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片断】北京的胡同在衰败 ,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 ,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 ,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 ,上马石 ,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 ,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 ,供人凭吊。西风残照 ,衰草离披 ,满目荒凉 ,毫无生气。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 ,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 ,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 ,南京的乌衣巷 ,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 ,使人怅望低徊。…  相似文献   

2.
胡同     
2006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可以作为它的符号的,各个方面都有,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说到文化方面,北京的胡同应该算一个吧。老作家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中写道:“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本期“课文配读”栏目选了三篇有关胡同的文章,内容各有侧重,朱湘的《胡同》是漫谈性质的,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胡同方面的知识;史铁生的《故乡的胡同》把个人的命运、人生体验和胡同曲曲弯弯的外在特征联系了起来,别有一番新意;而李国文的《胡同之死》则是接着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中的话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很深入地分析了胡同为什么会死掉,并认为胡同的死掉并不十分可悲,因为“北京胡同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切、良善、和蔼、信任,却还能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话,也许比那些古旧的建筑物,对于中国要更有价值些”。(雨羽)  相似文献   

3.
贾良玉 《学语文》2006,(4):15-15
20世纪后期,老北京城以多胡同四合院而闻名遐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部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胡同的消失成为大势所趋。为了留下往日城市的旧影。摄影工作者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为我们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图片。《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应邀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相似文献   

4.
《胡同文化》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从小的事情当中,来引出一个大的命题。比如,《端午的鸭蛋》,选进初中语文教材了。通过写端午的鸭蛋,叙述一种文化(端午文化)的消失。《胡同文化》,也是在叙述“胡同文化”的消亡。他没有对胡同文化进行批判,完全没有批判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通过北京的胡同,写出了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的市民文化,并对这种文化的渐趋消失,表示了一种温柔惆怅之情。   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又是依附、融合、通过一个个有形的具象得以存在的,如建筑、器皿、饮食、行为方式、语言、民俗风情等等。这些是一个地域独特文化的载体,要让读者感知、认识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就要将这些载体给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从而给读者以切身的感受与感性认识。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也是这样。   …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之句.教材注释说“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虾蟆”就是“蛤蟆”,是青蛙和蟾蜍的统称。京城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地名呢?  相似文献   

7.
在通读两遍文章后,学生几乎都能明白胡同文化的内涵。我正准备转入关于作者对胡同文化行将消失的情感态度探究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为什么只跟胡同说再见?在倒数第二段作者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相似文献   

8.
《胡同文化》一文是汪曾琪先生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末》写的序,文中很形象地表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传神地写出了北京人在这种胡同文化熏陶下的心态。这是一篇散淡、极富表现力的文章。但文章结尾处面对胡同的衰落作者写到:“再见吧,胡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内容简介】《胡同文化》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章并没有直接叙述“胡同之没”的主题,而是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它既是一篇典型的序言,又是一篇很有艺术魅力的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10.
李侠 《海外英语》2011,(10):203-204,207
咏史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源远流长的一类题材,诗人将个人面对逝去悠久历史时的思索,熔铸于诗歌当中,抒发对人事的感怀。通过对《乌衣巷》两种英译在形式、诗作中传达情思的动词以及后两句的翻译上进行比较,该文认为林语堂先生与唐一鹤先生所翻译的咏诗怀古诗《乌衣巷》,各有侧重,一个注意到文化传播过程中陌生化语境的解读,而另一个则注意到了唐诗之神解读的重要性。通过对两首英译作品的诠释对比,对咏史怀古诗英译的臻于"化境",对原文风格,文化元素以及深层意蕴的传达与诠释,会起到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胡同文化》 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  相似文献   

12.
《胡同文化》是一篇描绘北京胡同文化的风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胡同命名、习俗、居住在胡同中的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胡同的衰败等的描述,赋予了胡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对北京胡同文化进行描绘的同时,文章还表现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厚感情及作者对胡同之没的淡淡伤感。  相似文献   

13.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北京胡同,四合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这是中国儒教文化中庸思想影响的形象表征,遇事过于规矩、方正,缺乏变化、个性,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北京作为三朝皇都,深受数百年封建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本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因其笔力的老辣和思想的深刻,结果脱离原书成为一个精彩而独立的存在,成为汪氏散文中引人注目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书序,它实质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伤感。封闭文化本应是加以批判的东西,对于它的消失,人们应该象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可是汪老先生却又为何如此伤感呢?  相似文献   

16.
一、播洒人文之光新教材第一册选用了几篇极具人文色彩的文化散文,在学完这些内涵丰富的文章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来研究一下文化散文的特征,学写一些文化散文。任何一块哪怕是最贫瘠的土地上,都有文化的载体存在。汪曾祺先生在北京的胡同里,发现了北京的市民文化:自足、封闭、易满足。其实在我们的生活空间,同样有很多文化的载体,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留意校园生活的学生,可以确定《课桌文化》《书包文化》《海报文化》等课题;热爱本土文化的学生则会拟出《碉楼文化》《牌坊文化》《大碗茶文化》之类的标题;…  相似文献   

17.
朱文敏 《语文天地》2010,(10):45-47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作的序言。汪老先生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胡同的表象上,而是透过胡同看文化,看北京市民的文化性格,并把它称之为“胡同文化”。我在讲《胡同文化》之前,已旁听了好儿位老师的这堂课,对我很有启发,也很有借鉴价值。向前辈虚心求教的同时,我也有了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在教学中加以尝试,孰料,收效甚好!又有实践作依据,我也就敢在此兜售我的“一家之言”了。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先生在《胡同文化》中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何为五味神?这不仅困惑着汪先生,而且也会令广大读者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先生《胡同文化》说的是北京城里的胡同。“胡同”是北方话里的词儿,跟南方人说的“弄堂”或“里弄”是一个意思,指的是比通衢大道小一些的街巷。当然,现在有的大路也叫“××胡同”,那是城市发展,小街变成大街的缘故,我们不去说它。“胡同”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语文课本附了四种说法(选自《北京风物游览典故》),我们不妨调其次序,辨其真伪,弄明白“胡同”的来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