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经济史是宁可先生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上,宁先生长期以来一直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隋唐五代经济史》和《(资本论)选读》等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宁先生以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室为依托,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学术水平优良、年龄结构合理、科研成果丰富的队伍,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成为国内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术重镇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历史之中,曾国藩在政治、经济、学术、外交、军事等方面有重大的影响。该文通过论述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形成、实践和成就,剖析其治学思想的本质,及其对近代的学术发展的贡献,对其治学思想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学术座谈会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徐建青由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学会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1949~1952)学术座谈会,于1996年10月9日、11日在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4.
中学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例,将政治、经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叙述,这对于中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是适宜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学历史教材中经济史的内容与政治、文化史的内容在教学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个中学历史教材中经济史教学的特殊规律。一、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经济史 1.经济史教材的编写方法在《中国历史》第一、二册中,经济史的内容约占四分之一,几乎每个朝代都谈到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所主张的博约关系是一种以约驭博的治学思想。其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和学术背景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治学思想对其后学术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史学萌芽于20世纪初,已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其标志是相关著作的出现。对干学科萌芽的深层次原因,学术界却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回答。从外部条件分析,一方面,西学东渐为学科萌芽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外国人.尤其是日表人对中国经济史学科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促动作用;其内部条件主要是指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强烈现实需求。中国经济史学萌芽时期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对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史学的萌芽,经济史逐渐演变成一门专门史;中国经济史作为一门课程开始走进大学课堂:中国经济史学的萌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史学是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经济史进行研究,是五四以后学术上的重大进展。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率先宣传唯物史观,为包括中国经济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生活,勾勒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线索,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作出开创性的努力;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演变,阐释近代经济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近代经济与封建势力的关系,揭示了中国近代经济演进非自然性的特征,深化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认识。李大钊还将经济史的研究与现实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结合起来,为奠定中国经济史研究关注现实的传统作出了贡献。李大钊是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8.
研究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应客观评价罗章龙的经济史学思想及其学术贡献。《中国国民经济史》是学术界第一部以“国民经济史”命名的通史性的经济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史学原论》是第一部概论性的经济史学论著,它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经济史学科体系。《原论》提出的“史型论”,是经济史学界较早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制度语境下的教授治学有着鲜明时代意蕴,崇尚学术、潜心学问是教授治学的价值基础,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是教授治学的逻辑前提,维护权利、制衡权力是教授治学的实践旨归。然而教授治学的过程是权利与责任的有机统一,教授治学有着清晰的边界,必须警惕学术霸权与学术滥权。而学者的自省自觉、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培育、权力制衡机制的构建、有效的制度规约是教授治学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于1904年出版的《中国国债史》,向来被学界视为现代中国经济史学科的诞生标志。事实上,此书的基本属性乃是浓厚的时政著述。相比之下,1914年出版的《清财政考略》,虽然还带有传统"食货之学"的面相,但在具体表述中显示出了一些经济史专史的意味,可谓是过渡时期的产物。而在1924年出现的三种经济史著述,才是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这些作者在深受西方学术熏陶的同时,既能够从历史角度出发,又能针对中国本土问题,还能接轨当时国际学术前沿,所以其研究至今仍具有不容低估的学术价值。因此,要探讨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端,需要对相关发展进程进行较为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张文勋先生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典文艺美学教学和研究的四十多年中,出版了学术专著十多种,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著述质高量大,先生治学,不仅颇有学术建树,而且重创作实践,所作诗、词、文,为人们所称道。学习先生治学之经验,对青年学人无疑极有必要。我们有幸师从张先?..  相似文献   

12.
2003年4月,在天津举行了“面向21世纪的美国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此会得到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赞助,是近年来规模较大、学术层次较高的美国史学术会议。主持这个会议的是一位青年学者,他就是李剑鸣。李剑鸣,43岁。36岁时即为博士生导师,38岁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今年又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可见其学术成就卓著。他是美国史研究的专家,后起之秀。11月14日,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和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讲解了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胡锦涛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对历史要“深入思考,科学分析”。学习历史要做到深入思考、科学分析并非易事。对于美国历史的某些内容,可能至今我们的理解既不是美国人的,也不是中国学者认同的。李剑鸣教授的治学之路与学术见解,对青年读者应该会有更多的启迪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们刚出版的《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汇集了18位学者的高论,这些学者大都是天津、北京、南京、上海、武汉的大学教授。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史学家,陈支平就是其中之一。厦门大学也是学术重镇,尤其在经济史研究上突出。后起之秀陈支平先生继承了前辈学人的治学传统,以史料为依据,注重社会调查,不仅校正了一些传统结论,而且开发了许多未知领域。他的关于闽台区域文化的研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从根源上具体地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渊源关系。了解他的学术成果,对教学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经济史研究出现了某种"衰落"的征象,但大量新资料的挖掘整理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的进步、新研究方法的出现、还有随时代剧变而来的理论挑战,也给经济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回顾社会史大论战、"五朵金花"对经济史学科的影响、吴承明先生和汪敬虞先生的争论,以及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的运用,本文认为现实问题的挑战是经济史研究重要的问题意识来源之一,经济史研究者应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理论工具,经济史研究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主要是历史学的一部分,但对于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的使用,我们应更为积极和开放。只有很好地理解对方的学术传统和背景,经济学和历史学才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史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5.
<剑桥欧洲经济史>是西方影响远播的经济史力作,资料详实,论述全面,视野开阔.诚如"译序"所言:<剑桥欧经济史>"本身是研究欧洲的经济发展进程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国家,而是由此向外延伸至南北美洲、澳大利亚以及远东的日本、中国以及印度等,在欧洲国家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互动中研究和探索欧洲的经济发展规律,从而将整个世界纳入了欧洲经济史研究的范围,而将整个近代世界经济增长的过程视为欧洲起源并向全球扩散的过程,这基本上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对于正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的中国经济界来说,<剑桥欧洲经济史>这样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综合性经济史著作显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思想界风行一时。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成为其时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种新倾向。与此同时,国民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社会各界格外注意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并引发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在论战中,唯物史观大行其道,从而促使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兴起。但论战中大多数人的研究因政治上的干扰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不但贡献殊少,且反使中国经济史研究一时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正轨。一些学者意识到问题所在,起而矫偏救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这一因社会革命运动而起的学问的学术规范化。厘清这一段历史,有助于理解、认清近现代思想、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纠葛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经济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习经济史,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经济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一些规律,以及各个不同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从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郑先生 ,您在史学研究的学术成就和地位有目共睹 ,这些成就的取得自然离不开独到的治学方法 ,请您就治学经历、研究心得以及当前的学风问题谈谈自己看法。首先 ,不妨从您的治学经历谈起。● 6 0年代初是个物极必反的时代 ,经过“反右”、“大跃进”的折腾后 ,学术界、高校元气大伤 ,要求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重视学术的呼声高涨。 1 96 0年我从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后 ,留校从事隋唐史教学工作 ,随韩国磐先生做助教。自 1 96 4年开始 ,系里又安排我接替傅衣凌先生教授“中国古代经济史”。现在看来 ,这是我一生的一次机遇 ,从此在老一辈史学家的…  相似文献   

19.
<剑桥欧洲经济史>是西方影响远播的经济史力作,资料详实,论述全面,视野开阔.诚如"译序"所言:<剑桥欧经济史>"本身是研究欧洲的经济发展进程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国家,而是由此向外延伸至南北美洲、澳大利亚以及远东的日本、中国以及印度等,在欧洲国家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互动中研究和探索欧洲的经济发展规律,从而将整个世界纳入了欧洲经济史研究的范围,而将整个近代世界经济增长的过程视为欧洲起源并向全球扩散的过程,这基本上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对于正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的中国经济界来说,<剑桥欧洲经济史>这样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综合性经济史著作显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徐继宽 《历史学习》2007,(11):33-36
诗词谚语是我国宝贵的文学财富,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下的许多诗词鲜明细腻,脍炙人口,人民群众创作积累的谚语淳朴自然,朗朗上口。许多诗词谚语还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史信息,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民生疾苦,阅读研究它,能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体验历史,增加历史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历史学习效益的提升。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的典型习题为例,通过品味诗词谚语来理解掌握相关的中国经济史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