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跃华 《今传媒》2011,(8):149-150
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在进行镜头组接时,不同景别按着一定规则匹配在一起可以令观众产生鲜明而强烈的情绪感受,这种情绪感受从强度上来说,可以是渐强的,也可是渐弱的,甚至可以是忽强忽弱的,只要进行有章法的匹配,就可以让不同的镜头组承载不同的情绪,以此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影视拍摄中把景别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值得重视的是在这种划分方法之下,每种景别都应该美得其所,远景美在浑然一体,全景美在以景写人,中景美在动态鲜明,近景美在传神之容,特写美在直击心灵。远景与特写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可以承载非常强烈的情感,而运用得当的两极镜头直接匹配更会为观众营造出非常特殊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3.
在影视拍摄中把景别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值得重视的是在这种划分方法之下,每种景别都应该美得其所,远景美在浑然一体,全景美在以景写人,中景美在动态鲜明,近景美在传神之容,特写美在直击心灵。远景与特写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可以承载非常强烈的情感,而运用得当的两极镜头直接匹配更会为观众营造出非常特殊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写作需要不仅在内容上创新,在表现形式上同样需要创新,特别是语言文字的表达和结构的组成都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新闻中特别是消息,写作方法大多形成格式化、公式化的模式。写作手法的模式化让读者生厌,成为新闻中的八股文。散文式新闻写作的运用,使新闻稿件的语言既生动活泼又严谨凝练。在事实的基础上运用贴切、形象的语言文字,软化硬新闻,变生硬为优美,通过细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稿件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报道中蕴含着的信息,需要消息的外在表现,方可传达给读者。消息写作这种外在表现,一靠结构,二靠语言。所谓结构,是指消息写作的骨架,也是消息外在的形体和基本格局。换句话说,这种结构是处理一条消息的文思脉络,安排好诸多材料的表达次序和内在联系,又是全篇写作的布局。它需遵从新闻自身的规律,其基本要求是叙事述人条理清楚,而又能吸引读者阅读。“倒金字塔”式结构(本刊今年第四期已作专题介绍)虽然被广泛运用,但它不是消息写作的唯一结构。根据报道的题材和表达的要求,对不同的新闻事实应采用不同的结构来反映。因此,消…  相似文献   

6.
<正>电视新闻画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几乎和我们日常的口头式语言一样,准确地反应现实世界,表达人的思维和意念。语言文字表达意念的最基本单位是词,而画面语言最基本的单位是则是镜头。也就是指拍摄时安动摄像快门到终止,摄像时所摄下的连续不断的新闻画面。一开一停构成一个镜头。而一个个镜头的连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则必须熟练地掌握不同景别的镜头  相似文献   

7.
景别作为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也是影视创作和构思的基本表达手段之一,从构图和拍摄角度看,用不同的景别表现画面内容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拍摄技术。笔者结合两部影片,对其景别的应用以及影片风格融合做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传播新闻信息中,电视、广播、报纸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广播和电视具有快速、形象的优势。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报纸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语言上下功夫。通过语言的“镜头化”,可以赢得读者。所谓语言“镜头化”,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通过语言文字,象摄像机对客观事实所摄下的画面那样,将新闻事实,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运用“镜头化”语言撰写新闻,这在新闻通  相似文献   

9.
视觉新闻写作的特点,具有目击现场的形象、画面或镜头以及典型的细节。换句话说,新闻中要再现报道现场的一情一景或人物活动,使读者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写作要做到这一步,记者或通讯员只坐在办公室单凭冥思苦想实现不了。那么,写好视觉新闻的关键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正>在所有电视镜头中,特写是景别最小的一类,画面中被摄主体大、环境范围小、被摄对象的局部充满画面,对人眼产生的视觉冲击最为强烈,由此作用于人的心理震撼力量巨大。所以,特写被认为是最具表现力和冲击力的镜头。以拍摄一家花店为例:在全景和中景镜头中会出现琳琅满目的花卉,有玫瑰、百合、郁金香等等,而特写镜头则只是一朵玫瑰花或者玫瑰花的一个局部。我们很难在大景别镜头中注意到玫瑰花上的水珠,而在特写中一粒水珠  相似文献   

11.
自1915年格林菲斯在他的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创造性地应用了五种景别以来,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一直在影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对景别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中,拍摄距离是十分显著的一方面,景别之美即是不同的拍摄距离带来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一条消息应有新闻诸要素,方能交代清楚报道的事实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满足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这是消息写作做到规范化的前提。但是,在消息中如何正确和巧妙地运用新闻诸要素又大有讲究。 初学新闻写作者一般认为,新闻诸要素运用起来比较简单。写消息时把这些要素凑起来就成了。有时丢掉一两个要素也照样发稿。因此,当前一些消息存在着这样的毛病:运用新闻诸要素有的是照葫芦画瓢,造成写作上的一般化、老一套;有的丢胳膊少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运用描绘法,是指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观察现场情景和人物形象,在写作时借用电影手法,让所写的事实就像一个个电影镜头一样,有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绘声绘色,给读者以立体感。描绘法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对准要反映的事实由远及近,由粗及细绘声绘色地描写。例如《经济学家赶集》(见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这篇特写性消息,采用的就是正面描写。三月四日下午,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这位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  相似文献   

14.
陈跃华 《报刊之友》2014,(11):92-93
自1915年格林菲斯在他的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创造性地应用了五种景别以来,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一直在影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对景别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中,拍摄距离是十分显著的一方面,景别之美即是不同的拍摄距离带来的美感。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对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与世界的新闻信息互换与共享也必然愈来愈重要,作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新闻事业对于"外情内知,中情外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视频新闻中人物景别的选取与应用直接影响到新闻影响力和传播力,景别选取与新闻事件的传播具有重大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第一,注重镜头逻辑性,景别变化有序。刚到一个突发事件现场,很多摄影记者不会注意画面的逻辑顺序,导致最后漏拍一些关键画面。为避免这种情况,记者拍摄前应先在脑海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再根据画面本身的内在联系,恰当运用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就能拍出错落有致、令人赞赏的一组组画面,也给后期编辑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17.
苏俊 《声屏世界》2014,(6):21-22
“我的镜头会说话”。就是通常所说的镜头语言,也是每一个摄像师所追求的意境。人们可以通过摄像机拍摄出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从其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思想。从专业角度看.镜头语言大致可以从景别、角度、运动方式、长度等方面区分和归类,不同形式的镜头会有不同的语言定义。在实际操作中,新闻摄像可以用理论去尝试解释每一个镜头背后的含义。可往往很难用这套分类去拍摄每一个镜头,因为过于的依葫芦画瓢、简单的照搬,镜头都会呈现一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语言,使得镜头缺乏生命力,缺少色彩。  相似文献   

18.
人物消息,是报坛上一个受人注目的新闻品种。运用这种新闻体裁报道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给人启迪,使人振奋。人物消息篇幅短小,一般只几百字,简明扼要,便于阅读。而且反映迅速,具有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历年来不少优秀的人物消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试就人物消息的写作形式,略作探讨。一、直书其事短中求实  相似文献   

19.
在镜头语言被具体运用的时候,对于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由于呈现给观众内容的不同,对镜头语言的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例如综艺节目可能更多的运用推、拉、摇、移、特技等镜头语言来表现现场的气氛及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而一档谈话类节目可能更多的是运用不同景别画面的快切方式来表现演讲者的态度和观众的反应.那么对于科技类电视专题节目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镜头语言呢?  相似文献   

20.
一条消息应有新闻诸要素,方能交代清楚报道的事实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满足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这是消息写作做到规范化的前提。但是,在消息中如何正确和巧妙地运用新闻诸要素又大有讲究。初学新闻写作者一般认为,新闻诸要素运用起来比较简单。写消息时把这些要素凑起来就成了。有时丢掉一两个要素也照样发稿。因此.当前一些消息存在着这样的毛病:运用新闻诸要素有的是照葫芦画瓢.有的丢胳膊少腿,构不成一篇完整的报道。为了克服消息写作中这种种不规范的现象,运用新闻诸要素既要做到准确,又要灵活巧妙,便颇有“学问”了。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