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长金 《成才之路》2011,(3):95-I0024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  相似文献   

2.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历史是宏伟壮丽的画卷,它展示出气势磅礴的社会发展趋势,光彩照人的杰出人物和多姿多彩的典章、物、古迹,集中地表现了历史生活的社会美,因此,历史教学是认识社会美和进行社会美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掘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一、课堂中的道德问题呼唤道德课堂 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又有它确定的含义。它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活领域,相反,它可以穿过各种生活领域之间并不坚固的边界,弥散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即生活,课堂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它同样需要道德的支撑,同样需要根据生活世界的标准对课堂生活作出伦理上的判断。也就是说,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也同样离不开道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历史与社会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历史与社会问题,主动地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历史与社会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历史与社会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姚培妮 《甘肃教育》2007,(9S):38-38
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重大领域。但就历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而言,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历史教育学科要用历史发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来矫正和弘扬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讲的就是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F0004-F0004
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说,便是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历史不会自动走进学生心理,故需历史教学某帮助,教而学之,学而问之,问而思之,思而悟之。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的历史教育现状,阐述社会史观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从社会发展的细节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紧密联系,推动高职历史教育的纵向深入,培养职业人才小处入手、服务大局的意识。从而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补益。  相似文献   

8.
【背景】 《历史与社会》学科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地理以及其他人社会科学教育与技能的综合科课程,这门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生在体验和探究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认识乃至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人教育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凸现人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引导青少年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飞 《四川教育》2013,(10):28-28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哲学的热点命题。杜威曾言:“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亦说:“生活即教育。”二者共同揭示了社会生活与教育目的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实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远不止于此。教师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历史可以借鉴一样。个人的成长也是基于个人生活与工作经验的累积。故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亦可以从自己生活中探寻教育规律。分析名师和教育名家的成长历史,可以发现过往经历中的人和事往往塑造或者左右他们现今的教育信念与行动。所以从生活史中探寻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对个人生活史的单纯回溯。还是教师从历时态、纵向性的角度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1.
美育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新的教学方式。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为此,在新课程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等诗歌,为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如果我们能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诗歌,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拟就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的尝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学科。历史知识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这是历史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客观基础。有目的的寓美育于历史教育之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艺术美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基本美学知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发展他们鉴赏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徐群 《湖南教育》2005,(2):37-38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呢?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可以通过发掘历史学科蕴涵的时代美、艺术美和心灵美来对学生展开教育。 第一,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进步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美。 生产力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停地向前迈进。夏朝建立后,它虽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作为一定的社会生活在文学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通过塑造形象,真实、具体、典型地再现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历史的集中、形象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让美融入英语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即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通过对普遍存在的自然美的感受、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和艺术美的鉴赏,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和在生活中体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进行审美教育,是每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揭示美,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力求让学生感知美。那么,如何发掘英语教学中的美学内涵?如何在英语课中实施审美教育,把美带入课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沙晓燕 《考试周刊》2013,(90):121-121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影响深远。本文试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生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就是生活史,是过去的生活经历。所以从过去的生活出发,联系现在的生活,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本文试从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三个方面讲述历史与生活的关系.并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做法及想法。  相似文献   

18.
生活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仲兵 《成人教育》2005,(12):18-19
陶行之生活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三个部分,它对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帮助社会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价值观;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满足社区成员的要求;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展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一、独特的认识、教育作用 诗词是一种集中、精练地表现丰富的人类社会生活和抒发复杂的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这就是说,诗词,一是表现现实生活的,不管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它们都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二是用来表达人的强烈而丰富的情感的。即便是以叙事为主的诗词,也常常饱含着诗人的强烈感情,抒情诗就更不用说了。由此可见,诗词的表现生活和抒发情感的特征,就决定了它对中小学生所具有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职业。社会历史文化、科技、文明传统,很大程度上是靠教育来维系和延续的,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又起着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师这种职业具有了巨大的社会职能,教师具有光荣的职责,并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它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文明,对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对人才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