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笃谷偃竹记》是一篇悼亡之作,而我们读了大部分内容却不见哀悼的蛛丝马迹。文章开篇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接着追述作者和文与可的交往;直至结尾曝画,"废卷而哭失声",我们才豁然开朗,原来作者在悼念表兄文与可。显然,该文写法与一般的悼文迥异,避"俗"就"新",另辟蹊径,依照散文"形  相似文献   

2.
<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阅读提示就强调了散文学习要注意其"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特点,文章既回忆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又回忆了和文与可交往的诸多趣事,还叙写了见到文与可赠画时自己的失态之状,以及联想到孟德与桥公的故事,内容繁杂,似乎信手拈来,娓娓而叙,但散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涉及的绘画思想进行了分析,并论述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画竹与作文     
北宋著名画家“文湖州竹派”的开创者文同(11018—1079),字与可,被世人称为一代“竹圣”。大文豪苏轼在《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中记载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矣。”由此可见文与可画竹的两个奧妙。其一,画竹之前必须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必须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有足够的准备,然后才能  相似文献   

5.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削弱了画家对艺术构思依赖性。如此,画竹而"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本文试结合中国墨竹画的发展来分析文与可画竹与郑板桥画竹创作活动的异同,并由此论证表现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尤其是创作构思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来竹文化研究在党和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快速发展,其成效主要集中于竹文化与少数民族、竹文化与文学、竹文化与绘画、竹文化与旅游开发、竹文化与园林景观、中日竹文化比较等领域;其缺陷主要体现在文化的独立性不足、研究框架贪大求全、研究队伍薄弱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画家与画竹     
我国是竹的王国,植竹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少书画家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大量咏竹、画竹的佳作,为竹文化平添了艺术光彩. 宋代画家文同善画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人尊称为墨竹绘画的鼻祖.据传,他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及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8.
苏轼与文同共同创立的湖州竹派,标志着从北宋开始的文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倾向。苏轼以其精于诗、文、书、画的全方位艺术修养,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颖的艺术经验和理论观点,并使书画一体的艺术实践在墨竹绘画中得到了定形。苏轼创造的“湖州竹派”这一中国画艺术的新形态,打开了中国文人画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正>在郑燮的眼前,延伸着文与可的足迹刻印下的小道。欲要描摹传神之竹,其实只需要埋头踏上那条既定的前路,那堪称丰富的前人资源将滋养着他,使他胸有成竹。但板桥决然拒斥了竹林环绕的前人之路,扭头迈向了泥泞的未知。他言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因为他抱负不止,追求不憩。他当然明晓,文与可乃是巨人,他能有勇气不由恒蹊,得益于前人技法的传承与馈赠。但他早已胸有成竹了,不用再拘泥法式,不用再仰视跟随。  相似文献   

10.
简要地介绍了“扬州八怪”之一,清朝画家郑燮及其在绘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绘画理论。通过欣赏《墨竹图》及画家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三段论,结合自身的绘画实践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胸中之竹"与"胸无成竹"绘画理论,是"扬州八怪"的代表郑板桥对古代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诠释这一理论,发掘其内涵,于今仍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日渐丰盈之物质与精神生活中,无论是自身内在精神的造诣,还是生活日用品之设计与包装,繁处可见中国竹文化传统精神之再现。竹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竹文化传统与民俗崇拜;竹文化传统之于文学与绘画之关系;竹文化传统与君子品格之形成。梳理竹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探讨其价值与意义,对当代中国社会传承中华文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淡竹·雅竹     
不知为何,我偏爱竹。竹不如兰的幽雅;不如梅的傲骨;不如菊的朴华。但竹有竹的美。人们常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女子天然清纯之美,芙蓉一举成名。殊不知,竹的淡,竟是比芙蓉还要天然的美。竹,挺拔,朴素,素中带  相似文献   

14.
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元丰(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见  相似文献   

15.
湖州竹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画派,它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书入画、佛道思想和人文精神传统的注入使湖州竹派达到了一定的文化高度,从而具有了一种超越绘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大连市甘井子区新华小学举办了"生命如竹"主题艺术节。学校以竹文化熏陶为特色,使学生爱上了与竹有关的系列活动,特别是全校学生人人都能吹奏悠扬的笛曲,使学生的学业、品格进步很快,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里围绕该校艺术节,选发了朱卫红校长的短文和几位同学的文章,内容生动体现了该校倡导的"以竹比德、以德铸魂"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在新课改后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这是一篇突破常规的悼念友人的文章,乍读选材零碎、毫无头绪,细读却能感受到一条通融混成的气脉贯穿始终,"散而不乱,气贯中脉"。前文苏轼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回忆与友人文与可的交往,直到最末一段出现"废卷而哭失  相似文献   

18.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古代文人因爱竹而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以致至"身与竹化"。竹子与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密切相关,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9.
文与可、苏轼二人共同开创了"湖州竹派"。文与可操韵高洁,淡泊功名,一心读书作画,胸有成竹、形神兼备的墨竹画法令苏轼无限钦佩。高风亮节的文与可和内心纯净的苏轼彼此相知,互为知己,惺惺相惜。他们以诗文书画相交往,彼此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创造了无数个快乐的时刻,让日常的琐事充满了笑声,让生活变成一种享受,从而也铸就了二人之间永恒的友情。  相似文献   

20.
竹,自古以来就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这是中国人的自恋诗化感受。竹之形直,竹之节劲,竹之姿秀.竹之色翠,竹之声幽,竹之境雅,使中国人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君子美质。自南朝梁代刘孝先写第一首《咏竹》诗以来,竹一直是历代人墨客反复吟咏歌颂的对象.以竹为题材的诗绘画作品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