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2.
益阳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绝大部分的中古去声字与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的调值相同,出现了“去入同调”的现象。由于目前还不能从历史演变上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益阳方言是“去声变入”还是“入声变去”,只能通过分析该方言的语言实际,充分考虑方言之间的比较以及古今音的比较等因素,将益阳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看作是“入声变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李翔 《考试周刊》2009,(3):32-34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怨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但在实际歌唱当中,汉语的“字”、“腔”关系又何止是一个简单的“字正腔圆”所能涵盖的,要视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来具体对待。  相似文献   

4.
“一、七、八、不”变读区别□河北张甜“一、七、八、不”这几个字原来都是入声字,普通话把入声字分别归到四声里,“一、七、八”归到阴平调类中,调值为55,“不”归到去声调类中,调值为51。但这四个字很特别,单念时读原声调,而用在词语中,因受后一个音节声调...  相似文献   

5.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关于该书编写方法的说明中有两条涉及“本声外来”的问题:一、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如“鞞”字次本韵后,使黑白分明,以别本声外来,庶使(便)学者,有才者本韵自足矣.二、平声如尤侯韵“浮”字、“否”字、“阜”字等类,亦如“鞞”字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以别本声外来,更不别立名头.研究此书的学者们对这两条,特别是第一条,都十分重视,但是对于“本声外来”却很少讨论,惟有杨耐思先生释之最详.他说:所谓“本声”指该字本来的读音,所谓“外来”是指临时协入某音……入声本来就是入声,与平、上、去声“黑白分明”,因此,派入平、上、去三声就是“外来”.“浮、否、阜”等字属尤侯韵,不属鱼模韵,叶入鱼模,所以是“外来”.(杨耐思,1981年)这段解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声和外来是对同一个字或同一类字说的,所指是同一个对象.第二,入声仍然是入声,跟平、上、去声不同音;“浮、否、阜”仍然属尤侯韵,跟鱼模韵不同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古去声字与古入声字同调现象的研究分析,发现益沅小片方言读45调的清去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白读层,一个是文读层。与周边方言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益沅小片去声入声同调的实质是入声归入阴去。  相似文献   

7.
入声是古代的一个调类,在今官话方言中都已消失,分派到平、上、去声中去了.就《方言调查字表》所列入声字对照兰银官话、中原官话陇中片方言、东北方言做了穷尽性的统计,比较了这些入声字在上述方言中的分派情况.  相似文献   

8.
“歇、胁、血、屑”都是古清音入声字,今普通话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清音入声字的“派入”是这样,浊音入声字呢?一般都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依据,认为古全浊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入声字归去声.这只能说大体上如此,但例外不少.前者如:弼、愎、癖、擗、甓、曝等.古属并母字;缚、复、馥、鳆等.古属奉母字;度、踱、特、跌、突、凸、等.古属定母字;秩、帙、掷等,古属澄母字:柞、酢、怍、寂等.古属从母字;  相似文献   

9.
中古入声字因其声调、韵母结构与阴声韵、阳声韵平、上、去声字明显不同而自成系统。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到现代普通话及绝大部分北方方言,入声系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入声字也随之并入了相应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声韵。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声调及韵母读音的归并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中古入声字在西宁方言中既不同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参照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  相似文献   

10.
内蒙汉语方言,主要指大青山前后及黄河流经内蒙西部的广阔平原地带的地方语言。内蒙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就语音中的声调而论,普通话是四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而内蒙汉语方言是五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内蒙汉语方言中存在和运用着大量的入声字,而这些入声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声韵,其中也有不少变异。本文依据现代内蒙汉语方言中入声字的实际声韵,把它们归结为“(?)”和“(?)”两个韵部。现将这两个入声韵部的韵字及其在“爬山调”和“二人台”剧目中的编词谱曲法,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平和仄是指中古语音的两大类声调。要明白它,还得先明白四声。 根据传统说法,是南北朝梁代的沈约最先发现平上去人四声,著有《四声谱》。唐人曾对四声作过描写:“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真空和尚曾作《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描述虽不甚科学,但可以使我们初步懂得: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阐释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王力先生的论断,理清了中古  相似文献   

12.
陕西大荔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阴平和阳平,只有少数读上声和去声,大荔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音声韵,并且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普通话中,古入声字早已消失,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去了。这些入声字原是怎样的读音,今天难以讲清,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古诀,运用起来有时也似乎不那么灵验。那么如何辨认古入声字呢?我觉得可试行以下四法。一、排除法:即弄清现代汉语中入声字的分布情况,找到某些非入声字区,从而排除它们,缩小辨认入声字的范围。我们知道,在普通话中,凡是鼻韵尾(an、en、ang、eng、ong、ian、in、iang、ing、iong、uan、uen、uang、ueng、(?)an、(?)n)的字都不是入声字,可谓一个非入声孚区。同时,我们看到除(?)e、ie外,所有复韵母的字,入声字也比较少。据现代汉语有关资料统计,复韵母(除 ie、(?)e)字中的入声字,  相似文献   

14.
在陕西方言里,无论保留入声的陕北还是不保留入声的关中。“弱着缩”等少数古入声字除了入声或舒声阴声韵的念法,还有[aη]组阳声韵的读音。我们认为,这些药韵、屋韵字的[-η]尾是由古入声韵尾[-k]转化而来。“麻将”来自“麻雀”。“雀”为药韵字,南方“雀”与“将”同音,与陕西药韵的“着弱”读[aη]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看”字,有人认为应读平声,是因为这里“作看守、把守解”,并且说:“如读去声,则不可解”。这实际上是用现在的词义去理解古人的作品。“看”读平声是“守护”的意思,读去声是“瞧、观察”等意思,这是现在一般的区别。在古诗  相似文献   

16.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齐微韵入作去中收一“剧”字,当是入作平声阳而误收。今河北容城县“剧村”之“剧[ki ]”正是阳平声。剧村与元大都(今北京市)两地语言相同或相近。讨论入声的消失与否,笼统地说“广大北方地区”或“中原之音”,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失误。可以容城方言为基础和《中原音韵》、早期杂剧作家的用的以及现代北京话相比较,从彼此异同了解中古入声消失的时、地。周德清与早期杂剧作家用的根据的是不同方音。容城方音与《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是一致的。容城方言是《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基础。《中原雅音》同样反映了中古入产消失的实际。容城口语中一些清入作上声字的现象,其年代早于《中原音韵》。入声的消失,由大都往南的保定地区应该是较早的,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7.
在普通话中,古入声字旱已消失,分别归八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去了。历史久远,这些入声字原是怎样的读音,今天恐怕谁也难以讲清,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古诀运用起来,有时也似乎不那么灵验。究竟如何辨认古入声字呢?我觉得可试行以下四法。一、排除法:即弄清现代汉语中入声字的分布情况,找到某些非人声字区,进而排除它们,以缩小辨认八声字的范围。我们知道,在普通话中,凡是鼻韵尾(an、en、ang、eng、ong、ian、in、iang、ing、iong、uan、uen、uang、ueog、uan、nn)的字都不是入声字。同时,我们还发现除ae、ie外,所有复韵母的字,入声字也比较  相似文献   

18.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一)调类的比较说明:第一、帮字母:1.中古帮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如“邦、包、冰、搬、菠”等。例外字“蝙、悲、褒”今为上声。2.中古帮母上声字,今为上声,如“比、补、宝、板、丙”等。例外字“杯”今为阳平。3.中古帮母去声字,今为去声,如“敝、布、板、半、併”等。例外字“爸”今读阳平。4.中古帮母入声字,今为阴平,如“憋、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转”是一个多音宇,既读上声(zhuǎn),又读去声(zhuàn),在教学中常常读不准。请问:读上声和读去声的“转”字有什么区别?“旋转”的“转”怎么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