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张绘 《教育学报》2013,9(1):111-120
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流动儿童在城市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意愿对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采用福特基金"中国城市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保障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北京的调研和访谈资料,结合计量模型和个案分析,结果发现非独生子女和兄弟姐妹个数增加对流动儿童继续选择读书有负面影响,其中女童受到的负面影响更显著。在无证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选择回家继续读书和工作的概率,大于有办学许可证的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教育部门应建立对流动女童的教育资助,改善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应该协调配合,提高流动儿童高中入学率;各地政府应当立足各地的实际,在探索中逐步推进流动儿童异地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结构转型——武汉市流动儿童家长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武汉市流动儿童家长实证调查,本文从入学难度、财政负担、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选择等方面剖析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当前流动儿童教育正经历一次结构转型,即流动人口从对儿童入学机会的关注逐步转变到关注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和初中后入学机会。流入地政府需要在教育财政、课程设置、考试评价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以回应上述挑战。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教育财政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两为主"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面临诸多财政困境,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积极性都不高,主要因为:(1)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流入地政府无法承担流动儿童巨额的义务教育费用。(2)以户籍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划拨方式不合理,流动儿童离开户籍所在地以后,客观上减轻了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负担,而流入地政府并没有得到流动儿童相应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3)流入地公办学校规模有限,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所有流动儿童上学需要。(4)各种民办学校尽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财政支持。本文通过对公共财政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财政困境的基本思路: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责任;适时引入"教育券"制度;公平对待各类民办学校。  相似文献   

4.
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以提供有条件的义务教育机会为核心,政策实现了由拒绝到有条件接收的转变;第二次以提供均等义务教育机会为核心,政策逐步由有条件接收向“同城待遇”转变,但义务教育后教育仍然是“一城两策”.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是以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为契机,以促进流动儿童向上社会流动为目标,涵盖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后教育.  相似文献   

5.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孤独症人士因年龄及症状程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其教育安置面临不同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干预密度问题、学龄儿童的融合教育挑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向成年期过渡的困境。由于以上问题的特殊性,孤独症人士的教育安置与其他残障人士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也更为复杂。英国的孤独症教育安置政策与法案较为明确,为孤独症儿童、青少年和成年群体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持。借鉴英国在孤独症教育安置政策制定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多团队介入和转衔期支持几个方面思考我国的孤独症教育安置政策,推进我国扶残、助残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拥有大量流动儿童的城市政府,在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教育之间,应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本文拟从教育公平理论、政策的示范性效应、可行性和现实需要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拥有大量流动儿童的城市政府,在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教育之间,应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本文拟从教育公平理论、政策的示范性效应、可行性和现实需要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政策研究具有高度的时空敏感性,对当下社会变化有着强烈的关注.[1]目前,我国正处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大批量向城市转移.不仅如此,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逐步采取"举家迁徙"的模式,迁徙类型由最初的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具体表现为进城务工人员对自身发展权利及其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利有了进一步的渴求.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约达79.2%,比2010年增长了12.7%.[2]"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初步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然而,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工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教育问题,尤其是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成为时下公众关注的教育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流入地政府投入为主,对公办中小学校进行补贴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是中央与地方教育事权划分的结果。由于缺少对各利益主体的激励,政策在实施中遭受到流入地政府、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校,甚至流动儿童家长的抵制和漠视,导致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保障目标难以实现。依据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原理和我国财税体制的现实特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应该采取"经费由中央与流入地政府共担、财政直补流动儿童"的机制,切实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每一个流动儿童都能享有由公共财政保障的免费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和合法化主张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认为流动儿童学校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平等的同时却又制造了新的不平等,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类似于美国1954年前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流动儿童学校更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的观点更是缺乏证据。所以,在当前我国政府主张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要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政策性背景下,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和合法化主张更应持警醒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下,流入地政府、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和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等多元主体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这种格局导致现有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明显不足、义务教育相关主体间的利益难以真正平衡。要顺利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必须以制度公正为原则,综合权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对弱势人群进行补偿或适用逆向歧视策略才能帮助流动儿童获取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两为主"实行近10年以来,该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不容乐观。现行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诸如政府、学校、城市儿童家长、流动儿童家长等,他们基于各自利益的得失,对现行政策抱有不同的态度,影响政策的执行和调整。政策的本质是利益的分配,政府在对教育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时,必须遵循:强调政府责任,平等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接受义务教育存在着诸多困难,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关于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已较为完备,为其在城市中公办学校入学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流动儿童"在入学机会、受教育过程、学业成就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本研究以湖州市吴兴区农村小学为例,针对"流动儿童"在农村小学受教育的过程,从学校(包括教师)、学生、"流动儿童"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贫困生资助政策是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2008年义务教育实现全面免费后,过去以"两免一补"为主体的资助政策的性质和功能已发生了改变,贫困生资助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政策设计有待完善,如资助项目类别少、资助对象面向窄、资助标准额度低、资助名额有缺口、资金使用欠弹性;政策实施中存在认定材料办理难,监督管理有待加强,社会资助力量缺乏引导等问题。故应完善政策设计,健全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增加高层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学生资助储备金;在实施过程中,增添人文关怀,加强经费监督管理,有效引导社会助学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和教育公平的一个难点。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管理的实践显示,解决好这一问题存在一些观念性和制度性障碍。需要创新目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地方教育管理体制,从而使地方政府将这一工作视为长期任务和本职工作。需要对打工子弟学校实行"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多种渠道、多种模式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6.
"单独两孩"政策是我国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有关人口政策变动的重大调整,这一改革势必会对学前教育规模与资源配置产生影响。由于政策的复杂性,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在学龄前儿童数量、学前教育方式以及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上面临不同的挑战。因此,在学前教育的政策上,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要未雨绸缪、科学规划,积极应对因"单独两孩"政策对学前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尊重的教育"是由东北师范大学在对我国教育现状进行充分研究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教师教育的导向思想和教育精神。而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系统教育的教育,对儿童智力发育、性格养成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益处。从"尊重的教育"理念角度观察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发现存在政府职责不明确、政府投入少重视程度低、发展滞后且地区不均衡、师资缺乏与硬件落后、教育模式落后和学前教育"市场化"现象严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遵循"尊重的教育"理念,提出政府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和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出台相关政策和鼓励局部地区建立民营学前教育机构、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构建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和加大学前教育宣传等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已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这也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因人口大量、快速地流动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需求,在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过程中,相关各方应形成合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各级公办学校要配合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公平的就学环境;各少数民族家庭要督促儿童上学,改善家庭学习环境,重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9.
如何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和改进流动儿童学校的管理,一直被各级地方政府高度关注,这也是一个相当复杂、具有很大管理难度的课题。文章以北京市为例,就地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对流动儿童学校认识不足,教育服务缺位;降低办学标准,多渠道提供就学资源;筹措教育经费,中央与地方成本分担;教育规划困难,教学教学管理难度大;现有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流动儿童就学需求,教育均衡发展受到制约;教育公平问题凸现,政府决策两难等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杨奎臣,贾爱宾,郭西在《教育与经济》2020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首先,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政策体系设计中应更加重视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如何减少流动儿童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是政策制定与实践中应着重考虑的层面,学业问题是流动儿童面临的首要现实问题,是应当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当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