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长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20年前,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话说长江》,以影像揭秘的方式,让广大观众通过这条大江的历史渊源与当时的现实变化,看到了改革开放将会给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能够带来的变化前景。20年后,中央电视台摄制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与观众见面了。这是对  相似文献   

2.
2006年7月16日,33集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2007年、2008年又两次在中央电视台重播。我作为参与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的主创人员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3.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和广大观众见面了.这是继20年前《话说长江》播出后.又一次系统的.全面地在荧屏上展示中国母亲河长江的最新影像.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经过历时近两年的拍摄制作,于2006年7月1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20点47分、21点22分播出,每天播出两集,时长30分钟。此外,《再说长江》开播特别节目《以长江的名义》,于7月15日晚20点整播出,时长90分钟。7月9日,中央电视台召开了由  相似文献   

5.
看了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不禁思潮起伏,深受震撼。  相似文献   

6.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7.
冷凇 《声屏世界》2006,(12):29-31
(胡智锋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冷凇: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33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再说长江》在观众中,特别是中高教育层次的观众中反响强烈。许多人认为,再看长江、再说长江、再想长江,可以透视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前进。不少学者甚至提出了“长江中国”,“长江文明”的一些新概念和新认识。您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作为《再说长江》的主创人员之一,如何从电视艺术和电视创作的角度去看待《再说长江》的问世呢?胡智锋:从立项背景上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变,长江便是…  相似文献   

8.
就像拍摄纪录片《再说长江》无法逾越20年前《话说长江》的那个坐标一样,评析这部新作,也难以脱离对于《话说长江》那部曾经创下40%收视率、在一代人心中留下深深印记的“电视连续节目”的观照。  相似文献   

9.
刘文 《现代传播》2006,(4):48-51
2006年7月16日,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纪录长江的行动……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厚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高昂的时代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以完整、立体、多层次的影像体系,展现母亲河的巨大活力,以强烈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凸现出一条充满魅力的长江。数字成为这次纪录长江的行动最有力的表达方式,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用整整两年的时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越长江沿岸十二个省…  相似文献   

10.
长江,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正在变动中的当代中国的缩影。古老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亘古不变”与“万象更新”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一直吸引着电视人的目光。1983年8月,25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播出,掀起了一场持久的“长江热”,以40%的收视率创造了中国电视的收视奇迹,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006年7月,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承制、制作周期长达两年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央视一套隆重播出,再次引起了广大观众、业界与学界的关注。该片以饱满的激情,立体、多维、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壮丽景象和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凸显出魅力长江的新形象,充分挖掘了长江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符号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社会、历史价值,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力作。本期“个案研究”邀请了《再说长江》的几位主创者和专家,就《再说长江》的由来、创作历程、历史文化意义及电视艺术与传播价值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林溪漫 《东南传播》2011,(8):112-114
与《话说长江》相比,《再说长江》在电视理念上的创新、电视技术上的突破,它折射出这二十年间中国纪录片发展变迁的璀璨光芒。本文通过对两部恢弘的社会画卷《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比照分析,探究我国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以及采编手段上所取得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从事电视教学46年,我一直关注着电视屏幕。就电视新闻传播来说,从电影胶片时代、模拟再现时代,到现在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其间我感受过那些渐变的过程,也迎接过突变的震撼。电视屏幕可以看作是一个流动的生命体,它总是在前进和变化之中,让我这个始终关注着电视的人,真是感慨颇多。1983年8月7日,《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当时我感受的就是一种突变的欣喜。这个节目的播出,让我看到当时电视人在极力摆脱电影观念的束缚,努力探索电视自身的特性。《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第一次与观众有约的电视系列片,那时中国的电视台只有几个频道,每个节目…  相似文献   

13.
1983年,《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取得了40%的收视率。专家评论其为“电视史上的里程碑”,一首昂扬的《长江之歌》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合唱曲目之一。  相似文献   

14.
程力 《新闻实践》2006,(10):36-36
纵观荧屏,近几年来,电视文化考察类活动一片火热。2004年,中央电视台重拍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和《新丝绸之路》,与凤凰卫视共同制作拉近邻邦友谊的《中国邻邦大扫描》;2004年4月,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推出大型系列片《寻访运河》;2004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的《凤凰号下西洋》;2005年3月,凤凰卫视与法国雷诺卡车合作的《重走丝绸之路》探险之旅;2005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核心发起的大型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启动;  相似文献   

15.
流淌的记忆——评《再说长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鸿 《现代传播》2006,(4):56-57
1983年,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话说长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荧屏上。在当时那个全民奔向“四个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这部充满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以及文化反思精神的电视作品,立即成了大众寄托现代化梦想的最好载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电视片中的这一曲《长江之歌》几乎被当作了“中国之歌”,在各种公众场合、各种仪式场合、各种激情场合被反复颂唱并作为哪个时代的音乐记忆之一流传至今。在当时“现代化中国”的伟大进程中,《话…  相似文献   

16.
在此消彼长的2006年图书市场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总结,在很短的时间里销售4万余册的《再说长江》都占有着无可争议的重要一席。《再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33集大型电视记录片“再说长江”的图书版,这样一部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图书,如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观看完电视记录片的同时还能到书店去买书,该书的责任编辑经过对市场的仔细分析,提出了详细的市场运作方案,正是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打开了图书的销售大门,为该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石卫华 《视听》2011,(7):45-45
旅游,本质为行走。电视是一种记录行走的优质载体,而电视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行走行为。它可以在行走中记录,在行走中见证,在行走中体验,在行走中传播。于是,电视旅游节目应运而生,但是做好一档电视旅游节目并非像旅游这样轻松。我国电视栏目专业化的兴起,最初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元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体育新闻》  相似文献   

18.
1958年5月,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首播,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可以说,电视剧几乎与中国电视一同诞生。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剧也逐渐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最重要的资源。2000年,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超过了1万部集,与20年前  相似文献   

19.
王喜民 《河北广播》2006,(C00):56-64
2006年8月15日晚,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第七届长江韬奋奖揭晓的消息后,我的手机短讯一个挨一个,顿时爆满;呼叫声一个挨一个,接连不断;祝贺絮语象雪片一样频频飞落。我被评上了长江奖!此间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欣喜的时刻,最激动的时刻,最振奋的时刻!能够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能够摘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桂冠——范长江新闻奖,心里有许多许多感慨,有许多许多感受,其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当记者要勇于——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实践》2012,(8):4-5
编者按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拔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