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雷蕾 《红领巾》2010,(5):42-42
放寒假了,我到姐姐家去玩,一到家门口被一只可爱的小狗迎进了屋。“姐姐,这就是你常说起的那只狗吗?好可爱噢!”我激动地问姐姐。  相似文献   

2.
“迎富”之风俗似肇始于晚唐,唐宋之际遂得以盛行中国部分地区,乃至演化为民间迎财神的习俗。“迎富”乃指迎祭“富神”、祈求富贵之义,即意味着将富裕和财运迎引到家。所谓“富神”,亦称“财神”,乃代表了富裕和财运。历代文献中所见“富神”共计有几种化身:木质妇人、弃子(蓬叶)、被拾曰富、黄土、五通神。而有关“迎富”的日子,则存在三种分歧:二月初二、“送穷”次日“迎富”或“送穷”当天即“迎富”。唐宋以降,各地“迎富”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出野采蓬以祭之、迎富贵果子、郊游、接路头。这充分体现了同一种风俗在不同时代及地域的流传过程中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二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要求翻译《周亚夫军细柳》中“将以下骑送迎”这个句子。后来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将领和属下们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乍一看去,这样译情通理顺,但仔细推敲,却觉得于情理捍格难通。首先,这样译曲解了司马迁的原意。司马迁写汉文帝驾临霸上、棘门军时“将以下骑送迎”的情节,是为了与后文周亚夫以军礼相见构成对比的。通过两相对比,才更显得周亚夫治军有方、细柳营戒备森严,以至汉文帝于事后“称善者久之”。倘若霸上、棘门军确曾“骑马”送迎,那么,在马上迎接皇帝的亚夫又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把一些不切实际、离奇的想法说成“异想天开”。可是,有“异想”的人就不能够使“天开”吗?我认为答案是不确定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人大都是由“异想”从而发展到“天开”的。  相似文献   

5.
1999年,韩寒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涌现出来的“少年才子”,他在作品中对教育制度的抨击、对社会丑恶习俗的揭露,虽文笔幽默犀利。然终缺乏更广的视角和更深入的力量。而到了2010年,  相似文献   

6.
这天午餐,我口享美味,居然又心血来潮眠观八方,“百度”起了班里的吃相。开饭喽!黄益宁一马当先抢到饭盒,其见他屁股还没完全落座.就旁若无人对着美食享用起来,一口接一口往嘴里送,那“气吞山河”的架势看得我瞠目结舌。还真为他捏把汗。这么囫囮吞枣,不怕破噎着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不少学校将“假课表”张贴在墙上;而实际使用的“真课表”是揣在口袋里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小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为幸福做了新的诠释,在他的眼里,“幸”与“福”是分离但又统一的两部分——  相似文献   

9.
“你更坏!”“你更坏!”有一天,“损坏”和“损害”吵吵闹闹来找词语王国的国王,要国王评评他们谁更坏。  相似文献   

10.
“不高兴”老爸 我的爸爸,老是“不高兴”,平常我要请他帮点忙。他总三个字:“不高兴!”  相似文献   

11.
我的同桌许家梅,在我们班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可是那天早上,她做了一件很不平常的事:穿了一条怪怪的米黄色裤子。这裤子一只裤脚长,一只裤脚短。如果说左边算“七分裤”,那么右边就得算“九分裤”了。  相似文献   

12.
“莫名其妙”与“莫明其妙”本来是意义不同的两个词,不少人却误以为“莫明其妙”中的“明”是“名”的误写。  相似文献   

13.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妈妈正在厨房做午饭,突然把正在看电视的我叫进厨房,交给我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到商店去买一包调料。那时我还沉浸在电视情节中。便漫不经心地问道:“妈。买什么调料啊?”妈妈忙着没说话,拿起孜然粉的包装袋给我看了一下。  相似文献   

14.
大家可能都知道明代大文人唐伯虎,相传他曾经写过一首极有趣味的祝寿诗。一天,邻居富翁为母亲过生日,请唐伯虎题诗祝寿。他稍作思索,提笔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正当人们满怀疑虑的时候.只见他笔下生花“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转怒为喜。一看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富翁正要发作,第四句出来了:“偷得蟠桃奉慈亲。”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一波三折,让人忽惊忽喜,妙不可言。这主要得益于“抑”和“扬”手法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5.
“糟糕!”还有两分钟就要比赛了,“走之底”队跑第一棒的“迈”突然发现接力棒忘拿了,急出了一身冷汗。“哎.老迈,接住!”只见“运”急匆匆地冲下观众席,手臂一抡。接力棒在空中划过一道长长的弧线.  相似文献   

16.
经常都会看到小说中提到“八拜之交”这四个字,“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呢?“八拜之交”语出《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俗称结拜兄弟为八拜之交;按:古无八拜的礼,以互相四拜算为八拜。另一说,八拜之交应该是指对结义双方长辈行八拜之礼,正式结为金兰之好。  相似文献   

17.
《小读者》2011,(1):51-51
“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不知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其典故出自于《左传》。  相似文献   

18.
这一天,老师带我们在教室里玩“击鼓传花”,传到谁谁就要说成语,一口气说出五个就当“小秀才”,三个都说不到就当“大青蛙”。  相似文献   

19.
某日,一位“警察”与一位“扒手”冤家路窄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20.
“二奶”这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直是全社会话语的焦点。根据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二奶是与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格格不入的,但是即使全社会都在谴责它,“二奶”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泛滥,以致于出现了职业化的“二奶”。但是最近让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达到空前激烈的是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二奶”维权网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