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面列出对声现象理解上的错误认识,希望引起同学们注意. 1.只要有振动.就一定有声音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反过来,振动的物体不一定有声音.有无声音是由人的听觉决定的,人耳听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在此范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常中,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以下现象,当你坐在行驶的汽车中,迎面快速驶来的汽车在会车的过程中按响喇叭时,你听到的喇叭声是变调的,先是由沉闷变清脆,驶过后又变得较沉闷。在往保温瓶中注水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音调由沉闷逐渐变得尖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利用学过的有关声学的知识,可以解释上述现象。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又是靠介质传播的。人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发生振动的物体振动时形成的声波进入了人耳,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耳产生声音的感觉。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所谓变调是指物体…  相似文献   

3.
1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4)知道人耳的构造. (5)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6)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2 要点梳理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相似文献   

4.
彩色音乐论     
<正>声音会不会有颜色?彩色音乐有无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带有颜色的声音是不可能的,彩色音乐同样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形成的物质波刺激人的听觉器官引起的。人耳能听到的声波,其振动频率大约从每秒16周到20000周之间,超过这一范围,通常不能产生听觉。颜色是由光波(电磁波)。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引起的,人眼能看到的光波,其电磁振动频率,大约从每秒451万亿周到每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人能听见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有限的,通常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各人的听觉限度也不完全一样,尤其以年龄不同而差异显著.例如,小孩最高可以听  相似文献   

6.
1.人听到声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不同,不能混淆。发声只需要发声体的振动,而听到声音首先要满足发声体振动,而且必须是每秒振动20次~20000次,其次一定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次是有正常良好的接收声音的器官(人耳),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2.人听  相似文献   

7.
开心竞技场     
纤纤  阿星  小B 《中学生电脑》2004,(11):56-57
纤纤:各位同学,期中考试考得如何?一定很不错吧!有没有因为自己粗心大意而做错的题呢?没关系啦,下次注意就OK了。其实,当你把一道难题做对时,那是特别开心的,就像完成了咱们开心竞技场一样!1.下列诗篇中以描写音乐为内容的是:()。A.《登岳阳楼》B.《子夜吴歌》C.《老夫采玉歌》D.《琵琶行》2.人能够听到声音所具备的条件是:()。A.有振动物体就能产生声音B.振动在人耳的感觉范围内就能听到声音C.有声源、有声的传播物质、同时振动在人耳的感觉范围内3.我国荣获“杂交水稻之父”称号的农业科学家是:()。A.竺可桢B.茅以升C.赵中尧D.袁隆…  相似文献   

8.
一、声波声波是空气中的纵波.这种波到达人耳时,引起声音的感觉,能引起人耳听觉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到20000Hz,但声波这个术语有时也用于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以外的类似的波.最简单的声波是有一定频率、振幅和波长的正弦波.当这种波到达人耳时,它使耳鼓膜附近的空气质点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振动.这种振动也可用同一  相似文献   

9.
叶鹏松  张月兰 《物理教师》2005,26(12):54-55,62
1提出问题从观察物体的振动,到聆听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来展开声音的探究,是声音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这一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能够借助物体的振动揭示出声音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这一教学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完全依赖眼  相似文献   

10.
问:声音可以在任何条件下传播吗? 答: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能听到各种声音,是因为发声体的振动引起它周围的物质跟随它振动;发声体周围物质的振动,又引起较远一些物质跟随着振动。这样由近及远,最后引起人的耳膜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人便听到了声音。从上面这段分析可以看到,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一定的媒介物(介质)的。如果没有介质帮它传播,人们就无法听到声音。一切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中,有经验的花匠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新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用耳听一下此时发出的声音,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主要根据声音三个特征的中哪个特征?解答①:音调。理由:音调是由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有裂缝花盆和完好的花盆相比,在敲击时发生振动的部  相似文献   

12.
内容梳理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  相似文献   

13.
(1) 复习前课所学的知识、引入新课: ‘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的物体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振动,为什么我们也能听到它的声音?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我的学生在用直尺、皮筋做发声实验的过程中,不单单发现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同时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也有关系!这是很令我兴奋的.备课时我不敢确定学生是否会注意这一点,学生的收获超越了教科书本!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了又一轮实验:学生们在弄清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又认识到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唐良金 《中学理科》2004,(3):6-7,46
【考点导析】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发生的。(2)有声音必有物体的振动,有物体的振动不一定有声音。(3)声音靠介质由近及远地传播。(4)声音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变。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相似文献   

16.
向保温瓶灌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并且可以根据瓶中产生的声音的变化判断水是否灌满。你是否发现,用细水流向保温瓶中灌水,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升高;用大水流灌水时,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却逐渐变低。这倒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决定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即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物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向保温瓶中灌水时,瓶中的水和空气柱都在振动,  相似文献   

17.
1.声音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这类声音称为乐音.乐音通常有、、三个特性. 2.发声体在15内振动的次数.叫_,它是描述物体振动的物理量,单位是,单位的符号是3.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决定的. 4.同类弦乐器的音调高低决定于弦的长短、松紧、粗细.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音调越高;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_,音调越高;在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_,音调越高. 5.人们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从Hz到Hz.人们把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_Hz的声音叫做次…  相似文献   

18.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何玉芹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进行验证。教具:...  相似文献   

19.
正一、探声音的产生1.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答: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声,总结出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才更具普遍性。2.实验中如何观察发声体的振动?答:让正在发声的物体接触较小、较轻的物体,使其振动,将发声体的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3.在观察发声体振动时应用了什么方法?答:应用了转化法。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在探究固体传声的实验中,为什么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1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4)知道人耳的构造。 (5)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6)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