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负有公诉和监督双重职能。作为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负有客观公正指控犯罪的职责。强化证据意识,就是要求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做到注意审查侦查机关或部门收集的证据是否客观全面,有无违法取证行为。本文从新刑诉法对证据合法性审查的内容修改、修改对公诉工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种修改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增强证据意识,严格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因新闻报道失实而引发的名誉权诉讼案件不断出现,己经成为新闻界一个敏感话题。从新闻单位败诉的名誉权案例来分析,借舆论监督之名行泄愤报复之实,或者恶意泄露他人隐私而导致新闻侵权的现象是极少数:由于采访不认真,所写新闻严重失实而导致新闻侵权的现象是大多数。笔者认为,导致后一种新闻侵权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新闻时缺乏法律意识特别是证据意识。因此,有必要强调新闻记者学一点证据学常识,在采写新闻,特别是采写舆论监督新闻即批评性新闻中,在认定被批评者的错误事实及性质时,牢固树立证据意识。这是防止报道失实,确保舆论监督新闻的合法性,防止在新闻名誉权诉讼中处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我国的法律环境,参照外国的成熟经验,对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了阐述,并对影响电子证据证明力的因素、传闻证据规则与最佳证据规则对电子证据的适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5.
陈永生 《中国档案》2003,(12):38-39
从现有的针对电子文件法律效力所作的研究来看,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先将电子文件置于“计算机证据”或“电子证据”的麾下,然后对“计算机证据”或“电子证据”的证据效力进行研究,最后用所得结果来对电子文件法律效力作出推论。或者,先将电子文件按照其某一方面所反映出的特点而强行塞入现有的证据类型中,或是将电子文件按照不同表现形式分解为几种现有的证据类型,然后根据这些现有证据法框架下的证据的法律效力对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下结论。诚然,这样一种研究方法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毕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点甚至相同点,而“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天 《大观周刊》2012,(45):111-111
间接证据的取得和运用是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侦查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对间接证据的运用进行了一些规律总结,注重间接证据的收集以适应新刑事诉讼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的类型、内容、程序及司法实践,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的内容特点及其启示,探讨了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模式下我国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现状及问题,并从电子文件证据的概念界定、法律定位、证明力和司法程序、立法规则等方面对单轨制模式下我国电子文件证据立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瓒 《大观周刊》2011,(38):38-38
证据排除规则是证据制度中用来规定证据能力的重要规则,它是法官审查判断证据并依法做出裁判的关键环节,它还是现代证据法的核心精神。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是排除性规则,由于受追求实体结果公平的法律文化传统、立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还不完善,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证据相关规则的理论分析和解读,探讨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途径.并对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排除性规则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本文共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是对证据能力与证据排除规则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如何完善和建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电子文件的特点,就目前关于电子证据类型的若干学说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从3个方面对电子文件证据的法律地位以及电子文件证据的司法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蒋冠  陈修锋  瞿良毅 《北京档案》2007,(9):44-45,48
一、口述档案的证据属性分析 在司法界,对证据立法的臻善一直是法学家们竭力研究的课题.证据立法的完善是关系到诉讼公正、司法公正重要的提前.笔者认为,口述档案是一种新型的法律证据,基于其独特的凭证价值,它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可以发挥法律凭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瓒 《大观周刊》2011,(32):48-48
证据排除规则是证据制度中用来规定证据能力的重要规则,它是法官审查判断证据并依法做出裁判的关键环节,它还是现代证据法的核心精神。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是排除性规则,由于受追求实体结果公平的法律文化传统、立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还不完善,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证据相关规则的理论分析和解读,探讨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途径.并对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排除性规则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本文共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是对证据能力与证据排除规则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如何完善和建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3.
14.
徐璐璐 《大观周刊》2011,(23):19-1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应用得以普及。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在为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利用高科技电子设备进行违法犯罪等新的犯罪类型的出现,就为案件的侦破、公诉、审判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对案件事实予以证明的电子证据的大量出现使传统的证据概念、规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对该“新事物”的出现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相关的立法的缺失和滞后,目前司法实践中往往只能将电子证据推定为书证或者视听资料。电子证据本身的特殊性使理论界对电子证据的认定更是百家争鸣,没有统一的论断。由于我国正在积极的推进刑事诉讼法修改,对电子证据的定位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基于对电子证据法律可采纳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当前电子证据所属类型的几个观点进行了评论,提出了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审查,据此来明确电子证据在整个案件中的证明力的观点,并进而分析了对电子证据证明力审查的规则。  相似文献   

16.
电子文件的证据资格及其法律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文件(ElectronicRecords)处于不确定定义状态。一般而言,可以把电子文件简单地理解为由计算机生成、处理,以数字代码形式记录信息的文件。在影响电子文件的诸多非技术因素中,法律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方面,尤其是其证据资格问题倍受关注。这里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电子文件能否作为一类证据被司法活动所采信,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性质如何,即电子文件如果能被采信,其究竟属于那一类证据,因为这关系到电子文件证明力的高低。一、电子文件证据资格的国际立法趋势赋予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一直是国际法律界努力的一个目标。比如按照英…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基于D-S证据理论的遴选图书综合优先度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评价过程框架和图书的三类需求模型,然后针对遴选图书,以其三类需求的需求程度作为D-S证据理论中的证据,以基本可信度分配值描述专家的不确定的需求优先度评价,最后提出一种证据权重不一致情况下的证据合成算法来完成优先度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卢喆 《大观周刊》2011,(49):23-24,64
DNA证据在刑事诉讼中被应用由来已久,并且被称为“铁的证据”。DNA证据作为鉴定证据的一种,固然有其特殊的价值,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毒通过科学的检验获得的DNA证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我国在DNA证据的采用上应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当前各种网络犯罪的实际,应对电子证据的内涵进行扩展;其次,根据电子数据的特性、借鉴国际立法经验,对电子数据的"原件"属性进行合理界定;另外,强化电子数据的固定和取证技术,并做到合法取证。  相似文献   

20.
从这几年来发生的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件的情况看,基本上是媒体和记被起诉了,才被动委托律师找证据。但是,由于新闻采访的特殊性,时过境迁,往往难以取证。在法庭上提出主张但又缺乏证据,就意味着败诉的可能。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也是引发新闻侵犯名誉权纠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