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结合教学实际,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例,从"学习与生活共生、人文与科学并重、责任与实践同行"三个方面加以设计,以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上出《文化生活》课的文化味道,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悠远与深邃,学会欣赏、树立文化自信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这节课要实现的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通过具体文化事例加以感悟。因此,笔者从汉字角度切入,打破教材原有框架,通过汉字分析中华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体味、赏析、感悟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一、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感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最重要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人类的所作所为,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关系。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必然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地域文化也必然会在汉语方言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中的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题,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二是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的难点,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学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特点。2.能力目标: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力量,培养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相似文献   

5.
玉器,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国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论题。本文从玉器的历史渊源、玉器与中华礼制文明、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方面探讨了绵延7000年的玉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指出:玉器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任何古器物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6.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是从历史来看的,重要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博大精深”是从内容来看的,体现为中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态势下的世界样貌复杂敏感,给中国的对外传播特别是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要求。以此为背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因其自身的特性与优势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学对"文化"内涵的定义为框架,从文化态度、文化内容和文化符号等三个方面,以中国影视传媒为切入点分析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与实践的海外传播效果,重点在于总结和阐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于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澳大利亚华人作家心水(黄玉液)在创作中极力保存着母族的声音,表现出对中华文化母题的继承与变奏。其小说集《比翼鸟》建构了以三个中华文化母题为一体的叙说体系——围城母题、因果母题和圆缺母题,并从婚姻困境、社会困境和自身困境这三个角度来叩问"围城"所凸显的生存状态的悖谬;在道德规约和江湖概念的"因果"逻辑中进行福祸的叙述;对幸福的封杀和对侠气的消解中流动着"圆缺"的悲剧意识。这三个中华文化母题作为一个整体彼此牵制地负载着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包括第六课和第七课。大多数人会觉得第六课没有多少内容,无非就是"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最多引申到"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将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讲下去。其实我觉得,如果对第三单元进行挖掘,会发现很多新东西。第一个知识点,关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也是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教材用了"特有的包容性"强调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之外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但是我们都知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泰国华人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认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对泰国北部最大华人社区美斯乐乡的华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及中华文化认同等情况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从20世纪中期至今,美斯乐乡华文教育经历了起步、骤变、复兴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教育内容与教育效果不同,在华语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两个层面产生了代际差异,从第一代华人到第三代华人对于这两个层面的认同逐渐降低但幅度较小。美斯乐华人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也呈现代际差异,老一代华人更偏向情感认同,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上;而新生代华人更偏向工具认同,尤其注重网络文化层面。建议从增加中外教育合作交流机会、拓宽民间华人联系渠道、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建设三个方面,建构海外新生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李芳 《考试周刊》2007,(17):87-88
纵观日本的历史、文化,无不深深地受到中国的影响。中日语言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方面对中日两国之间相似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旨在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更好地揭示日本的历史和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是一项大战略,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先进理念为引领。目前,"三单"(单主体、单向度、单声道)式的,"以我为主"的,强势宣传、传播等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已不合时宜,亦不被当前国际传播潮流和文化交流规则所接受。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理念上,要实现"单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变;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话语上,实现由"硬传播"到"软交流"的转变;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取向上,实现由语言"搅拌机"至文化、情感"搅拌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大部分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知起点都来源于历史书课本,虽然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仅是凤毛麟角。因此,应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点,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居住着两个古老的民族,傣族和朝鲜族。这两个民族虽然居住的地方相距遥远,但在舞蹈文化上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这不仅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相似文献   

15.
中华大地的“网格”地貌和递变性气候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提供了自然地理前提;从考古成果看,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辽河、黑龙江等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被学界梳理为六大区域系统等;从神话传说看,戎狄羌夷苗蛮遍布中华东西南北各地,学界由此提出“夷夏东西说”、“三大集团说”等。整合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获得的思考是:中华文化在史前满天星斗、多元发生,其中长江、黄河流域是文化发生最多的地区,而关中平原、燕山南北和环太湖区域是三个最重要的文化发祥地。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主题。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条学习线索:一条线索是"弘扬中华文化",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两个维度;另一条线索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两个维度。如何实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合?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直观表现形式,是形成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纵向看,从“符号表象”、“符号意象”和“符号意指”三个层次剖析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内部构成,全面完整理解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横向看,在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符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组成的关系结构中提炼中华文化符号的直观性与标识性合一,共创性、共通性与共享性契合,传承性与生长性统一特征,凸显中华文化符号的独特价值和地位。梳理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向,基于历史传统、立足时代发展、面向世界场域进行传播,把握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提升中华文化符号的视觉表现力和传播感染力,一方面,对内增强我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对外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内容标准的教学,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问题(本文中的中华文化就是指中国文化)。提起中华文化,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专家学者,不管是以此引为自豪的海外游子还是来华观光访问的外国友人,无不赞叹或认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八个字的内涵是什么?作为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事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留学生教学管理的目标逐步转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上.提升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要从三方面着手:运用互联网思维,丰富文化认同途径;开发隐性教育资源,创设文化认同情境;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夯实文化认同根基.  相似文献   

20.
历晓寒 《现代英语》2023,(17):20-23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推动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符合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对专门人才需求的战略宏图。文章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英语系为例,该系一直积极推进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融入英语专业教学,特别是中华传统美育文化和龙江“四大精神”之北大荒精神的融入,主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做出共同努力,致力于培养出植中国情怀,具国际视野,了解中西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英语专业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