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镇语文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二年级的金老师执教《画家和牧童》,四年级的张老师执教《鱼游到了纸上》,巧的是,这两篇课文都与画画有关,课文中都写到了画画的技法——《画家和牧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鱼游到了纸上》:"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  相似文献   

2.
<正>《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课文有一个重要的情感目标就是体会画家的谦虚谨慎和牧童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考虑到如果单一地在课文分析中利用阅读教学来达到该目标,未免有些牵强,且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把要达到的几个目标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兰道祥 《教育文汇》2010,(11):35-35
前一段时间下基层学校,在一所中心小学听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教师执教《景阳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4.
一次到基层学校听课,一位教师正在讲《给予是快乐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一节课听下来,我竟没发现略读课文与精讲课文的教学有任何一点儿区别。她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后来我有意识地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略读课文,发现这位教师与前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5.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  相似文献   

6.
曾听过一堂语文课,所教的课文是梁实秋的名篇<雅舍>,执教者让学生粗略读了一遍课文后,就要求学生"体悟情感",然后投影文中的一段文字,请学生齐读一遍,紧接着就问:"你喜欢这段文字吗?"在几个学生并不怎么热情地喊出"喜欢"之后,教师便滔滔不绝地讲解起该段文字的"深刻含义".其实,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语文教学的实际,就会发现,这种"被喜欢"的情形几乎充斥于语文课堂之中.  相似文献   

7.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课文有一个重要的情感目标就是体会画家的谦虚谨慎和牧童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考虑到如果单一地在课文分析中利用阅读教学来达到该目标,未免有些牵强,且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把要达到的几个目标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3月14日,我应邀参加浙江杭州市下城区"名师好课堂"活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其间,一个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叫‘匆匆’,写的也是时间匆匆,但是为什么读起来感到很缓慢?"学生口中的读起来很缓慢,是指课文的语言读来很舒缓,和匆匆所应有的急促、紧张相反.简单地说就是,课文所写的内容是"时间匆匆",但为何课文的语言舒缓优雅,毫无急促、紧张之感?王荣生教授在课后点评时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教学可以由此切入并展开.  相似文献   

9.
最近,执教了苏教版第十册的《三亚落日》一课。课中,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层领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时出现了以下情境: 学生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师:找出这一段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美美地读  相似文献   

10.
“所见”赏析及教学建议杨希水小学语文第四册课文(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描写诗人偶然见到的一个牧童活动。全文仅二十个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牧童悠然自得,天真活泼的神态,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四行共两句。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秘。...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国家颁布了《旅游法》,于是"导游"与"导购"角色串位问题就全面暴露出来了。反思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导游"还是"导购"呢?开学不久,学校开展了"同课异构,精彩共生"的教研活动。高年级要求执教的是《最后的姿势》和《轮椅上的霍金》的第二课时。四位教师的授课各有千秋,细细咀嚼,大有看点。一、练习课VS阅读课[课例1]执教教师从头至尾,基本上没有离开PPT。她一步步地将课文转化成问题,用PPT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读书、  相似文献   

12.
根据学校的要求,三十五周岁以下的年轻老师一学期要上一节校内公开课。这次执教的是一位工作近十年的老师。执教内容是三年级的一篇童话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听课者是全校的语文老师。课的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执教一节四年级习作指导课,内容是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这位老师先是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习作要求,讲解什么是导游词,导游词分哪几部分,可以写哪些内容;接着分组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世界遗产"资料;最后,让学生选定一处"世界遗产"开始习作。只见学生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四五分钟过后,大部分学生似乎还无从下手,老师犯急了,提示:"可以在我们已学过的本组课文里,如《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中选一个内容来写。"话音刚落,"哗啦哗啦"的翻书声骤然响起,紧接着就是"沙沙"的写字声——原来学生都在照抄课文。  相似文献   

14.
略读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日前,在学校"一日教研"活动中,我听了胡建娜老师执教的略读课文《妈妈的账单》一课,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5.
【课前思考】《画家与牧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当以识字、写字、读文为主。本课有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8个要求会写的字,2个要求会写的词。另外还有一些词语需要孩子们了解、积累、运用,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批评、惭愧、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等。《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传说故事,在课堂上让孩子们通过有滋有味地读故事,自然而然地学会生字、生词,并感受故事中戴嵩的虚心  相似文献   

16.
《学校的环境》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社会课的一篇课文。在执教此课时,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者的教学过程,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彩色的非洲》一课,特别重视朗读,要求学生要把课文读正、读顺、得法,在展开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学习课文的方法。在扎扎实实的"先不谈感情"的练习中,学生更真实地读出文章的内在感情。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涉及乐器的课文共有13篇,其中人教版10篇,苏教版3篇。在教学中,遇到这些涉及乐器的篇章或文句,教师有无音乐素养和乐器知识,其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现试举几例,以窥一斑。一、竹笛和木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中的"笛"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竹笛",即"横笛"。古诗中的牧童形象往往与横笛、老牛联系在一起,如"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唐·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一儿吹笛笠簪花,一  相似文献   

19.
在2011年江苏省"舜湖杯·教海探航"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所执教的是《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九册第三模块第一单元课文Today is Halloween课文背景是Lingling在英国赶上了过万圣节,她的两个英国小朋友在给她介绍英国人怎么过Halloween这个节日。我的备课考虑了这样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四月,春暖花开。 学校组织面向全县的公开课活动,我执教的是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一篇课文《郑人有且买履者》。几十位听课教师列坐在教室后面及走道旁,全神贯注地观摩我的这节公开课,我也胸有成竹地按原定的预设程序,层层推进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