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孤独是人类生活中独特的精神现象。鲁迅再现了浅层次的孤独,揭示出旧中国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展示与解剖了高层次的思想和人格孤独,表现了救赎自我与拯救社会的孤独与苦闷。鲁迅作品中的孤独意识所具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知识分子情结对当代学创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孤独的哲学     
孤独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是“非理性”的存在。哲学的孤独指人的本真自我。人就是孤独者。孤独就是个性,就是主观性。但人类追求“合群的自大”。这是试图逃避孤独与责任。人的创造力乃是孤独的升华。情感上的孤独是有待克服的消极情绪,而形而上学的孤独则是创造的原动力。孤独使人异于他人,这使他从根本上“做人”。诗人是苦闷的,哲人是孤独的。苦闷因孤独而生发,孤独借苦闷而增益。古之君子视“烦”、“寂”为非苦境,而乃常境也(刘熙载)。其实普通人也如此。但哲人的孤独不是不容人,而乃反省自己存在时的孤寂深沉。“孤雁叫,叫人怎睡?一声…  相似文献   

3.
杨琪琦  王冬云 《文教资料》2020,(1):33-34,51
曹禺是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话剧家,他的成功与生命体验密切相关,其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体验、愧疚体验、生离死别体验与爱情体验。其中孤独体验直接奠定曹禺话剧苦闷风格的基础,愧疚体验、生死离别体验、爱情体验成为曹禺话剧创作的素材,这些体验对话剧作品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何其芳不仅是一个政治抒情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爱情抒情诗人.他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写了大量的爱情诗,诗中大多表现了青春的苦闷和对爱情的渴望的痛苦及其矛盾的心理,传达了一个时代的青春的苦闷的象征.本文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了何其芳爱情诗的三首代表作品,揭示了诗人的多情而又忧郁,渴望而又充满着梦想的心灵历程,作品把爱情的复杂多层的青年的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爱情诗的范本.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孤独,孤独对一个女孩意味着什么?对于青春,对于生活,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将自己彻底地放弃。聆听这一曲青春的歌曲,其实你会觉得孤独并不可怕。  相似文献   

6.
呐喊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  相似文献   

7.
陈翔鹤在“五四”退潮时踏上文坛,深受苦闷彷徨空气的感染,陷入了孤独迷惘中。在精神深处忧郁气质的影响下,他在创作中流露出感伤情调,也赋予其笔下人物浓厚的孤独心理。在苦闷的境界中,他企图借助宗教力量来解救自己脱离苦海,安慰受伤的心灵。他创作风格的变化也是同他对生活认识的深化,苦闷和忧郁的情感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忧思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8.
深蓝色年代     
青春的寂寞像烟花一样漂浮在深蓝色的少女天空,那个蓝衣少年过客般消失在我孤独的视野里,让我走过青春,走过孤独,走过青春芳草地。  相似文献   

9.
著名华人女作家赵淑侠的长篇小说《我们的歌》洋溢着爱国的激情和青春的气息,呼唤一种对生活真诚和美好的期待,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均具深深的感染力。小说对异域的艰辛、人世的沧桑,漂泊异乡华人的孤独苦闷的心绪与拼搏自强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风格清新质朴,意境悠远。情挚意切的民族情感是这部长篇小说思想感情的血脉,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只有祖国真正崛起和强大,所有炎黄子孙才能够真正高贵和骄傲。《我们的歌》是一曲青春之歌,爱情之歌,更是对祖国的挚爱之歌,是一曲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永恒的恋歌。  相似文献   

10.
新语丝     
《新读写》2012,(4):11-11
学生的青春是这般孤独,为了日后能丰盛地生活,我们不得不先承受孤独。  相似文献   

11.
刘凯希 《湖南教育》2011,(11):45-45
一、善于承受挫折。具有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受挫感的阶段。这个时期,面对青春发育的莫名烦恼、考试升学的无形压力和人际交往的不顺等,一些青少年表现出苦闷彷徨、自暴自弃、甚至悲观厌世的情绪。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其异常奇特的浪漫主义手法,为世人留下了一大批色彩斑斓的作品。在封建时代,作为一个有抱负,想对地主阶级政治做一番改革而又遭到失败的贵族,屈原在其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遭遇、理想、忧愤、苦闷以及对“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民主色彩,对当时楚国的统治集团,投出了批判的匕首。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艺术家往往是孤独的,孤独似乎与艺术创造存在不解之缘。有些艺术家是主动寻求孤独,而有些艺术家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处于孤独的境遇,而这种境遇正好成为他从事艺术创造的契机。屈原属于…  相似文献   

13.
冯至早期的叙事诗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由于它们运用传统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虽然没有及时表现社会的现实生活,却表现了至深至真的人性。同时,冯至在吸取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把自我孤独与苦闷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用叙事诗的表现技巧,展现他对于人性的感伤。  相似文献   

14.
"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人物形象系列,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主要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阮籍82首《咏怀诗》从动物、植物、意境三方面来选择意象,表现出无助的悲凉和一种无友的绝对的孤独等。阮诗借用意象选择来表达内心的苦闷自有它的好处:可以帮助他在政治上逃避祸害。从艺术上看,又完成了文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在这个"上帝已死"和"为世界除魅"的时代,人人生而自由,没有谁会再相信一种普世存在的道德和终极信仰,人类在不断追求进步中走向虚无。现代文明加剧了彼此之间的隔膜,每个人似乎都陷入了彷徨又孤独的苦闷境地。对中国五四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们来说,孤独苦闷感更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其中独树一帜的沈从文,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由于特殊的经历背景使他的孤独情结相比同时期的其他许多作家更持久,也更深刻。这种孤独情结深深地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以及创作。  相似文献   

17.
生如夏花     
米兰·昆德拉说过:"青春的罪恶感归结为期待着长大的烦躁不安。"对于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该书再现了一个苦闷、彷徨的少年世界,从浓缩后的青春背影引发的是对整个  相似文献   

18.
1.“作品的主人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反抗精神;他内心充满了孤独和苦闷,却又蔑视群小。”下列作品中,与这一描述最相符的是  相似文献   

19.
在郁达夫小说中总有一个清瘦孤独,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男性知识青年形象,被统称为"零余者"。本文试图从那个时代中他们"社会的苦闷"、"性的苦闷"、"生的苦闷"三个层面来分析零余者形象背后作者郁达夫的影子,以此来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的"自叙"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悲凉”是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旋律,一开篇,作者就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使众多“阅读指导”确定郁达夫笔下的“秋味”充满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言,由“时代的苦闷”而推出“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的苦闷感”是“审美的误差”,但并不影响读者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品出孤独和悲凉,只是对于这种孤独和悲凉感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