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和他的文学创作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争对萨特的哲学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争使他认识到,文学创作也是一项社会活动,提出了作家是社会代言人的思想。萨特倡导“介入文学”,创办现代杂志,试图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研究社会、政治和文学。他的杰出政治活动,为他赢得了“20世纪人类的良心”的巨大声誉。本文从他的哲学观念的形成及其与文学创作的紧密联系的角度,对萨特一生的成就做一个总的回顾。  相似文献   

2.
在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在正确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精辟地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和抗日战争各方的政治目的,并对与实现党和人民抗战的政治目的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原则问题——诸如抗战中的两条路线、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等问题,给予了深刻的说明,从而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最为重大,宋代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尤大。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靖康之变”的民族战争,主战与主和的政治斗争都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这就为宋代文学家庭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汉末瘟疫不仅对政治、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还对建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汉末瘟疫造成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直接影响了战争资源、战争胜负,因此也间接影响了政治格局的形成;汉末瘟疫造成大量文人的死亡,强化了生命意识的自觉,影响了文学主题的书写,从而刷新了建安时期的文学生态;汉末瘟疫所造成生命意识的强化、忧生之嗟的生成、死亡主题的勃兴,进一步影响了建安文学苍凉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史上一场最为重大而深刻的历史变故,这次战争不仅残酷而严重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哲学、文化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理性精神、人性理想和生存命运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激烈的震荡和冲击,促使人们从另一个层次和角度对此进行新的检测和反思,其深度和广度都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在这场亘古未有的反法西斯战争宣告胜利结束的半个世纪里,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一直是战后文学的热门话题,并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文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战后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代表着它的基本成就.文学历来就是人类精神的传导,是人类心灵的先声,文学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尺度代表着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反法西斯文学和战后文学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本文将以此为内容进行考察和分析,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战文学以“政治阐释”为主导,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较大发展,在民族政治驱使下出现了“政治一元化”创作现象。作家有意设置了两个对立的叙事平台,表现正义的理性与非正义理性的冲突。对探究抗战文学的艺术缺失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进程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舍是“京派”文学的经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记忆,而且是他热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从对人的态度、满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底蕴;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阐释确立了“京味”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以此见出北京文化及其发展对老舍小说及“京味”文学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京派”并不等于“京味”,“京派”有着更为宽厚与深刻的文化意蕴,认识这一点对当今北京文化与文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识流”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情形无疑和中国文学传统因素有直接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识流”,实际上有二个“根”:一个是来自西方文学,一个则是来自于传统。前者确立了它的名称和话语形式,后者则潜在地影响了它的内容和实际。只有把这二者联结起来,才能对中国的意识流文学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域与家族视野中展开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路经、新方法。作家创作往往受其“文化根性”的影响,而“文化根性”的形成,不但与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文明在地化影响有关,也与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与地方民情习尚有关。家族同样也与“文化根性”相系,家族的家风、家学、家脉对作家创作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地域和家族对文学的影响在江南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江南”是文学研究中特具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在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初步繁荣,“左联”时期的全面鼎盛之后,在抗战时期走向了纵深发展。抗战文学的显著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更加密切,文学服务于全民抗战的伟大现实斗争,对于鼓舞人民、打击敌人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抗战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不论是作家的分布情况、文学与人民的关系,还是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等诸多方面,该时期的文学较之抗战以前都大大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
“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罗烽因“政治-文学”家的二重身份,使其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显示出高度理性,充分强化了抗战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具体表现为:痛斥日本殖民者罪行、煽动反帝情绪;发掘民族精神韧力、支撑抗争意志;全面观照战争环节,呼吁抗战理智;刻意营造冷峻文风,激发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2.
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为落后封闭的重庆文学提供 了时代、政治、民族和文学艺术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本文从重庆独特的地域环境、民风、民俗的角度去 分析整个抗战文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3.
以往抗战文学研究对正面战场文学缺少应有的关注,且多有与文学史实相悖的判断。实际上,抗战文学以浓墨重彩正面表现正面战场,从前线战况到战局的发展,从战争细节到整体战略方针,从战事的惨烈到官兵的爱国胸襟和牺牲精神,从战场写实到哲理性的深思,展开了广袤而深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丁西林在"五四"时期以独幕喜剧著称文坛,此时他将文学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工作之余的爱好,他的前期戏剧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幽默、论辩色彩强、结局出乎意料。三四十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丁西林对文学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不仅仅再将戏剧当作一种兴趣爱好,而是将文学作为爱国的工具,融入战争背景,揭示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复杂,并描绘个人的政治理想,赋予文学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21,(5):64-70
身体政治是身体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将身体从生物学层面中抽离出来,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加以审视,从而摆脱以往的固有阈限,得出更为综合的结论。笔者运用权力话语、德勒兹生成理论,全面考察巴勒斯围绕身体所构建的独特的文学世界。具体而言,巴勒斯通过肉体“辖制”与欲望“生成”两种维度,对身体政治加以展现,一方面深刻揭示出隐性资本权力与技术主义对身体的强烈控制;同时也展现出对“赤裸生命”的本能追求。  相似文献   

16.
国内的一些作者和军事评论家.往往喜欢从经济发展、政治运作、武器装备等方面对比两次战争里中日两国实力的巨大差距,又多以清廷的颟顸腐败、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其主要原因。在我看来,倘若对当时中国和日本军人的文化素质多加考量,或许可能引发我们更加深刻的民族自省。  相似文献   

17.
抗战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在抗战时期的延续和发展.抗战文学对于文学队伍、文学版图、创作主体、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抗战之前的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也都或明或暗地影响了抗战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余华的文学真实观产生了最直接、最集中、最深刻的影响:关于“个人的真实”的看法、关于“文明、秩序”的态度、关于作家要处在“不断发现之中”的观点及对非理性层面的把握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可以在生命哲学里找到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在全书中描写了大小40多次战役、战斗。对这些战争进行归纳、抽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略思想与战争战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和在战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等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