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马克思看来,鲍威尔最大的问题是仅从"哲学的基地"来理解"犹太人问题",与此相关,其只能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转化为单纯的宗教解放问题。马克思的批判表明,要理解现代社会真正秘密,必须从对"犹太精神"的把握入手,即只有从利己主义原则入手,我们才能本质地把握市民社会的现代性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俄国修道院及修道院监狱建立的情况,评述了修道院监狱对“异端”的审讯与监押情况,同时也揭露了俄国宗教机关对科学和进步思想的迫害。在此基础上,将俄国教会当局与西欧宗教裁判所的活动、性质等方面作了比较,并得出如下结论:俄国东正教的宗教裁判者们与自己的天主教同行一样,在镇压“异端”方面,并不比天主教的宗教裁判者们逊色  相似文献   

3.
从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灭亡到1948年以色列国家建立,在长达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犹太人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流亡,分别发生在公元关586年、公元1世纪左右,公元13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30-40年代。导致犹太人流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其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出于宗教目的对犹太人的排斥和驱逐占所有迫害行动的大多数,犹太民族在经济上的成功使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在经济利益方面产生冲突,在种族主义思潮下,以种族为目的的反犹,排犹;对犹太人进行包含有政治动机和政治用意的驱逐和迫害。  相似文献   

4.
犹太人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却屡遭异族的奴役、迫害、几乎未曾间断过,但犹太人的民族特性、宗教、语言、文学、历法、习俗和勤劳、智慧、坚韧的资质并未丧失,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民族凝聚力,犹太民族人才辈出,精英遍布世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但如此杰出的民族为什么在历史上却屡遭迫害呢?,特别是在欧洲很多国家历史上迫害犹太人的浪潮一浪高一良。究其原因早先是由于其居住所具的战略地位及其民族群体弱小所致;继而则是由由于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所致,同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利益上的因素,希特勒将这种迫害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5.
德国入侵波兰之后,对当地的波兰人与犹太人都展开了迫害。因为自身生存问题和纳粹的煽动,一小部分波兰人对犹太人也进行了迫害行为。但是总体来看,以波兰地下国家为主导的波兰人对犹太人的主要态度还是以帮助为主的。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犹太人屡遭迫害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犹太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却屡遭异族的奴役、迫害人乎未曾间断过。但犹太人的民族特性、宗教、语言、文学、历法、习俗和勤劳、智慧、坚韧的资质并未丧失,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民族凝聚力。犹太民族人才辈出,精英遍布世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但如此杰出的民族为什么在历史上却屡遭迫害呢?特别是在欧洲很多国家历史上迫害犹太人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究其原因早先是由于其居住所具的战略地位及其民族群体弱小所致;继而则是由于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所致,同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利益上的因素。希特勒将这种迫害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7.
纳粹德国推行种族主义政策.残酷迫害犹太人。试图将柏林奥运会作为炫示日耳曼种族优秀论的工具。出于对纳粹排犹的义愤,国际社会掀起了对柏林奥运会的抵制运动,犹太人在抵制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犹太人为柏林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辉煌的成绩有力地回击了纳粹的人种理论;柏林奥运会为纳粹德国更加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埋下了伏笔。从而对犹太民族的命运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俄国社会革命党的土地社会化纲领是该党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所作的有关使俄国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农业国转型的探索。社会革命党继承了旧民粹派的村社平均主义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劳动致富的观点,主张通过劳动在传统和资本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是现代资本主义与俄国传统相结合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9.
林钊 《教学与研究》2021,(10):56-64
"犹太人问题"的核心是犹太人如何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获得解放,犹太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犹太人而获得解放.鲍威尔给出了同化主义的解决路径,要求犹太人和基督徒摒除宗教的特殊性而同化为"人".针对这个启蒙主义的方案,马克思另辟蹊径,他通过对政治解放的剖析改变了问题的提法,指出犹太人无法在现代性中获得解放,要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超越现代性.犹太人在经历政治复国主义和文化复国主义的争论后最终重建以色列,但犹太国的重建并不是解放的实现,因为他们没有走出现代性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启示在于,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苦难深重的民族的解放与复兴必须同时获取和扬弃现代性.对于正在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来说,需要谨记犹太人的教训和马克思的教诲,需要在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之上谋求中国人的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中只出现过零星的反犹现象,程度不是十分强烈。1880—1920年间,两百多万东欧犹太人的迁入,使美国社会中潜伏的反犹太主义激化。这股反犹太主义潮流一定程度上源于种族偏见、宗教偏见和族群矛盾,也有美国主流群体对犹太人经济影响力的恐惧成分。不过,美国的反犹太主义主要局限于私人领域,其破坏性没有东欧由政府支持的反犹迫害政策那样严重。  相似文献   

11.
切尔诺夫是俄国社会革命党的理论家。他的社会学说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政治、法律、感情、宗教等看成影响人的一系列因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切尔诺夫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工业经济方面的创造性,但同时否定了它在农业和道德领域的作用。从人道主义出发,切尔诺夫主张以劳动为原则,在合作社与辛迪加的基础上,建立民主共和国。由于切尔诺夫忽视了传统宗法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背后道德伦理和宗教伦理的区别,以道德伦理替代宗教伦理,引发了秉承两种不同伦理的社会混战。社会革命党也成为这场混战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2.
<成尼斯商人>是一出喜剧,但也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最富悲剧性的.剧中的反面人物犹太商人夏洛克一般被认为是贪婪、狡诈、吝啬和残酷的综合体.然而从犹太人历史、西方人学史及大社会背景来看,夏洛克只是种族歧视和宗教迫害的牺牲品,他身上所承栽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民族和人性的悲剧,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具有极高的悲剧代表性.本文从犹太人历史和西方人学史角度试分析其悲剧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李爱慧 《历史教学》2005,(12):35-39
19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中只出现过零星的反犹现象,程度不是十分强烈.1880-1920年间,两百多万东欧犹太人的迁入,使美国社会中潜伏的反犹太主义激化.这股反犹太主义潮流一定程度上源干种族偏见、宗教偏见和族群矛盾,也有美国主流群体对犹太人经济影响力的恐惧成分.不过,美国的反犹太主义主要局限于私人领域,其破坏性没有东欧由政府支持的反犹迫害政策那样严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之所以研究俄国农村公社问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马克思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孤立性等特点。对待俄国农村公社的走向问题,马克思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对农村公社持中立态度,既不认为它具有生命力,也不反对它有生命力;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遭受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而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信稿中马克思又持乐观态度,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向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5.
十八世纪末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当时,“无论从农业方面或从工业方面来看,俄国农奴制经济都已达到了发展的顶点”①;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因素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经济意义继续在增长”②。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在论述俄国农奴制危机时,对农村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或涉之过简,或根本忽略;而要讲清农奴制危机的原因,不具体阐明农村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就不能追其根,究其源。本文拟就有限材料,对十八世纪后半期至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农村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作一概述,以期有助于理解十九纪世六十年代初沙皇政府废除农奴制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6.
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与研究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列宁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入手,确认列宁的探索就是在俄国寻求一条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列宁的探索在理论上、实践上以及方法论上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列宁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然继承者。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中只出现过零星的反犹现象,程度不是十分强烈。1880-1920年间,两百多万东欧犹太人的迁入,使美国社会中潜伏的反犹太主义激化。这股反犹太主义潮流一定程度上源于种族偏见、宗教偏见和族群矛盾,也有美国主流群体对犹太人经济影响力的恐惧成分。不过,美国的反犹太主义主要局限于私人领域,其破坏性没有东欧由政府支持的反犹迫害政策那样严重。  相似文献   

18.
安妮&#183;弗兰克是出生于德国的犹太女孩,她的日记生动地记录了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犹太人的苦难生活。1933年纳粹执政后,安妮和家人被迫从德国迁至荷兰阿姆斯特丹。战争爆发后,荷兰被德国占领,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残酷迫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提出,“从理论上说”和“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俄国存在着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因为俄国“农村公社”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它能够吸收西方的一切积极成果,而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发展的波折和痛苦.但从俄国的现实看,农村公社“几乎陷入绝境”,俄国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趋于消失.马克思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两种设想,体现了发展道路选择上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相似文献   

20.
斯拉夫派产生和活动的19世纪前半期是俄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初始时期。斯拉夫派表现出来的对俄国社会现实的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们对封建农奴制度所代表的那个落后时代的不满,他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的实际上是他们对已经完成工业化或正在进行工业化的西方国家所代表的那个资本主义时代的追求。斯拉夫派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活动——要求废除农奴制度、发展资本工业、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某些改革的愿望——表达了俄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代表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