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农业基础科学,对于培养从事农林类高等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在“十二五规划”大背景下,以环境评价课程为例,剖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方式中存在的不足,探究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现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提高专业培养的竞争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让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作为指导者,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沈阳农业大学的优势专业及辽宁省的特色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我校农资专业建设和实践的目标。我们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际出发,在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教育的理念,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农学类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土壤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生源、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土壤学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非农资专业土壤学教学中存在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何提高非农资专业土壤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教学实习基地是学生完成基本实习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是推进"学、研、产"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浙江农林大学"两园合一"的独特优势可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本文论述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方案和构想,从专业认知型、专业提高型、专业应用型三个不同功能和层次建立综合实习基地,可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提供综合实习平台,同时也为非农资专业相关课程提供实践实习平台,为培养创新和应用型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农业基础科学,对于培养农林类高等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专业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发展历程;经过专业课程改革,拓宽了专业面,切实提高了农业资源与环境的教育质量;基于2014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研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0.68%,与其他专业就业率无显著差异,但其变异较大,为14.38%;该专业所处高校类别就业率有所差异,其中综合类最高;专业所属高校地处经济发展区间就业率东部最高(92.28%),西部次之(88.53%),再次是中部(87.49%)。在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解决现阶段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将继续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肥料加工工艺"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特色课程,较为抽象。目前传统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根据课程特点,我们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以期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环境分子生物学是为环境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前沿特色课程,具有知识量大,发展迅速的特点。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在教学的理念、内容、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8.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基础条件包括跨学科研究、跨学科合作平台搭建、跨学科师资建设、跨学科资源支持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跨学科教学改革: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创新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推广项目实践、设置考核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主要途径,通过建立"讲解+演示+网络课堂+主题讨论"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调动环境资源类专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全面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结合笔者"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先论述了该课程的目标,分析了该课程特点和阐明教学基本要求。在综合考虑学科专业背景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基础上,探讨了本课程教材、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考核形式。在先修课程调整、综合实习内容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给出教学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环境化学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针对环境化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创新思维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2.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动手协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与市场接轨的设计能力,体现了设计为消费者的服务意识。该模式业已成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发展方向,需要从实践设施、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大纲等方面完善保障措施,按照市场项目运作,及时进行项目总结评价,采用灵活、开放的方式开展课程设置和考核,从而有效促进师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刘冰 《考试周刊》2013,(76):166-167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2013年新设置专业,其前身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课程设置专业上广而综合,许多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师范院校、财经院校、农林院校等不同类型院校对开设其专业.对该专业的定位、培养模式的选择、课程设置等都没有参照体系,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不是很清晰,就会导致学生就业与专业设置目标存在较大偏差,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与多个专业竞争.作者认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可以根据各类院校自身特色与条件,实施分类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专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选题、教师的任务、学生的参与以及评价四个方面,探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5.
课程考试是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及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结合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对工程热力学课程的考试及成绩评定方式进行了探索,分别在考试形式、试题的覆盖面、难易程度、数量、题型以及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如何强化"环境评价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的问题。通过案例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问题分析的教学改革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写环评案例的实践能力。该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环境工程学》是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实施,通过对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空乘专业形体课程作为一门新型应用型课程,其教学改革应遵循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理念,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需求。通过对空乘专业形体课程实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思想怠懈、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与单一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中忽略男女学生相关专业能力要求的差异性以及教学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结合新型应用型课程的人才培养指向设计出课程内容多元化的改革、注重教法与学法的创新、改革传统评价模式以及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方案,旨在提高形体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空乘服务人才。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创新计划"旨在推进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环境化学实验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学生在环境化学的理论学习中获取创新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高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大学生创新计划"为契机,结合目前环境化学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机制及开放实验室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与优化探索。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2016,(10):86-92
当前,高校"环境评价"课程教学在教材、定位和模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方法、资源和模式的引入,为"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归纳并凝炼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定义、特点,构建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并探讨这一新模式在"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