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以时代精神把脉人物特质,用心用情采访抓好“活鱼”,以“工匠精神”不断精雕细琢,让温暖画面直抵人心。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的《奋斗青春无悔抉择》专栏,以“1篇主稿+1篇评论+1个短视频+1组新闻照片+1张海报”的形式,聚焦一批扎根基层、边疆的知识分子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青春与奋斗、展示他们的梦想与收获。为广大青年学子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龙年春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州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春节,中心组织记者编辑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积极挖掘新闻线索,用心捕捉新春的美丽画面,讲述边疆各族群众的奋斗故事,记录群众的美好瞬间与新年期待,多渠道、多平台、多角度、多形式讲好西双版纳新春“开门红”的“热辣滚烫”,一批主题鲜明、高质高效的新闻作品新鲜出炉,展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边疆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3.
改变知青命运的一封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禹康 《档案天地》2006,(1):17-17,16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青春热血、理想和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广阔天地、山山水水.十几年过去了,当我们韶华已逝陆续返城时,一切已事过境迁。我们成了城市里安家立业的困难户.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是“三等公民”.即使给安排了工作,工种一般也是最差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两周,我在家轮休,有大量时间同空军新闻骨干和基层部队官兵进行电话交流。在交流中,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军报三版的“基层新闻专递”栏目。大家认为:“基层新闻专递”栏目推出以来,报道基层新人新事,宣传基层新鲜经验,扶持基层新闻骨干,真正做到了“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备受基层官兵和基层新闻骨干的欢迎,堪称军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将他们的具体反映和一些建议汇总如下:1、“多报道基层”不是难有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大家谈到,“多报道基层”是军报强调多年一个宣传方向,但版面上真正出自基层单位的“新闻”仍然较少,使基层…  相似文献   

5.
前十年,提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知之者不多,因为她身处边疆,荷角方出;后十年,提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赞誉者颇众,因为她虽身处边疆却已羽翼丰满,鹏程于书业天空。据统计,“十五”期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出新书500余种,年发行码洋5亿元,年利润5000万元,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综合实力排名前50位,全国大学出版社中排名前6位,地方大学出版社中居第一位,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项,被业界一些人士叹称为“广西师大社现象”而去探究她的成长。正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建社20周年之际,编辑部邮箱收到了几篇有关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愉快合作的回顾性文章,从他们的角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之所以成功的“秘笈”,以他们的眼光来解读一下“广西师大社现象”。  相似文献   

6.
某通讯员给报社寄去一篇反映自己厂里新人新事的稿件,过了几天在报上发表出来,除修改了标题和个别词语外,其内容基本一样,而署名的却是“本报记者”,但那位记者并没有去厂里采访过。某通讯员到报社送稿,过去只是陪送些香油。烟酒土特产,如今还得送“红包”,简直有点受不了。有的编辑、记者到了基层,甚至连洗脚水都唤通讯员去倒,他们真成了通讯员的“无冕之王”!这使笔者想起了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既当过通讯员,又做过报刊的编辑或主编,他们对通讯员工作的重视,他们和通讯员的那种“永恒的友谊”,堪称新闻工作者的榜样。马克…  相似文献   

7.
虽苦亦风流     
大家都知道干新闻苦,我以为基层通讯员要更苦一些。 他们为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实及时地报道给广大受众,往往要比专业新闻工作者吃更多的苦,比和他们的同事们耐更多的心烦才行。 他们只有在干完和别人同等工作或劳动量的前提下,才可能去工厂、机关、学校、农村采访,来去匆匆,既要受劳力之苦,又要忍“名不正、言不顺”的“白眼”之气;“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为写一篇象样的稿子,他们没时间去舞  相似文献   

8.
高方 《传媒》2016,(5):30-33
2011年1月开始,在每年春节期间,由中宣部组织、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的全国性基层采访活动——“新春走基层”,至今已连续开展了6年,备受瞩目. 让群众做主角,将镜头对准民生.早在2013年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在哪儿,我们的重点就在哪儿.”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再次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积淀多少深情.开展“新春走基层”以来,各媒体争相报道许多鲜活的形象,基层的普通百姓、一线的干部职工、边疆各族人民等,成为镜头前最亮丽的风景线;锻炼出一大批中国好记者,举家团圆之际,他们走边疆、入老区、访农家、进灾区、下厂矿、到牧区……田间地头到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2016年是“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的第6个年头,本刊记者观察到,此次活动开展面更广、联动性更强、走基层更加深入,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推新,采写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我国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对西方新闻学的介绍,但却很少有人提到过我国共产主义先驱者李大钊同志在七十年前就曾向国人介绍过一位外国名记者。1916年8月15日,研究系报纸《晨钟报》在北京创刊,李大钊任该报编辑主任,他在报纸上宣传民主主义思想、介绍民主主义的思想家,号召青年们“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来“鼓舞青春中华之运动、培植青春中华之根基”,把创造“青春中华”的希望,寄托在青年的觉醒上。同年9月5日,李大钊同志因与研究系政客意见不合,辞去职务,离开了《晨钟报》。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书目》2014,(10):16-16
这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八○级(简称8011)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文集,收辑了八十一位同学八十二篇纪实散文,或回首复旦校园难忘的八十年代大学生活,那是青涩、狂放的青春主题,对应当时改革开放的启蒙期,是北岛和李泽厚的大氛围;或状写毕业三十年来的奋斗与思考,与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同脉搏,他们坐机关、做学问、经商下海、出国移民……他们或得或失,或悲或喜,主题回归到理智之年的沉思和宁静,还有就是永恒的8011友情……  相似文献   

11.
198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为《习惯》,突破了近几年“封闭式”或“半封闭式”作文命题的模式,不要求考生按一定的“框框”去思维,也不按规定的格式去表达(只是不许写成诗歌),从思维的内容到表达的方式都对考生采取“开放式”。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考生的不同情况(城市的与农村的,内地的与边疆的,应届的与非应届的,等等),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而且让优秀的考生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8,(3):44-44
60年代青年有句口号是这样说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今天,青年的口号变为:“到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如今的人把找工作的标准做了这样的定位,您如何看待这种苡金钱为本位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3.
带“露珠”新闻在哪里?去年10月,首都40余名青年记者,分赴湘、豫、赣、鄂等省的15个“老少边穷”地区,就“希望工程”专题,采写出100多篇报道。事后他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新闻来源于基层,来源于深入的采访实践。  相似文献   

14.
2月1日,山东省及济南市新闻界、学术界以及来自街道居委会的基层群众代表聚集一堂,总结齐鲁晚报开展“五个一”活动的经验,专题研讨“张刚现象”,并就这种现象的良好效应达成共识:成功记者的要诀就是深入生活,到基层去,到百姓中去,到社区去触摸社会的脉搏,不能处在社会的边缘做记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的青春在丝路》为个案,分析了我国主旋律纪录片年轻化表达的现实背景、具体表现及对国产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我的青春在丝路》的年轻化表达主要表现在主题的呈现:将"奋斗青春"主题有机融入到"建设祖国"大主题;题材的选择:奋斗青春的"个人故事"折射"中国梦"大情怀;人物形象的塑造:立体丰满的"奋斗青年形象"比传统的"高大全形象"更打动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的青春在丝路》为个案,分析了我国主旋律纪录片年轻化表达的现实背景、具体表现及对国产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我的青春在丝路》的年轻化表达主要表现在主题的呈现:将"奋斗青春"主题有机融入到"建设祖国"大主题;题材的选择:奋斗青春的"个人故事"折射"中国梦"大情怀;人物形象的塑造:立体丰满的"奋斗青年形象"比传统的"高大全形象"更打动人。  相似文献   

17.
到第一线去──黑龙江日报“千里边疆行”采访活动札记江善,熙锋从1996年5月23日开始,黑龙江日报连续刊发了70多篇图文并茂的专稿,反映黑龙江省偏远边疆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气象、新变化,以及过去鲜为人知的风土人情,内容生动新鲜,文风清新活泼,令人耳目...  相似文献   

18.
通迅员园地     
前不久,有一位新闻干事的两篇“大作”刚一见报,就有很多人去电去函到报社“告状”,披露此报道严重失实.弄得这位新闻干事挨批评,写检讨,叫苦不迭.原来,这两篇“大作”是一位基层报道员写的初名,经他“精雕细刻”后才见报的,对于文中的事实真不真,他全成不知.  相似文献   

19.
心声     
我没想到这辈子要搞新闻,因为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1993年3月,却自投罗网进了县委报道组。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新闻杂志就是《中国记者》。回忆初次写稿,难就难在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是《中国记者》告诉我“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我一口气跑了十个乡镇,写出了几篇反映农村经济的报道。几篇  相似文献   

20.
“法轮功”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深思。新闻宣传机构应该负起应担负的责任。长久以来,我们报刊的科技宣传报道工作,忘记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而一味去报道“高”、“新”、“奇”的科学现象,浮在表面上,未能沉到生活、基层的海底去捕捉更重要的东西。练“法轮功”的,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平民百姓为主(当然,也有不少各类中高职称的同志在练“法轮功”,他们大都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科普知识,这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