诗韵 吴宓 馀生愿作剑南人,万劫好看世局新。 野烧难存先圣潭,落花早惜故国春。 避兵藕孔堪依友,同饭僧来岂畏贫。 犹有月泉吟社侣,晦冥天地寄微身。 录自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第129页, 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校勘] 己丑:原作“乙丑”,乙丑为一九二五年,作乙丑误。据诗意及陈寅恪原诗《己丑元旦作时居广州康乐九家村》改。(原诗见陈美延、陈流求编:(陈寅恪诗集),第6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己丑为一九四九年。 余生:原作“馀生”,误。[见证] 将…  相似文献   

16.
陈勤奋 《东方文化》2000,(6):116-121
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曾论及自昔大师巨子之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所言不仅在学术思想方面,更在社会道德与习俗方面。在《赠蒋秉南序》中,又从欧阳修撰《五代史》,“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遂一匡五代之浇淳,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先生坚执中国文化本位的思想,以种族与文化的学说治史说诗,目的是在史中求史识,通解历史上的文化中国。而实现此一学术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在充分占有和甄别史料的基础上,对摄取来作为研究对象的古代载籍和历史人物,进行诠解和阐释,以重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人物的心理结构。在这点上所有历史学者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学者都是喜欢书、爱护书的,在我接触的老一辈学者当中,大概季羡林先生是我所见到的一位最爱书的人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因为参加季先生在北京大学主持的"西域研究读书班",开始有机会到季先生家里去问学。以后因为先后帮助季先生编辑《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敦煌吐鲁番研究》等书刊,所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季先生在朗润园十三公寓的住所去请益。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一  相似文献   

19.
论陈寅恪的阐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坚执中国文化本位的思想,以种族与文化的学说治史说诗,目的是在史中求史识,通解历史上的文化中国。而实现此一学术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在充分占有和甄别史料的基础上,对摄取来作为研究对象的古代载籍和历史人物,进行诠解和阐释,以重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人物的心理结构。在这点上所有历史学者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20.
晏殊有一首《寓意》诗:"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晏殊本人对"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两句颇为自得,曾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的确,此句以神取景,景中有情,可谓千古名句.然而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