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东盟国家的传播策略与效果,探析东盟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状况,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研究对象,选取在邕东盟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以及实验法,探索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影响东盟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效果,并探讨在邕东盟留学生对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东盟留学生中具有正面传播效果,但是效果有限,而影响这种传播效果的因素是多重的,在今后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时,应规避"传而不通""通而不传""传而误读"以及"他国误传"等风险,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2.
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扭曲非洲形象,旨在确保它批评、指责、教化非洲在文化、政治和道德上的合法性;"非洲范式"也是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深层次原因,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面临中国在非"声誉管理"问题.但与此同时,西方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与非洲发展关系,为中国调整对非传播和外交战略提供了空间,中国可以实行差异性、匹配性对非外交战略,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战略,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实现中国在非形象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3.
昂颖 《新闻世界》2011,(2):106-107
伴随着留学热潮的持续升温,海外文学创作文本中的留学生形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从中西文化冲突和交织背景下,留学生文学群像的心理状态入手,深入分析处于文化交流与碰撞漩涡之中的留学生形象在时代背景下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嬗变和历史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是一国重要的战略资产,随着非洲在与中国外交中的权重和地位不断上升,研究中国在非洲形象的塑造与改善,对中国对非外交有着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以南非为例,采用主题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在南非网络上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公共关系理论,为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改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余传友 《青年记者》2017,(32):73-74
在与非洲长期的交往中,黄皮肤的中国人形象逐渐进入了非洲人民的视野,并构建了较好的国家形象.据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的全球调查显示,中国在非洲国家的形象好于中国的整体世界形象.①然而,中国对非洲的认识显得纷繁复杂,种族偏见、同情及面对共同的历史困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看待非洲的复杂视角.中央电视台非洲题材纪录片体现国家主流意志,旨在为我国观众呈现出客观真实的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实证主义角度出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东北财经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研究中非学生在与家人、老师沟通方面的异同表现,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大学生与家人联系不如非洲留学生与家人联系紧密;老师应根据中非学生的需求差异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加以指导,以增强师生交流的互动性;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和未来职业规划模糊,而非洲留学生更渴求融入新环境。  相似文献   

7.
唐颖 《新闻传播》2015,(2):15+17
本文围绕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在非洲面临的挑战展开论述,具体分析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塑造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更好地构建中非双边的友谊,树立中国良好的对外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中亚留学生眼中的西安形象,发现中亚留学生对西安整体持正面印象,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他们对西安的整体认知。在中亚留学生眼中,西安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社会压力大、环境问题突出。在媒介接触和信息传播方面,中亚留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和人际传播获取西安信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0.
城市形象是对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笔者选取上海8所211高校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构成上海城市形象的主要指标及因子。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留学生脑海中的上海形象可分为6个综合指标,分别为经济指标、生活指标、安全指标、期望指标、服务指标和文明指标。留学生对上海的经济指标评价最高,安全指标和服务指标紧随其后,评价最低的分别是生活指标和文明指标。  相似文献   

11.
布什的非洲之行主要是为了改善形象。一是着眼于国内政治,为明年的大选争取非洲裔美国人选票;二是改善美国在非洲人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感受华夏民族的文化魅力。这些来华友人成为中华形象的体认者和传播者,他们对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的理解将通过自身的在华经历向所在国民众传递对中国的认知。[1]在跨文化的语境下,我们需要了解中华文化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通过探析他们心目中的感知来匡正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本文从环境渗透视角审视高校在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得失,以期探讨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1983年以来,非洲出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闻解放斗争。非洲新闻界要求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呼声空前高涨,西方通讯社长期垄断非洲新闻、歪曲非洲形象的作法引起的愤懑总爆发了。这是被压在世界最底层的非洲,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斗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辛亥革命时期留学生创建革命组织、参加革命武装、为革命英勇献身等方面多有研究,但是,研究多局限于整体和宏观阶段,对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留学生先进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这一局部和微观的研究则有待深入。本文旨在总结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籍留学生以追求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利益、倡导民族平等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思想,分析其产生的渊源、社会背景及作用。以此缅怀前辈,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15.
江静 《浙江档案》2005,(9):40-40
最近,笔者从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找到一组有关浙江留学生王晞辰在日遭受非法检查、拘捕经过的资料.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日本政府的对华态度以及我国留学生在日本的艰难境遇,兹介绍于此.  相似文献   

16.
非洲面具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为企望获得助佑、慰藉心灵、祈求福祉、彰显等级进行的再创作和再建构,其寓意取自生灵世界万象,源于传统宗教信仰,并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愿望。丰富的动物形象及其文化涵义折射出非洲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特征、生活习俗、审美追求等等,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现实与虚幻的相互沟通和彼此交融。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非洲面具为例,试析在多变的外在形式特征的审美观照下,各类动物形象所蕴涵的非洲传统文化语义及其艺术表现特质。  相似文献   

17.
吴炜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14(1):50,52-50
外国留学生读者检索技能培养吴炜(浙江农业大学图书馆)浙江农业大学目前有留学生90余名,其中博士生9名、硕士生34名、本科生34名、进修人员15名,分别来自非洲、亚洲和欧洲等32个国家,使用语言有英语、法语等9种。学习专业分布我校12个院系。另外,还有...  相似文献   

18.
吴隽然 《东南传播》2015,(12):57-60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向世界履行"负责任大国"义务的全球战略,为中国和非洲大陆的共同发展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给中国和非洲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也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给"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西方媒体给非洲民众灌输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必须提升在非洲的传播力,在传播理念上要尽量和西方国家进行区隔,淡化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着眼经济和民生发展,要遵循"中国方式"的传播理念来传播中国和非洲,要用发展的眼光报道"真实的中国"和"发展的非洲"。本文旨在探讨在"一带一路"这一全球战略下,中国该如何提升对中非文化差异的重视,吸取过往传播经验教训和西方成功的传播策略,为新时期中国在非洲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及构建有利于中非共同发展的话语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媒体格局中, 英语信息占了80%,中文信息不到0.4%。西方主流媒体借助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影响受众,其中不乏对中国歪曲的报道。例如,在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文和案中,美国主流媒体对亚裔形象的歪曲,在传媒的炒作下,几乎使所有的美国华人和中国留学生都蒙上了“间谍”的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对社交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大多被归因于适应他国文化和维系本国情感的需要,但对于留学生代购群体来说,微信既是社交平台也是商业平台,平台中的隐私管理成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数字实践。本文改变了以往文献中社交媒体平台影响留学生身份建构的研究思路,从用户本身出发,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中国留学生代购群体的社交媒体隐私管理行为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留学生代购群体通过隐私管理平衡"做生意"和"做朋友"之间的矛盾,通过隐私让渡和观众隔离重构隐私边界,通过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策略性表露和选择性隐藏,建构符合客户需求的数字形象,获取客户信任,隐私管理成为一种带有商业色彩的情感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