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6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这一天在中国纪念“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使命。 姜春云指出,要实现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治荒漠化,开发沙荒地,最大限度地挖掘沙地利用潜力,扩大耕地面积。同时,全面实施生态富民工程,把沙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沙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相似文献   

2.
荒漠化土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而中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基于赤峰市几十年防沙治沙实践经验与研究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防沙治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工作,全面梳理了赤峰市防沙治沙技术集成,提炼了机械沙障治沙、复合沙障治沙、封育基础上人工促进修复、人工造林种草治沙、沙生植被可持续经营五种模式,对于优化和指导沙地治理,促进沙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统筹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河西走廊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扩展、沙尘暴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开发过度是造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之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河西走廊开发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土地荒漠化这个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世界各国发生的环境问题大都与此有关。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扬沙、沙尘暴等天气都是由土地荒漠化引起的。1999年的春天,我同爸爸、妈妈一起到新建县厚田乡进行家访,见到了那片巨大的沙地,我不由地对沙漠的由来产生了巨大的好奇。经多方调查,我才知道,在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江南,存在这么大面积的沙地,并不仅仅是一个巧合。据邓爷爷说,厚田乡地处赣江与锦江汇合处,几亿年以前,如今厚田沙地所在的位置上有着一条古河道流过。众所周知,河流是有搬运作…  相似文献   

5.
黄宗英 《地理教育》2015,(Z1):130-131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  相似文献   

6.
世界环境日——6月5日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规定了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中国土地日——6月25日1991…  相似文献   

7.
随着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加大,并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发展特点,探讨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并提出了专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周旸  张卫青 《地理教育》2015,(Z2):78-79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版)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Ⅲ》中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的防治。从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本节与本章的另外五节内容是并列关系。但从学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上来看,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引领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沙地植物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伦贝尔沙地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生长的沙生植物组成了独特的沙地植被。目前各种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从保护优先、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的角度,研究沙地及其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从沙地属性、沙生植物的形态及习性,怎样保护的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重点阐明了植被类型及其治理沙地的的生物措施,对今后的治理沙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每年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土地荒漠化日前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7.3%,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相当于14个广东省。有18个省、自治区、市的近4亿人口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区域内。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阻止,任荒漠化以现在的速度发展,今后50年内,全国将净增3500万公顷荒漠化土地,相当于10个台湾省的面积。为此我国制定了《全国生…  相似文献   

12.
红色荒漠化是指我国南方红色丘陵区因流水作用导致的具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目前我国江南丘陵局部地区存在着红色荒漠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植被退化、土壤退化、地表状况恶化等三个方面,并通过进一步扩大人地矛盾、恶化生态环境、加剧地区贫究,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影响江南丘陵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有效开展红色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区域生态环境不仅是区域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更好地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荒漠化防治的教与学,本文试从教材分析、知识网络、能力培养和学习问题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辩证的系统工程。“度“的辩证法要求荒漠化防治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从目前荒漠化防治的现状来看,“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  相似文献   

15.
张士亮 《生物学教学》2001,26(10):39-40
全球土地荒漠化现象及其危害日趋严重,防治荒漠化,保护人类的家园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围绕互联网时代教学特点及地方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制定修改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平台、四模块、五技术"教学课程体系,建立"校内+校外+互联网"三方一体的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块,增强教师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满足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7.
围绕互联网时代教学特点及地方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制定修改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平台、四模块、五技术"教学课程体系,建立"校内+校外+互联网"三方一体的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块,增强教师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满足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是世界上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沙漠内陆盆地之一。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不仅利于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也事关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成败的大局。所以,紧紧抓住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这一契机,大力推动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塔里木盆地是世界上研究荒漠化及其防治的绝好的天然实验基地之一。尽管塔里木地区的研究已引起中国政府和许多专家的关注,但是迄今为止,大量的投入尚局限于油气资…  相似文献   

19.
<正>"沙尘暴或土地荒漠化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需要全世界共同面对。"——维克多·罗伊·斯夸尔维克多·罗伊·斯夸尔教授是澳大利亚著名的生态学和干旱区可持续管理专家,在中国,他以防沙、治沙而闻名。1985年,斯夸尔第一次到我国参与国际研究项目,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在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沙区从事科研工作,足迹遍及中国林业科学  相似文献   

20.
“荒漠化的防治”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章内容的第一节,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修模块3的第二章,整个必修模块3是以研究区域发展和区域建设以及区际之间的联系为主要内容。从内容上看,教材安排遵循区域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而区域发展又会对区域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