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涉猎诸多领域,《通志》是其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郑樵的学术思想。其中,《通志·总序》是一篇比较有名的学术思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通志》的"总序"着眼,可探讨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论其得失优劣,成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
宋代郑樵在其《通志·总序》中,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史记》在史学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对《史记》的有些看法也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3.
<史记·刺客列传>和<通志>"刺客传"为我们塑造了天地间具有曩激烈性情的人--刺客的形象.<通志>"刺客传"绝大部分袭用了<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材料,仅有三十二处文字出入;但却完整保留了"太史公日"这一直接评议、任情褒贬的精华部分.这也反映出郑樵写作<通志>列传部分时对材料进行裁剪去取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4.
郑樵《通志·乐略》中所体现的“会通”思想和“编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乐略》中郑樵对《诗经》之乐重新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5.
运用历史文献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分类研究可知,《通志·艺文略》的分类未至全备,部分类别分到第三级而个别类别则不然,部分类别的一级类目与二级类目名称相同。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重点强调了分类应当注意之事项,却多次重蹈自定义例之失。  相似文献   

6.
《史记》《汉书》撰《游侠列传》是汉初游侠群体兴盛的直接体现,也和著书者的人生经历、个人遭遇及家族传统等有关。《游侠列传》对游侠"重诺""守信"等侠义行为的歌颂,使侠义精神得以传播。《游侠列传》对游侠"滥杀""放纵"等行为的批评导致《史记》《汉书》之后再无《游侠列传》。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22,(5):14-20
“用间”在《史记》关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战争记载中多处出现。通过最早的“用间”理论作品《孙子兵法·用间篇》对《史记》“用间”策略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载以“内间”为主,辅之以“死间”“反间”“生间”,同时还存在无法分类的部分。这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用间”实践与孙子“用间”理论之间有所区别。其中,《史记》记载战事中的“反间”内涵扩大化了,实际上类似于孙子所言“乡间、内间、反间”的结合体。这导致后世学者在解释“反间”时,常将《史记》具体记载作为《孙子兵法》“反间”的注解,但两者实际存在不同。“用间”的理论与记载是从春秋至秦汉军事理论与兵学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8.
郑樵《通志·艺文略》(以下简称《艺文略》)可以说是四部分法之外一部具有较为典型的图书目录。郑樵将自己的目录学理论汇编成《通志·校雠略》,并在《艺文略》中一一的实践,而这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在郑樵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继承前人经验方面突出的体现在著录项目、著录方法和类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从梅妃资料搜集发现郑樵《通志二十略》中虽没有收《梅妃传》,但其中有多处描述成为《梅妃传》的重要素材。这对研究梅妃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的一些纪传中,使用了类传方式写人叙事,但《史记》中到底哪些传纪属于类传,至今人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史记》中的类传共有《外戚世家》《刺客列传》《循吏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等11篇。《史记》中的人物类传具有先议后叙、详略结合两个鲜明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东汉班固作《汉书》,其中78篇沿用《史记》原有篇目,虽然在原有文句的基础上作了剪裁删削,但仍然保留了大量可用于比勘的异文材料。这些异文材料是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较有价值的材料,并可由此上窥《史记》《汉书》古本之貌。《史记》《汉书》对校是《史记》校勘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运用他校与本校的方法对《史记》《汉书》九处异文进行校勘发现,《汉书》的确能对《史记》起到订正作用,同时也可以发现《汉书》的校勘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史记·游侠列传》以激越的侠情贯注而下,游侠之“义”是侠情呈现的突破点,“借儒形侠”是侠情的叙述方式,“游”则是侠情的最终指向.这种激越而又往复跌宕的“侠情”周旋较量在“侠”与“儒”之间,冲击成“侠”与“游”的紧密结合,最终达到辨别是非、褒贬人事的深厚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太元金阙三洞八景阴阳仙班朝会图》5卷,佚。《崇文总目》卷4《道书类一》:“《太元金阙三洞八景阴阳仙班朝会图》五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未署撰者姓名。郑樵《通志》卷67《艺文略第五·道家三》:“《太元金阙三洞八景阴阳仙班朝会图》五卷,孙光宪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相似文献   

14.
郑樵不仅是宋代的著名史学家,而且对于文字学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在文字学史上尤其是“六书”研究史上有着极为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就其成就的内外因素而言,既有纵横贯通的思想基础、求实自得的创新意识和博雅深厚的学术积累,也生存于良好的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之中。《六书略》为郑樵所撰《通志略》之一《略》,是其专以六书说研究《说文》的代表作。该书涉及汉字的来源与性质、六书之次第、象形为汉字结构之根本的功能观、“子母”理论等诸多观点。凡此表明,在六书研究史上,郑樵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大家。  相似文献   

15.
班固在《史记》基础上,直接把孟子说成是子思的弟子,确定《孟子》为十一篇.班固明确反对司马迁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评价,认为孟子较时人眼光长远.他还发挥了孟子的君权“天与之”说,对《孟子》史料与文句进行处理:或完全照搬《史记》,或略作概括和改动、用其大意,或直接用其材料作史料.  相似文献   

16.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17.
《史记》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清代李景星曾撰《史记评议》,对《史记》进行了逐篇的介绍和研究,但内容过于简单。故有必要按照《史记评议》的形式编一部《史记题评》,以引导人们正确地阅读《史记》。现选《平原君虞卿列传》等三篇“题评”刊出,进行一些必要的读解。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反映秦汉时期这一断代语言实录的一部宏篇大著,因此其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大型历时性辞书编纂的角度看,《史记》当是辞书必选秦汉语料之一,比如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就大量以《史记》为语料而设定词条及义项,并引为书证.但就该辞书收词角度看,仍存在不少失收词条,仅以《史记》词汇考核之,就可发现其漏收词条问题.今就所检《汉语大词典》失收《史记》词语数则考释如下,以期对读者研究及辞书再次修订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志》二百卷,是南宋史学家郑樵编著的史学名著,习惯上人们把《通志》与《通典》、《文献通考》并举,称为“三通”。究其实,《通志》是纪传体的通史;《通典》和《文献通考》是典制体的专史。“三通”并举的原因,固然是三书书名近似,都带“通”字;但主要是《通志》一书虽然包括“纪”、  相似文献   

20.
孙利政 《文教资料》2013,(29):25-26
《史记》和《汉书》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两部典范之作,《汉书》100篇中有55篇与《史记》内容重叠,可以相互参校。本文以《史记·淮阴侯列传》为主,通过与《汉书·韩信传》相关部分的比勘,对其中的一些异同试作分析,刺取六则,求正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