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四书     
《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4):104-104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书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sh叆n)的  相似文献   

2.
四书     
《津图学刊》2004,(5):78-78
南宋(1127--1279年)及以后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沦语》、《孟子》皆先秦已成书,《大学》、《中庸》摘自《礼记》。《礼记》虽为汉人编定,但其内容则采自先秦旧作,早已列为五经之一。南宋哲学家朱熹(1130——1200年)继承北宋程颢、程颐之理学.推崇《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重.著有《大学中庸章句》、  相似文献   

3.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的合称。“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人们才相沿有了“四书”这个合称。《论语》: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叙而成。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的谈论。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和《齐论》,及古文本的  相似文献   

4.
《礼记》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之分,传统的说法认为《大戴记》(亦称《大戴礼》)是汉元帝时戴德所编,《小戴记》(亦称《小戴礼》)是其侄戴圣所编。通常所说的《礼记》都是指《小戴札记》。《礼记》有49篇,记述了以周王朝为主的秦汉以前的典章、名物、制度和自天子以下各等级的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受到宋儒朱熹的推崇,使之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或《四子》,并为之作了章句,为南宋以后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5.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4):105-111
"四书类"是我国图书分类体系中出现较晚的一个类目,始设于明代官修目录《文渊阁书目》.北宋以来,《大学》《中庸》二书受到理学家的高度重视,渐与《论语》《孟子》并列.南宋朱熹撰成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四书学"系列著作,标志着我国经学史上"四书"名称的确立和"四书学"体系的形成.随着"四书学"著作的日趋繁盛,基于实际需要,《文渊阁书目》创设了新的图书门类"四书类",集中著录该类典籍.此后,明清官私目录大都不同程度地设立了"四书类"及其相关类目,并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四书类"成为传统分类体系中"经部"的重要类目之一.充分体现出古代书目类目增省的"文献保证"原则以及"与知识发展相同步"原则.  相似文献   

6.
五经     
《五经》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即《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为孔子编定,但后人认为不可信。《书》即《书经》(又称《尚书》),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的。《礼》即《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似文献   

7.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0,32(12):F0002-F0002
礼记二十卷 宋郑玄注 宋刻本 存五卷 卷一至卷五 《礼记》是孔子后学所记有关礼的文字,西汉时戴德、戴圣删其繁复,分别选编成书。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传世过程中若断若续,至唐代只剩下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也称《小戴礼记》。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元延佑中,行科举法,定《礼记》用郑玄注。自明永乐中敕修《礼记大全》,改用元代陈潞《礼记集说》,始废郑注。  相似文献   

8.
吴宇光 《兰台世界》2004,(10):43-43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儒子四德:孝、悌、忠、信。书法四休:真、草、隶、篆。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四大名亭: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北京南效的陶然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浙江杭州的湖心亭。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虚甲骨、居延汉简、敦卷。四大石窟:云岗石窟(大同)、龙门石窟(洛阳)、莫(敦煌)、麦积山石窟(天水)。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安徽九华山。四大名楼:…  相似文献   

9.
《女四书》是我国古代四部女子教育教材——《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的总称,在明朝晚期被学者王相汇编合刊。尽管有些学者认为《女网书》并没有超越中国古代其他女训著作,仍然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阐述妇女礼教规范和言行准则,但由于是由女性亲自撰著,  相似文献   

10.
《大学》原为《礼记》篇章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教材,流传极广。但旧注中始终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颇有争议。例如"格物致知",致知即大知,《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大戴礼记·主言》云:"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又如"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情为忠诚之义,《周易·乾·文言》云:"修辞立其诚。"又如"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命当读为冥,昏庸之义。  相似文献   

11.
浙江嘉善县西塘镇最近发现一本微型线装古籍。这本体积仅为火柴盒大小的《四书全注》线装本,全书300余页,约30万字。版框高5.1厘米、宽3.7匣米,白口单栏,书厚1.8厘米,全文刊载《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附注  相似文献   

12.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活动于战国中晚期的思想家,今传《孟子》一书。《史记·孟荀列传》云:"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列为《四书》,成为读书人必须研读的典籍。《孟子》旧注中存在一些疑问,颇有争议。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记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曰"定于一"。其义同于《周易·系辞下》所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如同篇有"独何与",凡二见,当读为"孰可与"。  相似文献   

14.
肖允岐 《新闻窗》2005,(4):33-33
笔者阅读了2005年5、6两期《财富故事》,认为其中的“论语”栏目颇有新意,两期刊物共刊发了13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短文章。“论语”这一栏目的内涵具有深邃的意蕴。《论语》乃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言论集,它是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作,编者用“论语”做栏题,显然是匠心独具。栏目中每个小故事都寄寓一个哲理。读后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15.
在各诸侯国混战、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孔子竭力提倡"礼""、仁""、中庸"的政治思想,试图以此维护封建的礼乐制度。《论语》中对音乐艺术的记述,集中记载着孔子本人的音乐修养及其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饱含孔子音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知识与趣味     
这30种图书是: 根源篇11种:《尚书》、《周易》、《诗经》、孙武:《孙子兵法》、老聃:《老子》附《庄子》、孔子:《春秋》附左丘明《左传》、孔子:《论语》附孟轲《孟子》、《孝经》、韩非:《韩非子》、《礼记》、《黄帝内经》。创变篇9种:司马迁:《史记》、王充:《论衡》、《太平经》、慧能:《坛经》、唐诗人:《唐诗三百首》、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四书集注》、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曹雪芹:《红楼梦》。维新篇10种:魏源:《海国图志》、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郑观应:《盛世危言》、严复:《天演论》、孙中山:《建国方略》、胡适: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初.在美国加州一次华人聚会上.我有幸认识了被美国公众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校长”——华裔女性唐钊。这位40出头、相貌端丽、举止儒雅的女校长出生在中国一个教育之家,自小就深受儒学熏陶,通读《四书》、《五经》、《论语》等书,并立下“长大要做孔夫女”的志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止庵 《编辑之友》2008,(2):62-63
我不止一次讲过,自己的人生观得之于《庄子》与《论语》。我最早接触《论语》,还是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报上连载“《(论语)批注》”,每天登段原文,再加一番批判。我对批判不大感兴趣,倒觉得“子日”的内容挺有意思。以后向朋友借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了《论语》的全文。“文革”结束后,报上登出拨乱反正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忘记了,引用很多孔子的话,令我颇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之懂得孔子,乃自此始。  相似文献   

19.
张燕婴 《图书馆杂志》2006,25(12):66-73
记是对于经文的解说或阐发。汉代以《礼记》命名的书则有两部:戴德所传为大戴《礼记》,戴圣所传为小戴《礼记》。然《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礼》书十三家中不见两书之名:《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十七〕篇。后氏、戴氏。《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曲台后仓》九篇。《中庸说》二篇。《明堂阴阳说》五篇。《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周官传》四篇。《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  相似文献   

20.
"四书"学是朱熹经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首次提出"四书"之名,并倾其毕生精力来钻研和探究。他将训诂与义理阐释相结合,第一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注合刊,以"四书"来发明道统。在不断完善、修改的过程中,朱熹逐步确立了"四书"学理论体系。《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使"四书"地位升格,取代"五经"成为儒家核心经典。当然,《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还和宋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特定历史时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