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群。朦胧诗退潮以后,一批更加年轻的诗人,以断裂的姿态挥别朦胧诗人的诗学追求,他们竭力摆脱朦胧诗带给自己影响的焦虑,撕碎有寄托的描红者的身份,致力于开拓一片自由的诗学园地。这群诗人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创新的追求,对创作表现出的虔诚,在我们这个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之后的时代里是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本文试图梳理朦胧诗以后当代诗坛的流派、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在游动的悬崖上观看后朦胧诗"喧哗与骚动的风景",倾听夜莺在那个时代的歌唱。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渐渐沉淀。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逐渐定型。其创作风格如跳跃的结构、新奇的意象及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及局限,于是决定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他们带有强烈实验味道的诗歌。具有迥异于前辈诗人的特征,于是按照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以区别于建国后第一代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诗人,如公刘、白桦;区别于第一二代张扬个性但又关注社会的朦胧诗人,如舒婷、北岛。当然,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批评与创作一样是多元化的。对这一诗歌流派的称呼也多种多样,如“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崛起后诗群”、“后朦胧诗”等。  相似文献   

3.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 ,“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过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 ,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 ,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 ,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 ,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 ,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 ,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 ,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 ,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 ,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争,是朦胧诗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角度,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重点在澄清对“知识分子写作”观念的曲解,认为以知识分子身份从事写作是诗人的宿命;重提“知识分子性”的现实意义,在于重塑新诗近百年现代性追求中屡被修改、涂抹的“个体知识分子”形象,以再建独立、自由、怀疑和批判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为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暖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诗人王家新的创作特点从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时期的淸峻、质朴逐渐转向坚定、沉实,充满强烈的承担意识,成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基于此,着重从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诗歌内部发展的要求以及个人诗学观的变化,探讨了王家新创作转型的主要原因,以期更为详尽地了解王家新诗歌创作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考察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后朦胧诗”呈现的反文化的倾向,以及表现出的回归诗歌与生命本体的自觉意识。真正个人化的主体意识的复现、拆解深度模式的诗学追求、口语化的语言狂欢,是“后朦胧诗”反叛性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叙事性在90年代以后的汉语诗歌中全面彰显,不仅是一种诗歌写作策略的转换,更代表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与审美追求。这种变化是根植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刻转变,根植于个人化写作下诗人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更来源于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对诗歌文本有效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关于朦胧诗的终结问题,许多评论家都作过一定的探析,但大多停滞于诗歌的外部而失于客观.本文试图依托朦胧诗相关文本及创作主体的心态,以及西方文艺理论诸如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及海德格尔关于诗与思的论述去观照朦胧诗.朦胧诗人善于思索现实生存的虚幻性而表达对真实生存的向往,这是一代人精神的隐喻性的表达,也是其成就一批经典诗歌的诗学根据.但是朦胧诗人过多地为"生存"而构建诗歌,忽视了本真的诗意而被搁置于哲学的海滩.本文试图从思大于诗这一症结为切人口去分析朦胧诗,并力图为当下诗歌寻找一个可能性的发展出口.  相似文献   

10.
《他们》诞生于 80年代中期的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浪潮中 ,它以其执着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努力 ,在一片喧哗的迷津中 ,始终坚持着诗歌的立场 ,并以其作品、诗学及其所代表着的那种卓然独立的精神品质 ,对 90年代的现代汉语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 ,本文主要谈论的对象是《他们》及其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之争,是朦胧诗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角度,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重点在澄清对"知识分子写作"观念的曲解,认为以知识分子身份从事写作是诗人的宿命;重提"知识分子性"的现实意义,在于重塑新诗近百年现代性追求中屡被修改、涂抹的"个体知识分子"形象,以再建独立、自由、怀疑和批判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12.
黄灿然是"朦胧诗"以后有影响的诗人。简洁、朴素、智性,获得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二十余年来,黄灿然的写作质量平稳,诗艺日益精进。其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8年至2005年为第二阶段,2006年之后为第三阶段。论文试图通过对诗人创作的三个阶段的勾勒与分析,揭示出其诗歌的优异性以及诗人在当代华语诗坛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是众所周知的,诗之“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相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诗所言的“志”决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先弄清诗歌写作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境况等等,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争是9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诗歌论争。本文从诗论研究的角度,着重分析双方诗学观念的异同,指正各自写作的障碍,以引导当代诗歌写作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唐诗人李贺和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的比较,发现二人在诗歌创作内容、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的相似点。他们的诗歌都崇尚“以丑为美”。他们的美学追求都与各自时代中西传统的美学观相悖。本文对他们美学追求的相似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西南联大学生诗人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新的综合传统”、“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同时学生诗人王佐良把诗友穆旦介绍给世界,他们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新诗创作实际,概括出自己的诗学理论,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研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主要是T.S.艾略特的“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等理论和W.H.奥登的机智、反讽等才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历来对朦胧诗解读的维度很多,笔者重点选择两个方面,并借助三位知名作家来阐释朦胧诗的艺术技巧和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朦胧诗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岛、江河、杨炼等为代表,以他们各自独立而又显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的一个“崛起的诗群”。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已成为过去,而我所感兴趣的是,是什么力量促使诗人在一潭死水的现实处境中孕育出朦胧诗这一诗坛奇葩。我想除了人们通常理解的在内容上对五四启蒙思想的接续及艺术形式上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借鉴以外,更是他们以受难者的姿态对现有伦理生活进行艰难突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寿凤玲 《时代教育》2007,(8Z):150-15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一般认为“朦胧诗”是从1978年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有舒婷、顾城、扬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设计创意:《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这三个特定决定了学习这首诗歌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