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兴动  陈宇翔 《传媒》2018,(5):82-84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变革,"微纪录片"这一新的样态应运而生.同时,创作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这一新的纪录片类型为研究主体,从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以及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优势与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微纪录片是"微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运用非虚构的创作手法,将碎片化的素材用数字技术制作成风格简约、主题明确、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短小纪录片。系列微纪录片《城殇》在内容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呈现出与普通纪录片所不同的特色。在新媒体时代,其创作与传播对历史记忆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今后的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微纪录片,逐渐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最为流行的纪录片创作形式。2017年,《了不起的村落》在互联网上一经发布,就以其独特的年轻化表达方式,引发了年轻观众的共鸣,在行业内外广受好评。本文以《了不起的村落》第一季为例,分别从主打内容、叙事风格、视听语言三个方面,对该片的"轻氧"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其受到当代青年追捧的原因,为其他传统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米洁  徐莹 《东南传播》2021,(6):135-137
战疫微纪录片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形式.从创作主体可分为官方、民间以及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形式.本文从拉热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出发,从叙述者、叙事手法的层面对官方和民间两种战疫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从创作主体的风格和叙事的视角、群像叙事手法以及叙事推进方面都有不同特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战疫微纪录片已成趋势,融合创作在视角和价值的层面上都更能凸显叙述内容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5.
何道明 《传媒》2023,(3):48-50
全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语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技术、内容、渠道、文化、平台等维度的交融碰撞,进一步拓展了纪录片创作的开放空间,但同样也增强了纪录片创作的可变性、复杂性。面对新机遇、新挑战,纪录片创作者要加强现状审视与思考,精准把握新、美、微三大向度,深化创新实践,进一步拓展纪录片创作的价值边界,增强全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的适切性与长效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媒体行业也迎来了一次更新的浪潮。尤其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各种媒介开始进行多元化的交融。纪录片作为影视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传播方式与创作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这个大环境下微纪录片就诞生了。微纪录片依托其制作周期短、投资低、传播方式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微纪录片与新媒体技术两者相辅相成,扩大了彼此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微纪录片因短时长、个性化、深互动、篇幅小等特征受到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热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饮食文化类微纪录片《鲜生史》以“陌生化”理论为指导,应用三维设计以及MR等虚拟技术,利用通俗易懂的戏剧演绎形式展现内容情节,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与主题定位,在技术与内容两方面深度融合,致力打造高质量微纪录片的内容生态,同时也为“互联网+”时代饮食文化类微纪录片的发展与创作提供可借鉴的现实案例。  相似文献   

8.
微纪录片是短视频中"最重型"的子类,被视为"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的中间产品"——体量上,比纪录片短小轻巧,比普通短视频信息量更大;主题上,在"全民皆媒"的环境下,呈现了更加多元、真实的平民化视角,并以大众化创作吸引了更多受众的注意力。很多媒体在转型中选择微纪录片作为承载深度报道的一种新形式,高度重视并有意识地培养这类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界有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而言,如同展示在联系日渐紧密的地球村面前的家家户户的相册。在国内外纪录片创作日趋完善,技术日臻成熟,题材日益广泛的当今社会,纪录片创作中的被动性依然成为不可轻视的存在。如何更好的认识被动性,在被动中赢得相对的主动权,成为一部优秀纪录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唐婷 《现代传播》2017,(11):167-168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纪录片分为两类:在互联网上播放的传统纪录片和专为互联网而创作的新形式的纪录片。微纪录片属于后者,它是一种凝缩型的互联网纪录片,是刻有互联网媒介符号的完整的叙事文本。纪录片作者将传统纪录片的美学元素压缩并凝练为简短精粹的微纪录片,以适应互联网用户的观影习惯。近几年微纪录片成为了互联网上传播的最为重要的纪录片类型之一。本研究将微纪录片定义为时长在10分钟以内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1.
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部情景再现样片<忘不了>,此后,情景再现这种手法便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广泛应用开来."这种创作手法以其新颖、形象的特色得到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喜爱,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活跃了原本沉闷、单调的‘纪实'空间,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①情景再现的引入使得纪录片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丰富,更使纪录片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很大延伸,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宁国铭 《视听》2018,(6):28-29
纪录片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纪录片画面和后期剪辑相辅相成,起到补充画面、深化主题、营造意境美等作用。在进行纪录片解说词创作时,要使其既能保持纪录片的本质——"真实",又能和其他素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创作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深入浅出地传递主题。本文主要结合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为纪录片创作提供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3.
众多的电视节目中 ,作为审视人类自身生活状况和周围环境的纪录片 ,在近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受到电视制作者和观众的注视。纪录片之所以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 ,很大程度是因为她的创作特点贴近人们通常的审视观念。一、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纪录片是利用电视手段展示被表现对象外在形象和内在思想的艺术 ,其展示的人物和事情 ,往往是正在进行时中的自然生活。在电视媒体讲故事越来越注重技巧和包装的今天 ,真实而简单、还原于生活的节目更能贴近人们的心灵 ,这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为了真实反映拍摄对象的生活原貌 ,纪录片的作者常常要与被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记录型的电影——纪录片,自诞生以来为人类记录下了无数个重要的历史片段、人文景观,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必须十分的考究。不仅要符合创作内容,更要做到有吸引力,能充分吸引观众进入影片,将影片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观众。如何进行解说词的创作,解说词创作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会产生怎样的变革,接下来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江峰 《今传媒》2010,18(9):77-78
2005年,《故宫》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宫殿,通过大量故事性的细节和生动的情景再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像奇观"出现在荧屏上。从此,纪录片的国际化创作手法和运作理念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现在纪录片的创作开始强调故事性,纪录片的市场化要求运用大量特技和情景再现镜头,这些都是国际通用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社会变革中,人的心态变化、生存状态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碰撞.都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为了使受众更主动地了解身边事、天下事,更乐意接受作品中的理念和信仰.纪录片创作就必须强化纪录片的故事性.调动一切手段使故事更可信、更精彩、更耐看.更具有历史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由于种种原因,纪录片的创作对于县级台的编辑、记者来说仿佛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不仅有技术设备上的原因,更关键的是不敢尝试,不敢作为。作为基层电视台的记者编辑只要在创作中立足地方特色,发挥自己优势,县级台也能把纪录片做好,做成功。  相似文献   

18.
阎安 《声屏世界》2011,(10):41-42
在中国纪录片史上。曾有过纪录片究竟是“再现生活”还是“表现生活”的论争。近年来。随着创作理念的更新,我国当代纪录片在题材选择、表现方式、艺术手法、生产营销运作机制和批判力度等诸多方面有所突破。纪录片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变迁更引人注目。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轨迹,对生活纪录片创作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霍玉华  钱淑芳 《传媒》2021,(9):66-68
网络时代,受众年轻化、观赏便捷化,对微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基于受众的情感诉求、认知诉求和体验诉求的视角,分析其在视听语言方面所呈现出的内容美、技术美和文化美.同时,从大众审美的视角认识互联网时代微纪录片创作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联,探讨多屏时代纪录片创作手段及创作形式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田占林 《今传媒》2008,(5):43-44
纪录片一向被看做"担当社会良心"的载体.凡是矢志于纪录片创作的人,内心无不充满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成熟的纪录片创作,都会自觉地将这种特征贯穿于纪录片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