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一直恨我的父亲母亲。我出生在四川省叙永县一个穷山沟里。父亲是个孤儿,只读了三年书,一直靠给东家放牛,西家打柴讨口饭吃长大,更要命的是,他是个哑巴。村里的姑娘们见了他不是逗他玩,就是远远地绕开,人们都以为父亲一辈子都讨不上老婆的。可是,就在父亲30岁那年,他居然用200斤粮食,一筐鸡蛋把38岁的母亲“娶”了回来。人们一阵惊讶又一阵叹息,因为,母亲是个痴呆女人。从我两三岁记事起就懂得了有一个哑巴父亲和一个痴呆母亲是多么地屈辱,因此我一直恨我的父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爱     
我不喜欢父亲,甚至有些讨厌,因为他冷言少语,爱抽烟喝酒,最重要的是他一点都不关心我,生活中那些嘘寒问暖的事都是母亲做的。我原本以为,只要自己努力,成绩好,就能讨父亲欢心,但我错了。那天我拿着一张满分的试卷快马加鞭地跑回家给父亲看,  相似文献   

3.
父爱无言     
刘怡君 《初中生》2007,(6):35-39
从古至今,我们看到过很多歌颂母亲的文章,父亲的身影却显得有些单薄,他常被儿女忽视。父亲不善言词,不懂得讨儿女们的欢心;甚至孩子们见了他也是低首垂眉,不敢说话。孩子们犯了错误时面对父亲如坐针毡,只想远远逃离。父亲很少有与自己孩子谈心、得到孩子们认同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有个孩子,他的父亲是盲人,母亲也是盲人,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几个弟弟妹妹也都是盲人。眼瞎了的父母只能当乞丐,住的是乱葬岗里的墓穴,他一生下来就和死人的白骨为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讨。生在这样的家庭是不幸的,很难有什么出息。在他10岁那一年,一天,父亲带他去一个村庄乞讨,有个人给了他们10元钱,并对他父亲说:“你该让孩子去读书,要不他长大了还是要当乞丐。”于是他的父亲下决心送他去读书。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白天念书晚上还要出去讨饭,历尽艰辛他终于完成了学业,后来他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店铺,再…  相似文献   

5.
父爱无言     
白之狐 《初中生》2007,(17):35-39
从古至今,我们看到过很多歌颂母亲的文章,父亲的身影却显得有些单薄,他常被儿女忽视.父亲不善言词,不懂得讨儿女们的欢心;甚至孩子们见了他也是低首垂眉,不敢说话.  相似文献   

6.
美国有个小男孩,非常不讨父亲的喜爱。他9岁时,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对她介绍他:“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出乎小男孩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  相似文献   

7.
我国宋代有个神童叫方仲永,5岁就能作诗。他父亲利用儿子的特长,拉着他东家进、西家出,四处拜见有钱的人家,在他们面前表演讨几个赏钱。由于没有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是个哑巴,身材是二等残废——1.62米,皮肤黝黑。就这个模样,他还是个抢手货,很多媒婆上门来为他提亲,他还挑肥拣瘦的,后来,他看中了我的母亲。我母亲毫不迟疑的答应这门亲事,并不是她看中了我的父亲,她是看中了他的家庭。我爷爷是小学教师,每月有一百多块工资,奶奶、父亲都是好劳力,家里没有吃闲饭的,日子在方圆几里内是比较好过的。而母亲的家里很贫穷。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养料     
<正>一个小男孩儿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儿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  相似文献   

10.
父母的回归     
杨双丽 《初中生》2004,(9M):28-29
欣的父母离婚了,欣跟了父亲。从那时起,欣恨父亲。是他,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是他,让她没有了母爱。她把一切过错都推给了父亲,从此,她与父亲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11.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满了薄簿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  相似文献   

12.
英雄     
牛雅文 《下一代》2012,(8):32-32
因为男孩的童年是在破烂和垃圾堆里渡过的,所以说男孩从小学到大学的生活都是靠他父亲捡破烂换来的钱供他的。 男孩知道他是个弃婴,是单身父亲在捡破烂时从马路边捡到他的,从此他就成了父亲的全部,父亲就成了他的最爱。  相似文献   

13.
父亲·烟     
父亲与烟算是结下半生缘了。父亲说,他是家里的老幺。在他还是16岁时,他的3个哥哥都已成婚,老闹分家。他只好背井离乡,到外谋生。从那时起,烟便成了他消万愁的法宝。我不信那个邪,但隐约记得,当我还是个顽童时,父亲总是以忽隐忽现的烟火回答母亲喋喋不休的唠叨和近乎强辞夺理的挑衅。踏进小学的校门后,当我第一次从老师的口中得知“吸烟有害健康”时,我奔回家,拉着父亲的衣角,诚恳地对父亲说:“阿爸,不要吸烟了,那会害了你的。”父亲一愣,俯身摸了摸我的头,说了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等你们兄妹3人能赚钱养我时,阿…  相似文献   

14.
职业开锁人     
我14岁时就随着父亲开始学修锁配钥匙的行当,至今已经有16个年头了。在这一行里,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当同龄人都在上学的时候,我却已经走进了这行,走进了社会。当时,父亲的店里有3个他的朋友跟他学徒,那时的生意很好做,我们几个人从早忙到晚,甚至有时中午吃饭都要轮流替换。  相似文献   

15.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边,三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不过,这三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三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三个月的训练成果。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十六次。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相似文献   

16.
周六中午,打开电视,欣喜地看到朱永新教授正在《天下父母》栏目介绍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其中,朱教授谈及了自己的父亲。他的已过世的父亲亦曾是一位教师。当主持人问他,你父亲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说,小时候,父亲每天坚持让拽早起,5:00-6:00写毛笔字,这个早起的习惯至今我都未改变。我们这里是“朝九晚五”的作息制度,当人们8点起来时,我已阅读书籍和恩考问题近两个小时了,这是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埃思的父亲是个建筑工程师.他整天忙的都是自己的工作。埃思的童年记忆里并没有多少父亲的印象,他觉得这是自己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并且他不希望这遗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圣诞节就要到了.他决定为他的两个女儿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平常女儿们最喜欢的就是听他读书.所以埃思决定为她们写一本书。他想这该是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18.
为爱低头     
我父亲的性格,胆小懦弱,毫无主见,却又固执且死要面子。他凡事都要靠我母亲做主,与村里人发生纠纷时,他最后一句话总是:等我老婆来了再跟你讲。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曾经打心眼里瞧不起他。父亲在父辈们中算得上是半个知识分子,曾经差点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成,然而他的同学却都比他幸运,一个个都吃上了国家粮。父亲由于面子的缘故,很少与同学交往,在我的记忆中几乎就没有。只听他说过早年他有一个同学在我们乡当乡长,父亲每次碰到他,总是直呼其名。后来乡长通过其他人委婉地告诉父亲,在众人面前不要叫他的名字而应…  相似文献   

19.
代保民 《上海教育》2006,(6B):54-54
有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教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有一个孩子考了三次艺术院校都未能通过,父亲抱怨他是“白痴”,叔叔说他是“孺子不可教也”。还有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呵斥,教师和长辈们都认为他资质平庸,愚笨无为。可就是这样的三个孩子,最后都成长为举世闻名的伟人,他们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  相似文献   

20.
一天,在郊游时儿子的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在家附近的巷口,儿子碰见了父亲,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父亲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不料父亲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了他几句,便自己走了。儿子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父亲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爹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一下你父亲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儿子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住了脚步,立在那儿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