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敏 《新闻实践》2014,(3):90-91
英国有一个新闻编辑室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执行重要新闻任务了,他们用机器人来验证社交媒体,梳理数据等.看样子,机器人也开始挑战或者说帮助纸媒了.  相似文献   

2.
对"新闻线人"热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的新闻线入主要是指,通过向媒体提供社会新闻线索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个人群。他们作为媒体一支日渐重要的编外队伍,在扩大新闻线索来源,减轻记搜集新闻线索的压力,加强地方新闻特别是地方社会新闻全面化和纵深化的发展,加强媒体与群众的联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媒体也  相似文献   

3.
一个优秀的传媒,需要有优秀的新闻工作和优秀的新闻作品。优秀的新闻工作和优秀的新闻作品从哪里来呢?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领导人格的魅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每当一个媒体里涌现出了一批人才和优秀作品时,这个媒体必定创造了一个环境,使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龙人海、虎归山的感觉,被管理对他们的领导必定有发自心底的尊重。一个媒体的辉煌之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这个媒体的领导人格的升华之路。  相似文献   

4.
青年人新闻消费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开 《现代传播》2007,(5):124-127
新闻是信息传播主体的一部分,它既是媒体的重头戏,也是现代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然而,我们却发现如今的青年人对新闻的关注度远不如他们的父辈.本文基于调研结果,从青年人的新闻消费途径和目的、青年人的新闻需求、青年人的自我权益意识等方面来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试图通过这种研究,对培养青年人的新闻兴趣,提高其媒介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正处于一个急需变革领导方式的过程中。与此同时,整个传媒业也处于巨变之中,新闻教育者和新闻从业人员正在探索一条通往未来的发展道路,他们在其中仍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即通过基于媒体的创新与创业模式,来重塑新闻业与大众传播,而指引这一模式发展的则是媒介伦理、言论自由、准确、独立与批判性调查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新闻梳理是以其他媒体业已传播过的(包括其他媒体提供的专稿)信息资源为基础,从一个新的视角切人,把不同媒体、某一时段发布的相关新闻事实进行甄别和分析、取舍和归类、重组和提炼.其着眼点在于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方法,充分挖掘和提升新闻资源蕴含的价值,以求得新闻增值.与传统的就稿编稿和来什么登什么完全不同,新闻梳理是一个对新闻资源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它通过挖掘内容之间的关系来满足受众的更高要求,它是报纸媒体目前积极实践的一种独特的新闻运作形式.  相似文献   

7.
王敏 《传媒》2017,(19)
虚拟新闻室是通过对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的运用,完全基于网络空间进行新闻生产的一种学生媒体实验,消灭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新闻室是其最突出的变革.这一实验挑战了以往将学生媒体视为设在校园内的、初级的、模拟的新闻编辑室的观念,显示出学生媒体完全可以脱离职业新闻生产的既定框架,以一种更加个性化、创新性的方式来做新闻,形成一种开放式、移动化、草根性、批判性的新闻生产.基于此,从空间视角重新思考新闻业的一些基本理念,进而反思新闻教育的范式转型,虚拟新闻室实验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叶冬梅 《视听界》2005,(5):92-9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打出了“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于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逐渐开始担当起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重任,这就催生出了“新闻线人”。他们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发的第一现场,他们可能会直接目击事件的全过程,他们可能是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的人  相似文献   

9.
近15年来,我国媒体数量极剧增长,相应的,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加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院校以往开设新闻专业的非常少,造成很大程度上专业人才的匮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前期在媒体扩军的背景下,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媒体工作的记者中,绝大多数是临时改行的青年人,他们入行之初专业技能都比较有限,更没有专业的职业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0.
人们经常把家庭比喻成社会的细胞,每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兴旺决定着社会的安宁和繁荣。在一个媒体,一个个业务部门就像一个个家庭细胞,决定着一个媒体的命运,决定着一张报纸、一个电台、电视台的兴衰。现在,我们注重媒体的管理,注重新闻的质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部门的内部建设。对于记编辑,一个部门是他们共同的家,对于媒体,一个部门是它必不可少的成员。如何搞好部门建设,让编辑记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杨子 《新闻记者》2003,(8):13-14
近年来,名人新闻覆盖了我们的媒体。一个体育明星可以比娱乐明星更加频频亮相,一个商业明星可以不花一分钱地在众多媒体上直接或间接地推销他的魅力和产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现象。有关名人的任何消息都可以被称为新闻吗?如果不是,又如何解释他们占据了新闻媒体的大量版面?伏明霞和梁锦松恋爱、结婚是新闻吗?张朝阳和王石攀登珠峰是新闻吗?萨达姆的女儿要求去英国避难是新闻吗?这些充其量只是次要的新闻或混淆视听的伪新闻或娱乐新闻,但是它们越来越多地占据着新闻媒体的宝贵版面。我们的新闻价值和新闻品质正在发生空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新闻和新闻摄影从他们诞生之日起就是紧紧依附于当时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下的一种视觉和影象表现形式。世界各国的媒体都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集团的利益,一些西方媒体所标榜的绝对公正是为了蒙蔽受众特意树起的一面大旗。这是我们21世纪的中国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狭路相逢的时代,这是真相与谣言相互缠绕的时代。为了在新闻报道中占据制高点,各路媒体往往以"公众关心"的名义对新闻事件或当事人进行狂轰滥炸,甚至不惜费心思、花血本挖掘各种"猛料",大有不抓到独家誓不罢休之势。事实上,在媒体争抢新闻的背后,有一个词语不能被视而不见,那就是"伦理"。从采访中每一个问题的设计、稿件中每一句话的改动,编辑记者都得从当事人角度出发想一想:他们的隐私是否被侵犯?他们的人格尊严是  相似文献   

14.
媒介议程的来源问题是议程设置理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其中就包括媒体之间的议程设置.本文通过分析评论议题即新闻由头的具体由来,旨在探求当下我国媒体中哪些媒体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处于引领地位及由此带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闻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也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问题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在媒体公信力建设中,新闻道德建设又至关重要,从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方面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避免媒体在自身和舆论引导中出现失范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当前国内外的媒体公信力现状来看,新闻道德失范是引起公信力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必须加强新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主题性报道是中国“宣传新闻学”独有的新闻形态。西方新闻学不承认“宣传新闻学”,他们认为只有异常、冲突、负面的新闻事件才值得报道,因此,他们对新闻的认识就是异常,凡正常的、正面的东西都不是新闻。在西方媒体上也就很少看到正常的、正面的非事件性的新闻报道。正因为如此,在其媒体上呈现的也就会是一个有病的、混乱的、被媒体扭曲了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时下,不少媒体为适应新闻竞争需要,相继开通"新闻热线",这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但一个城市毕竟新闻资源有限,媒体获得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难.趋同的新闻选题,加上雷同甚至很陈旧的处理手法,使得不少新闻变得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18.
朱国良 《新闻实践》2007,(12):58-58
作为一个新闻人,看到这样的消息,眼睛会为之一亮:重庆市一改"政府发布、媒体公布"的新闻发布惯例,推出"定点、定时、定人"的自主新闻发布制度,并且规定对媒体不得"无可奉告",在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可以提任何与主题无关的问题,而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原则上不得以"无可奉告"来应付。在我的记忆里,这是重庆市委书记提出"在二版找我"后,重庆市在新闻改革中的又一亮点。这一改革体  相似文献   

19.
现场采访是新兴媒体一种常见的的形式,在电视新闻节目之中经常被媒体工作者加以运用。现场采访报道能够体现新时代媒体的特色,记者能够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给大家传递及时有效的信息,解决了传统媒介消息滞后性的一个难题。另外通过一个真实画面的同步呈现,也可以让我们扑捉到一些最感官,最真实的东西。无疑,这对于出镜记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临场应变的综合处理能力。本文我就想阐述一下出镜记者采访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0.
"换个"身份体验《八个部门管不住两条狗?》是笔者根据江苏省泰州市当地通讯员提供的线索采访的一则社会新闻.泰州当地一个小区的居民反映,小区附近的企业养了两只狗,每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清晨三四点钟,狗就狂吠不止,严重影响居民们的休息.他们向派出所、环保局等多个部门投诉,但没有一个人来过问.按常规的采访路径是"找相关部门,问他们有没有这回事,如何解决".这样的采访,相关部门因为知道媒体已经关注,一般都会说,"我们了解情况,该是我们管的一定管"等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好像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但"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还依然会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