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他又说:“自然界的社会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当今现实已经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科学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所以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如何贯穿人文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2.
一、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目标定位1.关于人文精神。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现实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统一,构成科学的整体化发展。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这里说的“人文”,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最直接的途径,便是强化人文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必然的选择。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观,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加深文化底蕴,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人文精神,构建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是人类、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最根本的精神或内在的灵魂。人文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径。大学语文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塑造学生人文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积极研究人文教育对策。挖掘语文中的人文内涵,通过科学的路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材。  相似文献   

5.
唐斐 《陕西教育》2021,(1):46-47
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的目标在于培养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此要求下,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性灌输,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渗透培养。大学语文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成果、道德标准、精神文化、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创新大学教育教学方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心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情操、开拓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五重维度探索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之径,激活大学语文教育生机,升华大学生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现代大学生要成为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成为有社会良知的栋梁,就必须加强个性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要让大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必然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素质教育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教育的内涵和大学语文教师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语文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功能,要使大学语文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单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讲,语文教师必须是最优秀的教师。  相似文献   

7.
在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不断增强。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大学语文相对于哲学、历史等其他人文学科独具特色和优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其人文教育功能,就必须突出人文精神。本文从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语文在人文学科中的独特地位、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选择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学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作了初步的探讨。旨在让高校都来重视语文教育,让语文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发挥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还语文教学一片蔚蓝的天。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意义是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在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要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过分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修养课程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学是否注重对个体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能否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教学之中,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大学语文的基本属性、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以及如何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