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卜生与百年中国话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每天至少有一部易卜生的作品在世界某一舞台上演”。(挪威易卜生纪念活动主任特恩·巴德松语)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举办的戏剧演出季中,推出了包括《建筑大师》、《群鬼探戈》、《培尔·金特》、《玩偶之家》、《娜拉离开丈夫以后》、《群鬼》在内的六台易卜生戏剧。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易卜生戏剧集》(三卷本)。如此规模的戏剧纪念活动,表现了易卜生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是中国话剧百年。在中国话剧诞生的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第一次简要评价了易卜生:“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死守真理,以拒庸愚”。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导引着易卜生走进中国,成为中国现代意识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戏剧家在与易卜生的神思交会中,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的世相,亲历了中国话剧实践的曲折发展。他们在艺术与社会的纠缠中与易卜生或亲近、或疏离,而无论是敞开怀抱走近还是误读乃至背弃,都反映了他们悲欣交集的艺术探索和命运。这也是中国话剧的命运。而未来总在自己脚下。胡粲然  相似文献   

2.
亨里克·易卜生(HenrikIbsen)是挪威伟大戏剧家,他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东南部斯基恩(Skien)。1843年易卜生离开因经商破产、家道中落的家庭,到格林姆斯塔(Grimstad)市当药店学徒。在此期间他开始写诗,并创作出第一部戏剧《凯蒂利纳》,同年他的剧本《武士冢》在挪威首都上演。此后易卜生先后在不同的剧院任舞台监督、编剧等职,工资菲薄举日维艰。1859年易卜生等人组织了“挪威社”为挪威民族解放和民族文化奔走。1864年易卜生移居意大利(一说是为了避开对他围攻的狂暴恶浪,又一说是经济窘迫等个人原因)。易卜生在意大利和德国居住了27…  相似文献   

3.
报道失实,向来是一件丢脸的事。西方一些新闻机构终于意识到,西方记者在1989年夏中国北京风波的报道中,大大地丢了一次脸。4月2日至12日,澳大利亚“特播电视台”就西方舆论工具去年报道北京“六·四”事件严重失实问题,先后三次组织反思专题讨论。这三次专题讨论的主题是: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为什么失实?西方国家凭错误的情报和失实的报道,匆忙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是否明智?主要责任由谁来负?是否应该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进行反思?有40年驻外工作经验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默里·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挪威现代剧作家易卜生逝世一百周年,当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现代戏剧先驱时,中国也掀起了又一股"易卜生热"。《中国图书评论》在2007年初推出了一组研究易卜生在中国的文章。回顾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和知识界与易卜生的遭遇、对易卜生的误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意义。众所周知,易卜生剧作的引入对催生中国现代话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少早期的话剧作品实际上就是对易剧的模仿之作。长期以来,在中国,易卜生一直被当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6,(31):79-79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纪念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逝世100周年戏剧季的开幕大戏,《建筑大师》第一次搬上了中国的舞台。 《建筑大师》是易卜生64岁时完成的作品,该剧的主人公索尔尼斯是一名建筑大师,功名成就的他渐渐丧失对生活的憧憬,年轻时的梦想随着对现实的失望而消失。与易卜生的其他剧作,如《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的现实主义风格不同,《建筑大师》充满了象征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6.
曹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作为曹禺的成名作自然受到了诸多关注。本文以曹禺的《雷雨》和易卜生的《群鬼》为例,从人物形象、剧本结构、象征意象的相似和差异进行分析,说明曹禺是怎样在学习和模仿易卜生的作品的基础上,把作为舶来品的戏剧变成优秀的本土话剧形式,赋予其顽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曹禺化风格的。  相似文献   

7.
生活品质     
设计“阿尔法”椅这把椅子看上去像不像希腊文的第一个文字母“阿尔法”?没错,设计师就是受到了希腊字母的启发而制作的。椅子全部采用竹子为原材料,耐久、美观而且环保。椅子的售价为700美元(约合人民币5600元),确实不算便宜,但它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物,100%全手工打造保证了每一件产品的独一无二,用这样的价钱买一件别出一格,设计新颖的家具,至少还没贵到让人咋舌的地步。据说,设计师还设计了与之相配的“欧米伽”(希腊文最后一个字母)脚凳,这个作品仍在制作过程之中。《建筑大师》:易卜生的争议之作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纪念挪威戏剧大师…  相似文献   

8.
在比利时欧洲文学翻译学院学习期间,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利时的现当代诗人和小说家差不多无一例外都写过剧本,而且几乎都是在一家叫做“朗斯芒”(Lansman)的出版社出的。我在图书馆粗粗查了一下,竞发现这家出版社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里出了近200部剧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学低潮中,戏剧的命运似乎比诗歌更惨,尤其是现当代戏剧,在许多国家已名存实亡。没有人写剧本,没有人读剧本,更没有人愿出剧本。那么,朗斯芒出版社为什么能逆流而上,为什么如此热中于戏剧,又为什么能出这么多剧本呢?  相似文献   

9.
土耳其变天     
土耳其被关在欧盟门外,这使得土耳其多年融入西方的外交目标受阻;新上台的伊斯兰色彩浓厚的“正义发展党”,是否会把土耳其引向反基督教文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清晨五时。“哗啦、哗啦”的铁镣声,打破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看守所内的寂静。为了解云南省禁毒情况,记者获准与临刑前的死囚及服刑的毒品犯交谈。28个依法判处死刑的毒品犯,被荷枪实弹的武警分别押入四间审讯室,司法人员对他们“验明正身”。司法人员逐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籍贯?职业?”“你是因为什么事情被捕的?你是因为什么罪被判刑入狱的?”  相似文献   

11.
《建筑师》是易卜生晚年的剧作.今由林兆华,濮存听、陶虹搬上国内戏剧舞台。从剧本到舞台设计.基本没有什么商业元素.却从中体会到更纯粹的来自戏剧的美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王洛勇被称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他因主演百老汇名剧《西贡小姐》而成为西方戏剧界的明星。《亚洲周刊》称,“由于他的表演,百老汇舞台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美国戏剧》则说.“美国应该承认更多像王洛勇这样的亚裔演员,从他身上可以预见中国演员、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已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3.
邹泽 《大观周刊》2012,(18):257-257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个探讨已久,而又言犹未尽的课题。教无定法,教有多法。为改变政治课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课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把“说”引向政治课堂;谈几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新闻工作者,兰成长的死给刚刚到来的新年带来了抹不去的阴影。不管兰成长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这个事件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都让我们的媒体和从业人员感到尴尬不安。拿着盖有新闻出版署印章的记者证的就是真正的记者吗?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那么多假记者之名进行敲诈勒索的现象?记者的行业自律道路有多远?这些问题,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清风舒卷扬绿浪,群山起伏荡碧波。盛夏时节,当你走进衡南县,放眼望去,绿意葱茏,满目苍翠,仿佛整个大地铺上了一张硕大的绿地毯。这里林荫蔽日,绿草满坡,瓜果飘香,条条道路绿树成荫,被人们誉为“鱼米之乡”、衡阳市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6.
何谓调查性报道?据《新闻学大辞典》的诠释:它“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这是套用西方新闻学所下的定义。从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写作来分析,更确切地解释:调查性报道并非以“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而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热点问题经过调查后写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一种报道,对所报道的事实“为什么发生”或“怎么回事”及其“事实可靠的程度”等问题,用活生生的事实和可靠的数字,向读者进行必要的回答,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从调查性报道这个新闻术语来说,它源于西方  相似文献   

17.
戏曲与载体     
这两个载体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戏剧的初级阶段无所谓剧场、剧本。以中国戏曲为例,早期的戏曲演员是“路歧人”,即流浪艺人。他们游走四方,撂地为场,以各种娱乐性的杂耍、魔术、角抵、马戏、歌唱、曲艺谋生,也包括情节简单的戏剧性表演。这些杂七杂八的表演技艺统称“散乐”、“百戏”、“杂戏”,自周秦至汉唐,千余年间始终如此。戏曲的胚胎即萌生于其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在西方戏剧史上,专业化剧场的出现被认为是戏剧发展的里程碑。这种在市井间诞生的固定的剧场,既为表演…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讨论这个选题的时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个学生剧社的成员给我们打来电话说:“你们为什么不做《圣人孔子》的选题呢?”他说自己曾与张广天一起排过话剧《月亮升起的时候》,认为大多数媒体的看法并不全面。我们随后采访了一些看过张广天戏剧的观众和相关人士。  相似文献   

19.
读近来的经济日报《本报观察家》文章,引起了一番思索: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报纸种类繁多,而知名的专栏作家却几乎没有呢?其他报纸是不是也需要一批“本报观察家”式的权威专栏作家呢? 专栏作家[CoLumnist],起源于西方报界,通常由专业新闻工作者执笔,在报刊上专就某一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改革不只是管理方法方面。同时也包括管理体制方面。我以为,从公共图书馆来说,最好实行“条条管”的管理体制。所谓“条条管”,就是在各级党委的一元化领导下,上一级图书馆对相应下一级图书馆在业务活动、经费使用和人员调配等方面有管理权,“块块领导”和“条条管理”相结合。而党委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领导。实行这种管理体制,并不是什么标新立异。银行、邮电、铁路、书店等部门早就如此。中央书记处关于逐步把图书馆办成一种社会事业的指示,就包含有“条条管”的意思。正如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一样,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必须与图招馆工作性质相适应,才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图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