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橡皮头精神”?就是一种可贵的韧性。韧者,柔软而坚固之谓也。据说《北京晚报》记者张沪有一个特点:为了采访到满意的新闻,不管你欢迎不欢迎,她都去“磨”;不管你提不提供方便,她也要去钻。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个橡皮头,不怕碰钉子。”张沪这种“磨”与“钻”的“橡皮头精神”,就是韧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党报通讯员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之  相似文献   

2.
怎样使自己成为“富”记者,这里谈点粗浅的认识。智囊中知识存量知多少同样是记者,论知识存量确有多寡之差,“贫”“富”之别。早在50年代,新闻前辈邓拓就提倡记者要涉猎各类知识,勤学苦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成为杂家。范敬宜同志认为:学养不足,是新闻工作者的大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就彩票事件.深圳民政部门在答复人大委员质询时表示.被人钻了管理漏洞。面对彩票的暴利.任何人都会继续“钻空子”.为什么民政部门会留下内部控制的漏洞?谁该为此负责?” 新浪网评  相似文献   

4.
记者们在忙着报道别人脱贫致富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一下自身的脱“贫”致“富”呢?笔者所说的贫富,并非指口袋里钱财的多寡,而是指大脑这个人体“智囊”中的知识存量。怎样使自己成为“富”记者,这里谈点粗浅的认识。智囊中知识存量知多少同样是记者,论知识存量确有多寡之差,“贫”富”之别。早在50年代,新闻界前辈邓拓就提倡记者要涉猎各类知识,勤学苦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成为杂家。范敬宜同志认为:学养不足,是新闻工作者的大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  相似文献   

5.
华盛顿是新闻界的一块“肥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派出记者在那儿“安营扎寨”,收集有关这个超级大国的消息。白宫、国务院的发言人几乎每天都要就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表态,其中自然也不乏对别国“指手划脚”的例子;美国总统在会见外国客人或向记者“吹风”时打一个“喷嚏”,也许会引来记者一番彻夜不眠的刨根问底,将这个“喷嚏”带到世界各地……。几千名记者云集华盛顿,他们是“好事者”,从不“安分守己”,总想什么地方出点事,好让他们写出引人注目的消息。这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一群,两天没东西可写就象热锅上的蚂蚁,得设法“钻”出点新闻来。美国虽然标榜“新闻自由”,公民有知的权利,记者有让读者知的义务,但是,任由这几个人到处乱“钻”,也不免“钻”出是非来。于是,精明  相似文献   

6.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在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原文为:“Onl-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司事实,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记者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  相似文献   

7.
脱贫致富是时下记者使用较多,频频见诸传媒的一个时髦词。然而,记者们在报道这类热点新闻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一下自身的脱“贫”致“富”呢? 笔者所说的贫与富,并非指口袋里钱财的多寡,而是指大脑这个人体“智囊”中的知识存量。怎样使自己成为“富”记者,这里谈点粗浅的认识。 智囊中 知识存量知多少 早在50年代,新闻前辈邓拓就提倡记者要涉猎各类知识,勤学苦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成为杂家。范敬宜同志认为:学养不足,是新闻工作者的大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原有  相似文献   

8.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已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己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  相似文献   

9.
“不如人意”,指的是某人某事某一环境的差劲 或糟糕,令人失望;“差强人意”,则有“大体上还过得去”、“基本上还可以”的意思。两个词含义截然相反,但有的记者编辑常常用错。 也许是经常要对球队球员作出评价,表达自己感情的缘故,体育记者对这两个词用错的频率更高,往往在该用“不如人意”的地方用了“差强人意”。 平时看报;随手摘录了一些这类病句,早想写篇文章谈谈。因为一怕得罪同行,二怕引起“小题大做”之嫌!所以欲写还休。去年七月十五日一期“足球报”中,《前国家队主帅高瑞华谈女足》、《追踪女足说“变”字》两篇…  相似文献   

10.
由唐朝盂郊的一首诗而来的“走马观花”这个词,本来是个褒义词。不知怎么用来用去,倒成了贬义词。人们批评一些搞调查研究不深人实际,大略的观察一下就下结论,常用“走马观花”来形容。于是,作为经常处于调查研究第一线的记者,也就十分避讳“走马观花”这个词。但是我们说,要当好记者,特别是各级党报的记者,还必须有“走马观花”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1.
一篇真正优秀的评论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而且要有学艺术价值。邵飘萍在新闻学专《新闻学总论》中,曾提到新闻评论写作要“简洁明快”和“含有美术之意味”,“除去记述某问题之理由见解外,其词亦具有几分动人之魅力”。“简洁明快”是新闻语体的特征,而词“含有美术之意味”,有“动人之魅力”,正反映了新闻语体和学语体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的级别。参照行政级序,新闻单位有中央新闻单位,省、地、县新闻单位之分。有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高“级”记者,每到一地采访,下车伊始便要见当地一、二把手,听主要领导“汇报”,不够级别的人员来“汇报”便视之为不恭。有一位“中央级”记者到某省会采访,只因市里书记、市长千呼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彻尔说:“记者的第一信条也许是:要表现,不要陈述。”他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又说:“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表现会使之身历其境。高明的作家总是让主人公的言语和行动来做到这一点。”曼彻尔教授的这段话看来说得相当客观,他专门用了一个“也许”的不肯定词,表示这个看法不过是他的一家之见。但是,把记者的“第一信条”说得如此明确,对新闻写作则是有提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标题,第一要求准确——准确地概括内容,准确地突出中心,准确地表情达意。新闻标题的不准确,词语使用不当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制作新闻标题要精心“炼词”。词之应炼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不达意。造成词不达意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所用词语理解有误。其中最严重的是所用之“词”与要达之“意”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如:  相似文献   

15.
堕落     
《今传媒》2005,(1):36-37
新闻记者,是一群生活在高倍放大镜下的人们。他们既可以因自己的工作赢得声誉与荣耀,又可能在违规行为中身败名裂。 不知何时开始,记者这种“守护社会良心底线的崇高职业”被某些人一次又一次地玷污。正因如此,记者在人们心目中不再神圣,国人对记者的看法和尊崇也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正是时下某些记者走向堕落之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更是用“记者之患”一词来表达他对目前记者堕落的痛心疾首。在一些记者为了社会的纯洁奋勇战斗的时候,也有一些记者,在违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6.
学习新闻写作,不管你“喝”过多少墨水,只要肯用功,努力去钻研,就一定会有收获。 钻,首先要树立信心。一些业余新闻爱好者有的只有初中的水平,但他们不畏艰难、执著追求,最终在新闻创作中获得了成功。 钻,要付出行动。初学新闻写作,遇到的难题会很多。如字、词应用不当,不知从什么角度形成写作思路,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大会用。但只要肯钻,勤奋  相似文献   

17.
徐学贵 《视听界》2004,(3):50-50
打开电视机,每每看到现场报道,时不时听到现场解说的记者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地介绍说,在记者的“身后”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笔者在为电视台采用现场报道这一形式深深叫好的同时,也为解说词中引用“身后”二宇感到如鲠在喉。是这些记者不明这一词的用法,还是词汇贫乏? 辞海对“身后”一词释义为人百年之后。显然,在新闻现场中,记者用“身后”一词不妥。记者的本意是相对于自身的方位。其实,“身后”这一词早已是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18.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在抓“热点”钻“冷门”便是一种机遇中国有句古话:“艺多不养家。”虽多而不精,无以立本之谓也。这个道理也很适用于记者工作。纵观新闻界同仁,但凡有成就者,大都因有所专攻,有所专长,因专而成名。新华社记者中就有黄河专家,长城专家等,备受同行们推崇。我是长期从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报道的记者。这项工程被称之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建设之最。记得刚刚接触这个专题时,首先为这项工程吹响号角的黄正根、傅上伦对我说,这可是一块宝藏。只要善于积累,不断研究,不仅有写不完的稿子,将来还可以著书立说,成为专家。当时,他们的报道已经很有影响,一篇《风沙紧逼北京城》,至今为人们所称道。由于他们都另有重任,这个专题只好  相似文献   

20.
闲来览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受益匪浅,从中悟得诗词要写得俏皮、精美,必要做到“神秀”、“骨秀”、“句秀”。或者其它略显平庸些,而必要占据其一“秀”。正如王国维所论: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温飞卿,即温庭筠;韦端已,即韦庄;李重光即李后主,李煜。这三位唐、五代名词人,在诗词上颇有成就、影响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