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雪 《辽宁教育》2014,(6):62-64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十个核心能力."数感"是十个核心能力之一,足见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感"的的培养的重视."数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中培养生成,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建立与发展"数感"的有力载体.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内容标准的三个学段都分别阐述了培养和发展学生数感的问题,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学习内容并列在若干学习内容(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的首位。关于小学生的数感培养,十年课程改革有大量的研究,关于监测小学中段学生数感发展水平监测研究,则相对较少。数感如何监测?评估题如何命制?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面简称“修改稿”)中的核心概念反映了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修改稿”中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修改稿”去掉了原来“实验稿”中对于数感描述中与运算有关的某些内容,将其独立为另一个核心概念: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修改稿”新增  相似文献   

4.
数的运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有一定的运算能力也是每个公民具备的基本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里明确指出: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在内容标准之数与代数中.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由此可知,简算应成为借助于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来比较与优化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增强数感等的重要内容。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教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而简便计算是计算教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数与运算”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板块,涉及数的认识和运算的应用,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然而,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数的认识与运算不一致的情况,即学生对数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导致在运算中出现错误或不理解运算的本质。文章将以“数与运算”总复习为例,探讨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与运算一致性的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7.
1999年,新西兰教育部在小学数学阶段引入了运算能力项目.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经成为新西兰全国范围的一个数学专业发展项目,覆盖了新西兰所有的小学.数字框架是运算能力项目的核心,它由策略和知识组成.运算能力项目通过诊断性访谈来进行评价.有研究证明:运算能力项目有利于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运算能力项目的很多理念和做法为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借鉴:在小学阶段算术教学中渗透代数思维,注重小学生的代数思维.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数感。所谓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运算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数及其运算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在小学里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自然数、正分数及其运算.本章是在小学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讨论,引入负数、有理数、无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一系列概念.本章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为使同学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基础知识,培养运算能力,增强数感和符号意识,有必要对有理数这一章的核心概念作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是夯实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长期、渐进而又艰苦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解题,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提高运算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盛雪 《辽宁教育》2014,(11):62-64
正"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十个核心能力。"数感"是十个核心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2.
数感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是一个全新的重要内容.目前初中生的数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数概念的理解脱离现实的生活,而且缺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理解方式;学生的估算意识薄弱,缺少估算的方法;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抑制思维的发散;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有:在数概念的教学中,重视对数概念的切实体验与理解;注重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加强估算能力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数学交流中领悟数感;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和发展数感.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对“数感”作了如下阐释:“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重要课程内容提出来,并将它列在六个核心概念之首,充分表明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谓数感,主要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 年版)》中明确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主要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组成,确立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四能”课程目标。“四能”目标与高阶思维的发生过程“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具有总体一致性。数学运算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主线,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学习其他内容领域的基础,是发展并增强学生“四能”和高阶思维的重要载体。而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数学运算的基础上,运用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它是指向运算的高阶思维。可见,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探讨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重要课程内容提出来,并将它列在六个核心概念之首,充分表明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谓数感,主要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体会。一、生活化策略,积累数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数感的培养既非抽象说教习得的,也非一蹴而就可及的,更  相似文献   

17.
1问题的提出 《有理数乘法》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学生在学会有理数加法后学习的又一运算类型,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以小学算术为基础,即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其实质就是小学数学中的乘法运算.  相似文献   

18.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且数学学科又是基础的一门学科。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着重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数学运算能力。当前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工具,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数感,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接下来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进行重点分析,以期能为其他教师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同时,课程还明确地指出建立数感的重要性,即数感是有效计算和建立数概念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数感的概念和意义:“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