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五百年,山西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投资开办戏班和票社,培养本土戏曲艺术人才,探索戏曲艺术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商贸活动把山西的戏曲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还引进外来戏曲艺术,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焕发了山西戏曲艺术的青春。  相似文献   

2.
我国戏曲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有名的城市之一就是山西,这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汉代时期,该城市就已经有木偶与皮影形式的表演,到了北宋时期,"诸宫调"形式出现,之后还有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等形式的艺术,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对于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之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在“以德治国”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戏曲艺术走进德育课堂,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任.在传统德育工作体系中尝试融入戏曲艺术来辅助德育的可行性方案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借鉴戏曲界师德资源四种途径将戏曲与德育有机融合,用隐性教育手段“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山西被誉为“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时期,山西就已出现了木偶和皮影的表演形式。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最早创立了“诸宫调”,后又有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等在山西盛行,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述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并阐述了器乐艺术和声乐艺术对戏曲艺术的影响,为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道路提出一些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将传统戏曲中脸谱造型、色彩、服饰等符号语言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不仅为动画注入了新的创作元素,在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上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内涵,同时动画作品中戏曲文化元素的再创造,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升了动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推动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山西被誉为“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时期,山西就已出现了木偶和皮影的表演形式。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最早创立了“诸宫调”,后又有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等在山西盛行,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述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并阐述了器乐艺术和声乐艺术对戏曲艺术的影响,为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道路提出一些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我国戏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历史悠久,《梨园春》作为河南电视台的一档电视戏曲栏目,依托现代传媒的优势,把传播优秀的河南地方戏曲艺术作为自己栏目的宗旨,在继承中国历史上戏曲文化交流传统的同时,弘扬了中原文化,宣传了河南形象,成为河南省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8.
“承中华美德,扬民族之魂”成为我校德育的主旋律。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熏陶,我校与中国戏曲学院共同开发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中国戏曲文化”校本课程,将中国优秀的戏曲艺术在少年儿童中推广、传播,扩大戏曲的影响力,使我校的学生从小感受戏曲本身的艺术美,提高鉴赏戏曲艺术的素质,进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的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山西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同宗。它们代表着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出流传区域的地方民风民俗。在戏曲音乐表演中,唱腔、表演、乐器的演奏在整个戏曲中是不可缺少的几部分。本文章重点介绍在山西民间戏曲伴奏中的弹拨乐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21,(6):41-44
中国传统戏曲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理想,曾在跨文化交流上起到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戏曲海外出版和传播经历过辉煌和低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通过对戏曲在海外出版的分析发现戏曲在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的优势和瓶颈,并针对戏曲艺术与新技术新传媒的结合,为焕发戏曲艺术的活力,让戏曲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