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语解》是三国吴人韦昭对《国语》的注疏之作,它在《国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语解》在后世影响巨大,除了传统认为它与《左传》关系密切,得益于《左传》的经学地位以外,其本身严谨、全备、既吸收传统成果又注重探究与创新的注释方法与独特的注疏特点是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左传><国语>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史传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早期史传文学作品中,记载历史事实时穿插一些历史传说的手法并非始于<左传><国语>,但同之前的<尚书><逸周书>等史传文学中的历史传说相比,<左传><国语>中穿插的历史传说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过按类别编排、模式化等虚化与整合的方法,对原有历史传说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呈现浓厚神秘色彩的同时,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理念更加鲜明,并提供了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等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3.
"不"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使用都十分广泛.表面看来,它在两国语言中的使用及意思大致相同,但实则不然.本文将"不"在<新明解国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全部词条抽出,通过对比分析,初步研究出"不"在中日两语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有些不道德.他编写<史记>,从<尚书>、<孟子>、<左传>、<国语>、<世本>和<楚汉春秋>那里搬走不少东西,有的是摘叙其事,有的是全用其文.编书嘛,当然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择善而录,可总得注明出处不是?比如<史记>第四卷"周本纪"所载,大半出自<左传>和<国语>,通篇却没有一句提到<左传>,也没有一句提到<国语>,让人一瞧,仿佛所有内容都是太史公原创,倒是裴羁、司马贞、张守节等后人注解<史记>的时候,替他注明了出处.  相似文献   

5.
该文就<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书对<论语>某些词语的歧解或误解作了分析和评议,并作出了是非判断.  相似文献   

6.
敦煌研究院藏写本<国语·周语下>,存录<国语>正文802字,注文1190字.根据今传<国语>各本及韦注、贾注等与写本<国语>残卷正文、注文的对勘,发现写本<国语>残卷正文在用字等多个方面与今传<国语>有着诸多不同,且有正文脱漏、正文误植注文中等现象.写本<国语>残卷注文和韦注、贾注相较,互有优劣.通过写本注与贾逵<国语>注的辑佚条目对勘,完全可以断定残卷注文不是贾逵的.由于<国语>注唯韦注完整、贾注存世较多以外,其它各家注存世条目很少,无法与写本相关部分对勘,故无法确认写本<国语>注的作者.  相似文献   

7.
清代经学史上<左传>的考据,经历了由尊汉学而辑存汉儒旧注、批判杜<注>孔<疏>,进而重新建立注疏的过程.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旨在"存<春秋左传>之古学",从而搜采古训,匡正杜<注>,补充注解,为<左传>新疏奠定学术基础.这些是其经学成就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一文是1999年出版的我的同名专著的前言.这本著作的内容其实可以称为"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读研究生时,就专心于<春秋左传>的研读,毕业论文是<左传人物形象论>,并完成了80万字的<春秋左传直解>一书.从<左传>人手,又研读了<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籍.这样,对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1995年,正好广西师大出版社要编写一套以文体分类的文学史,约我写史传文学部分,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问世,也就有了这篇前言.  相似文献   

9.
<尚书>是史传文学发韧之作.从记言之<尚书>,历<国语>等至<史记>,史传文学蔚为大观.在此流变过程中,<国语·晋语>借鉴<尚书>等史传作品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手法.在记言、叙事、写人、结构文章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是史传文学发展的新高度,并为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左传>、<国语>所记载春秋时人应用<周易>筮占或论事的例子,上承上古三代筮法,下启两汉易学,是<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珍贵材料.春秋时期的占筮开始了<易>学哲学化的进程,是<易>学史上义理派学说的滥觞.  相似文献   

11.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历代以来对它的注疏真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由于<论语>文字的久远,以及各自时代的局限和自身出发点的不同,对<论语>文句的解释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歧义.本文拟从<论语>编撰者编撰论语的目的出发,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犬马,皆能有养"等语句做一点考察与辩证,希望能够作出一些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国语》与《左传》是先秦典籍中的双璧,但两千多年来二者的地位却相去甚远。从近二、三十年出土文献中的“语”类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国语》的性质和价值之后可以发现,《国语》是先秦“语”类作品之集大成,是我国国别史的始祖,对司马迁《史记》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对中国史学史上历史的文学化和文学史上文学的史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全亮 《现代语文》2005,(12):24-25
在先秦散文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又一部按国别记载春秋诸国历史的著作.虽不及<左传>影响深远,但也从中反映出了春秋时代各国政治变化的轮廓,描绘了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对人民大众的利益表示关怀,对统治者的残暴奢侈作了批判,对贤君贤相表示赞美,有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召公谏厉王弭谤>就是这样一篇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就<五礼通考·宾礼>征引<仪礼注疏>者,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仪礼注疏>一一参校,发现<五礼通考>或可订补阮刻本<仪礼注疏>之讹漏,或为其<校勘记>提供旁证,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现摘出九条,条举如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6.
戎辉兵 《文教资料》2009,(18):55-57
徐元诰<国语集解>,网罗各家之说,于读<国语>者甚为便利,可称当前<国语>校注本之最佳者.然其中亦有可商榷、补充之处.今就可商榷、补充之处,成札记数条,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与《左传》比较 ,《国语》把礼的作用看得非常有限 ,即一种非超验的很具体的经验性的礼仪规范和秩序体现 ,礼必须与德、仁、忠、信、孝等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已不具有优先性。作为史家 ,《国语》对历史的反思比《左传》更系统全面 ,历史兴亡感也更为强烈。《国语》中的君主专制理论和重国保民思想与儒法两家均有不少差异 ,其系统而扎实的分析表现出史家体系所特有的思想兼容性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对<国语>所记载的不合于"道"的某些内容,从"其言本儒术,则迂回茫洋而不知其适;其或切于事,则苛峭刻核,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甚者好怪而妄言,推天引神,以为灵奇,恍惚若化,而终不可逐"几个方面进行了批驳,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明道"意识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何氏语林》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天中学刊》2008,23(1):51-55
<何氏语林>是明清"世说体"小说中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其地位仅次于<世说新语>,它对<世说新语补>的成书起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世说体"小说在体例、内容上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从嘉庆二十一年(1816)阮刻<毛诗注疏>南昌府学本问世以后,阮元的<毛诗注疏校勘记>亦随之风靡于世.在阮刻独领风骚将近二百年的今天,不少学者在使用<毛诗注疏校勘记>的时候,仍然忽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忽视了阮元<毛诗疏校勘记>有两个内容大为不同的版本这一事实;第二,忽视了两个版本中哪一个版本是得到阮元认可的这一事实.这两个忽视,给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由于<毛诗注疏校勘记>是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之一,因此,本文的辨析,见微知著,也为辨析整个<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