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张志杰 《东南传播》2015,(3):123-124
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和西安凤城医院"手术室自拍事件",都一度引发舆论风波,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两起事件均折射出网络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新闻报道、信息转载方面存在的规范问题。本文通过对"产妇死亡事件"梳理,分析"标题党"对新闻传播的危害,提醒涉及医患关系的报道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2.
2014年12月的"手术室自拍事件"曾掀起一场舆论风波,在这一事件中出现了典型的舆论反转现象。分析这一事例对媒介如何避免报道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极易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生发恶性舆情。“手术室自拍”事件正入医患关系的舆情敏感区,并上演了一出网络舆情反转剧。本文认为,网络意见领袖声援正面舆论、主流媒体担当权威信源、深度评论调解网民心理,这是在“手术室自拍”事件中显现出的三个舆情导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反转新闻频频发生,如2013年的北京老外撞人事件、2014年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2015年的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机事件。反转新闻降低媒体公信力、伤害公众,危害极大,本文选取近年来反转新闻的典型案例,探析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2014年12月20日,西安凤城医院"手术室自拍"事件开始在网上引发热议,之后的网络舆情发生巨大转变,从"一边倒"的谴责医生到对该行为进行理性评价。通过分析此事件的传播过程及凤城医院的相关回应,找出其在应对危机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社交媒体对组织机构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对危机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此我们应引起重视并找到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2014年12月21日的"手术室自拍事件"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初,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转载报道和微博网友的谴责,让事件中的医患矛盾与医生职业责任缺失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事件的持续发展和报道,真相逐渐明朗,网络话语更多趋于理性。本文就此次事件发展中的官方微博、传统媒体和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郭金金 《东南传播》2012,(8):173-175
"11·16"甘肃校车事件具有事故严重性、群体特殊性、事件延展性等方面的特征,事故发生后,媒体进行了突出报道。本文以"11.16"甘肃正宁县校车事件为例,简要分析了事件报道中不同媒体在报道方式、报道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并对事件报道中各媒体间的互动性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微博作为舆论生产平台,是人们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人们随心所欲的在微博上发表言论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以西安"手术室自拍"事件为例,通过分析其传播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对微博舆论暴力的产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媒“3·14”事件报道的选择框架与意识形态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14日发生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打砸抢烧事件,是2008年3月份西方媒体对华报道最为关注的议题。自"3·14"事件发生后,大量的西方媒体的报道引发了中国公众的巨大民族情绪,对西方媒体所标榜的客观性、真实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到底西方媒体在此次西藏事务的报道中,呈  相似文献   

10.
王志龙 《青年记者》2016,(32):38-39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拍摄装备日益低廉,普及率不断提高,以"秒拍""微视""美拍"等为代表的微视频平台逐渐兴起,大大加快了"无视频无真相"的进程,受众的话语地位得到空前提升.电视媒体在沿用传统的制播流程的同时,也尝试将微视频用于诸多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相似文献   

11.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如何应对受众的质疑?受众、媒体和事件怎样才能长期维持"调和"的局面?当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报道方式、什么样的报道角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博以其自身的方便快捷、多媒体性、互动性强、自媒体性等特点更好地满足了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求。本文以"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为例,分析普通网友、公众人物以及主流媒体通过新浪微博在该事件报道中体现出的优点和不足,就"微博式微"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中微博这一传播媒介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正面传播作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甘露 《东南传播》2014,(4):134-135
"李某某案"自2013年2月初被报道以来,由于涉事人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性侵案的特殊性质,持续成为新闻中的热点事件。案件相关情况及家庭情况被各方媒体翻了个底朝天,纵观报道的整个过程,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时,已经明显出现了媒介伦理的失范现象。热点新闻更需要理性报道,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舆论定位、报道内容、报道角度需要自我审视。本文以"李某某案"为例,分析报道中媒体伦理失范行为的表现,以期对热点新闻的报道中如何坚持理性报道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全华  白红义 《中国记者》2012,(5):105-106
2012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大地震一周年。国内外各主要媒体均对这一国际热点事件进行了策划报道。在众多"媒体行为"中,微博作为新的媒体样态,以"微话题"等交互特色鲜明的方式,将受众纳入"报道"体系,以网民"自媒体"信息作为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截至3月22日,"日本大地震一周年"微话题已发表了4670703条,且仍有人在不断地参与到微话题讨论中。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6.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应该采用什么视角报道?本文以"5·12"地震报道中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的《生活帮》栏目为例,从帮扶视角,探讨新闻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媒体职责上的新特色,探讨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媒体报道的态度立场和如何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探讨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与媒体应对,成为近年来传播学研究的焦点.本文以“西安医生自拍事件”为例,通过舆情监测数据分析,探寻当前热点事件中网络舆情演变路径及应对策略,以期为同类事件的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选择性报道。基于受众需求、价值判断、眼球经济等原因的选择性报道往往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以最近媒体频繁曝光的一系列"老人倒地"事件为例,分析了媒体选择性报道机制的动因及产生的舆论影响,以发挥选择性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各种危机事件频繁发生,这些危机事件会给国家造成显而易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对人们的内心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我国媒体通常以实现主流媒体管控,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主流媒体形象重塑,体现主流媒体人文关怀的传播效果为目的。然而,这些效果的实现无一不需以剖析受众心理为前提。因此,在危机报道中,媒体还应重视对公众心理的引导,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姜雨佳 《今传媒》2016,(8):35-38
近年来,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个别医疗纠纷甚至演变为极端的媒介事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微博上媒体的报道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框架理论得出以下结论:医方强音、患方消音,媒体积极发表意见,参与构筑医患关系;媒体对于正面医患关系和负面医患关系的处理手法不同;媒体倾向于报道负面医患关系,因为这类事件能吸引更多关注。当代社会,媒体需要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