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的眼光瞄准什么陈军对于一个青年,特别是对于一个过了三十岁的青年,最重要的应该是有“眼光”;“眼光”的高低、长短,往往是年轻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眼光,一种人有一种人的眼光。作为我们跨世纪的青年语文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眼光?或者说,我们...  相似文献   

2.
数年前.我们在某些教育组织中讨论“教育市场。问题时.不少人以不屑一顾的、审视的眼光看着我们,用批评、批驳、完全否定的态度来斥责我们:“学校不是企业”,“学校是事业单位!”,“教育(学校)根本就没有市场问题”……;似乎我们在提出一种“歪理邪说”。  相似文献   

3.
王琦 《中国考试》2004,(6):37-38
我们在评价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时.常常用具有“物理的眼光”一词给予肯定.那么。什么是“物理的眼光”?怎样才能具备“物理的眼光”?让我们通过对高考考查过的一些物理试题的剖析,来理解什么是“物理的眼光”和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从而使“理解能力”有一个提升.  相似文献   

4.
老师是神探     
知道不,在我们班,没有谁敢撒谎,为什么?我们郭老师有一双“神眼”,当她用眼光扫你一眼,就知道你是不是在撒谎;看你第二眼。就知道你心里想的什么。班里发生的一切都逃不过她的“法眼”。嗨,她是“神探”呀……  相似文献   

5.
朱成红 《广西教育》2013,(29):32-32
数学模型的出现与应用,既拓展了数学研究的范畴,让数学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又拓展了数学教学的舞台,让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再现“学数学”和“用数学”的内在逻辑。它一方面给教师一种全新的教学逻辑的思考,另一方面又呈现出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问题的迫切感。  相似文献   

6.
曾扬明 《云南教育》2007,(11S):43-44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人说教师要用鉴赏的眼光,站在文学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课文;有人说解读课文还要有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从教学对象来说,我们还要有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去解读课文,依据不同学段设计“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的孩子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他天生瘦小,但却活泼好动,聪明可爱。近两年,随着孩子的渐渐成长,他的小脑袋里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尊重他对事物的看法,尽量做到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理解他的思想,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感到,孩子比过去“懂事”多了;大人与他的沟通也变得更加容易。 起初,是一件小事促使我意识到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孩子的重要性的。去年夏天,为了让孩子学会游泳;我一有机会就带孩子到海水浴场。说是”游泳”,其实孩子怎么也不敢…  相似文献   

8.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会知识只能让学生拥有过去,向教会学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来”,“教师拥有多少水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教会学生取水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变传统的“教会学生”为现在的“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观察、思索、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地理资料或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让学生拥有一双“地理眼”。  相似文献   

9.
曹卫利 《河北教育》2007,(10):30-33
“错误”是什么?在我们的字典中,错误向来是一个贬义词。在追求滴水不漏的传统课堂中,错误更是“法理难容”。因此在一向教人“真、善、美”的品德课堂上,我们也更是唯恐出错。其实错误是一种经验,一种财富;错误是一次机会,一个开始;错误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IT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很多人对此并没有深刻的认识,甚至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嗤之以鼻。我们需要用全局性的视野和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新技术,一方面,我们不能将这些技术割裂开来,它们是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倡导的五四新化运动,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一场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运动和启蒙运动,它对蒙昧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对孔家店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轰击,使广大青年从沿袭几千年的孔子之道的严重束缚下解剖出来,难怪当时人们称陈独秀及其主编的《新青年》为青年的“良师益友”。不管陈独秀后来怎样,对于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我们必须肯定。我们应该用化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民族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来看陈独秀。陈独秀不愧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革命家,启蒙运动领袖,杰出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不能否认,“翻转课堂”能够在短短几年内风靡全球,被很多人所推崇,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当我们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大可不必有排斥之心,完全可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用建设的态度适当接纳它。  相似文献   

13.
对"校本培训"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比较多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一提到教师继续教育,便想到了“校本培训”,似乎人们已经找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并极力推崇它,使之大有后来居上取代“培训机构培训”模式之势。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用现实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是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的。特别是在现阶段有较多的学校正处于观望、酝酿和准备运作阶段时,及时的审视和分析校本培训,是有着现实意义的。人们认同并接纳校本培训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设想: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应以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然而要真正提高教师的…  相似文献   

14.
“高考移民”现象虽早已存在,但它凸显出来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还是因为2005年的海南“高考移民事件”。分析“高考移民”,人们常采用教育的视角。笔者以为,尽管“高考移民”属于教育问题,但仅用教育的观点来诠释,视野难免会有所偏狭;如果切换视角,以经济学的眼光、利益的维度来审视,可能会解读得更全面。事实上,“高考移民”从来不乏利益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移民”是参与各方围绕利益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备课用文化眼光来处理新教材何谓“文化眼光”呢?“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眼光,也就是眼力。”“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冯骥才《文化眼光》)有“京派散文集大成者”之美誉的汪曾祺先生,凭借其独特的“眼力”——那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给高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几十年一遇的发展契机。它要求我们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全方位地审视过去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在扬弃的前提下,“实现教学规范的转型、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换化”。而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必将发生从形式到理念的一系列巨大变革。下面,笔者从操作层面来谈谈薪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永朋 《学苑教育》2012,(18):63-63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如何才能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会“思考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如何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教育伦理学视阁下的合作学习研究,旨在通过对合作学习伦理品性的分析彰显其伦理价值。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它力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合作学习的关注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个体”的发展,从“方法”的运用转向对“目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适逢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倘若我有幸能走上中学校长的岗位。我要求自己要具有“三种眼光”:历史的眼光、未来的眼光、国际的眼光;提醒自己要具备“三性”:时代性、前瞻性、创新性;告诫自己要树立“三种意识”:人本意识、精品意识、法治意识;敦促自己要练就“四力”:工作的魄力、人格的魅力、学术的影响力、凝聚人心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20.
自由     
自由在一切财富中,我们过去最引以自豪的“自由”到最后却显得比什么都软弱。千百年来,人类用牺牲、等难、坚韧的努力、英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信心赢得了自由;我们呼吸它珍贵的气息;我们很自然地享受它,正如我们享受那拂过大地、充塞在我们肺部的清鲜空气一样……而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