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竹庵 《语文知识》2002,(12):27-28
南宋著名诗人朱熹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都把“鉴”理解为“镜”,这当然是对的。但为什么“鉴”可以解作“镜”,却知之者甚少。鉴,同(钅监),它是古代器物的名称。有铜  相似文献   

2.
朱熹《观书有感》之一:半苗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名句,原是谈读书感受的。但如果从作文评改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不亦让我们悟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么?若把学生习作比作“半亩方塘”,那么自我评改、同学互改、老师批改等该是“天光云影”了。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才能使习作那“如镜的水面”清澄可爱。  相似文献   

4.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如这“半亩方塘”,如何让它如明镜一般清澈晶莹,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其实就在这首诗中——欲让作文如“鉴”之“清”,就需要寻找到它的“源头”,让鲜活清新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入作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相似文献   

6.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者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原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7.
观书有感     
《辅导员》2010,(1):1-1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8.
南河轶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9.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②云影共徘徊。问渠③那得④清如许⑤,为⑥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鉴:镜子。②天光:天空的光景。③渠:此处指方塘。④那(na)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⑤如许:如此,这样。⑥为:因为。  相似文献   

10.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相似文献   

11.
刘艳平 《成才之路》2010,(17):54-54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做好题的基础是读懂诗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读懂诗歌的切入角度。先看下面一首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完此诗后,你认为这首诗是写什么的?给人的感觉是写水塘清澈如镜,是因为有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2.
陈霭生 《新读写》2011,(9):47-49
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3.
    
水,无色、无味、清澈,是生命之源. 李白有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天水.天水孕育了中华民族. 我赞美天水.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是由于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不断输入活水.一切事物不断更新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14.
诗意校园     
<正>每个学校都有几处有自己特点的风景。风景的共同特点是美。我们洪山实验外国语学校的风景当然也美,不过她的美却主要体现在诗意上。我校的第一个景点是半亩方塘,它来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看半亩方塘,是一个不是特别大的池塘。池中的石头刻着"半亩方塘"四个字。池边的牌子上写着南宋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1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的田地里,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方塘":它们是一些短小精悍、形式自由而又能让人从中领悟到生命意蕴、体会到生活滋味的散文或杂文,我们称之为"美文"。这类文章要么用隽永亮丽的语言叙心路历程,拨人心弦;要么以细腻洒脱的笔调说世态万象,令人感叹;或者  相似文献   

16.
宋人朱熹有一首著名的绝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7.
一、从标题入手 题目是作品的眼睛,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显露其主要内容,或是作品的线索,暗示着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了作品的构想.如读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都是讲方塘美景,水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不断.联系题目看,就会立刻想到这不是在写方塘,而是借言方塘来言读书的感受,表现读书顿悟如方塘清澈明净,学习上要不断长进,只有不断吸取新鲜知识,正如方塘清水,因有清流活水,源源而来。  相似文献   

18.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  相似文献   

19.
考场作文,素材的选取应能确保言之有物,促进主题形成;又要能触发写作冲动,疏通写作障碍。简约中求得意义丰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生活如一塘鉴,只要用  相似文献   

20.
在教《观书有感》一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的"鉴"这个生字时,我的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第一次教"鉴",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鉴"字写成"签"。改完作业,发现全班42人有15人将此字写错,其中多数把"鉴"字写成"签"。过后,我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