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近代中国工业中心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辐射和引领,以及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的促动,江南的近代工矿业自清末起步和发展,并与上海互补互动。  相似文献   

2.
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城市,在漫长的历史上,上海只是一个渔村而已。然而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步崛起成为西学输入的窗口,成为经济、文化、科技、金融、贸易的中心,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的科技发展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发展史,其意义显而易见。然而科技史作为一门栖息于科学、哲学和历史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科,依赖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结构的背景、上海科学技术史的发展更依赖于  相似文献   

3.
上海近代出版业对都市人口的吸纳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近代出版业在自身结构转型的同时,又与都市进行着互动并起着整合作用,随着上海的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形成,出版业与都市的互动及其整合作用愈加彰显。本文通过对都市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近代上海出版业对都市人口的吸纳与整合作用进行分析,阐明出版业与都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1843年上海开埠后,电报电话作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便捷的通讯工具,首先传入并逐渐扩展至江南地区,客观上促进和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上海的近代化程度最高,长期处于中心地位,这是由多方面的历史因素促成的。不能否认,租界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租界市政的兴起及其对华界的影响,进而促进了上海的近代化,从另一个视角揭示了上海中心地位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侵入中国,上海逐渐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上海陆续兴办近代工厂企业,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因而迫切需要各种人才。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兴办新式教育,以适应这种需要。那么,上海近代新型教育创办和发展情况如何?有些什么特点?对上海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本文想就这些问题扼要地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重庆作为近代中国长江上游重要的通商口岸、西南地区经贸中心,较早地吸引了传教士来此布道,逐渐成为基督教会在华西地区的传教中心。传教士在重庆创办了数量不菲的教会学校——幼稚园、教会小学、教会中学乃至各类专门学校,形成了重庆近代教育史上特殊的教育类型。近代重庆教会学校在传播宗教神学、扩张文化宗教势力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学校教学课程、组织管理及教学方法的现代转型都客观上发挥了作用,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重庆近代新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方     
<正>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5月15日,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研制和上海中心大厦关键技术,均因为是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且拥有特别重大的系列技术发明,双双被授予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00项(人),分别授予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华东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金融中心,其影响扩大至整个远东,故又博得“远东金融中心”的美誉。近代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原因很多,其中银行业的活动至关重要,而外商银行的积极活动更是不容忽视。认识于此对当今上海重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蔚 《现代教学》2003,(1):21-23
黄浦区位于上海市城区的几何中心部位,全区面积12.85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数约为69万人。黄浦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城区,是上海近代商业的发祥地,是上海中心商业区的核心区域,是上海的行政文化中心。为适应新世纪改革开放的需求,黄浦区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  相似文献   

11.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廷继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之后建立的一所以学习外国科学技术为目的的新式海军学校。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独具特色,如聘请专业英法教习并制定奖惩制度,重视科学技术和外语学习,对学生严格管理和派遣优秀学生赴欧继续深造等,培养出了一批实业人才,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晚清上海女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流入上海的花鼓戏中的女性演员为近代上海最早的女伶。髦儿戏的出现促进了上海戏园发展,又出现了专门的女班戏园,女伶开始登上城市戏园舞台,并在不久实现男女同台合演。女伶在上海舞台的出现历经艰难,但由于适应了近代上海娱乐商业化趋势、满足了舞台对女性艺人的需求、顺应了妇女解放的潮流,因而女伶队伍日益扩大,社会影响逐步增强,并折射了近代上海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3.
上海开埠之后,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市场的繁荣,南北各地众多剧种纷纷涌入上海,出现了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局面,使得上海成为我国近代戏曲活动在南方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初的十年,也正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行将灭亡前的十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际,为挽救其统治,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这场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变革,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变革促进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历程的完成,掀起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引进与应用的高潮,使近代学术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就李鸿章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创始之初的基本主张和实践 ,即改革科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以及组织翻译科技书籍等史实进行了梳理 ,并指出了这些举措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但在近代落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需要论以及儒家思想与科举制度的紧密结合出发,把中国近代不能诞生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中国不具备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动力与原创力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留日生始于清朝末期,发展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心怀救国图强的志愿远赴日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以近代中国留日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大力革新兵器工业方面做出的努力作了阐述,并得出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与上海有着密切联系.他对上海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十分复杂的感情,总体上说,对上海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近代上海造就了陈独秀的巨大声名,陈独秀也给上海留下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今天的上海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教育发达的全国核心城市,而且成为全国陈独秀研究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戊戌维新期间上海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探析,揭示出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全面现代化的首次尝试,“言教”、“言政”、“言艺”彻底社会变革的最初努力,的确推进加速了这一时期上海的现代化进程;上海的现代化反过来也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这不仅仅表现为上海作为维新的舆论中心,启蒙基地为维新变法呐喊助威,更突出地体现在它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启动源和加速场,对全国现代化巨大的示范推动作用上。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14日至15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在上海组织召开第三次全国性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工作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发展思路和对策。会议由国家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军支持,国家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出席会议并作出主题发言。全国性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设奖单位11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