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找寻大背景下的"新"变化 走基层,如何寻找新题材?从哪里挖掘新鲜的东西?我认为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状态相联系,透过人的生存状态看社会,就会发现当下社会的新变化. 2012年8月的一次采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与大连湾街道的一位机关干部聊天中得知她最近很忙,忙于带着村民练走台步.业余模特队,在城市里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在大连湾却是新闻,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记者对这里的变化一直很关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远离市区的小渔村,村里妇女除了赶海、种地,就是做饭洗衣、收拾庭前院后,谁要是出来走台步还不得被街坊邻居笑话?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者要跟不同的采访对象打交道,无论对方居庙堂之高,还是处身江湖之远。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记者采访后的作品,其实,采访对象也会对新闻人的心路历程与生活轨迹产生影响。《中国记者》"人与新闻"栏目从本期起推出"那些影响‘我’的采访对象"系列,邀请新闻人讲述自己因被采访者而感动、改变的故事。本文是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回顾自己与采访对象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4.
有不少初涉足采访的通讯员,往往有一个通病:急于求成。因此,常常一接触采访对象.就连珠炮似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其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采用什么方法采访最好呢?我的体会就是聊天。 有一次,西安市灞桥区委宣传部让我去采访洪庆、镇岳家沟党支部书记胡兴汉,胡兴汉不仅是当地有名的农民企业家,还是西安市和陕西省的人大代表。他工作很忙,不愿接待采访者我以前只听过胡兴汉这个人。没有见过面。当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迈进他家门后。他开始并不热情,等我说明来意后,他只是一个劲地说:“没有啥可报道的,没有啥可报道的。”为了打  相似文献   

5.
记者这一行,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但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你在观察采访对象,对人家或品头或论足,殊不知采访对象也在看你,对你的人格操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兴趣品位也有自己的看法。前不久,歌星孙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就公开对一些记者表现出了不屑。她说:“有些记者实在不怎么样,不久前,他们还是我的追星族,拿着个本子让我签名。这些毛头小伙子现在拿了个记者证采访来了,问的东西很无聊,回去就瞎编。”看来一些“娱记”在娱乐圈中人的眼里实在是没什么分量。  相似文献   

6.
文教记者,免不了要和专家、名人打交道.采访他们的难度较大,写好也不容易.近几年我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甘苦参半,不妨以此就教于有经验的同行.知识:采访的生命用这个标题,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对于我这样一个资历颇浅的青年记者来说,确是采访名家几撞南墙后"撞"出来的一句"警言".名家,自然具有相当的专门知识和专长.而记者则不一定具有专门知识,更谈不上象专家那样"专"和"深".新闻职业有训:"事先对自己的采访对象要有所了解."究竟了解什么呢?开始时认为只是这个人的年龄、职业、专长,而其中更多的还是采访对象的经历与事迹.1978年6月,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在北  相似文献   

7.
只有开放和坦诚,才是对付无知或偏见的良方。与其责怪某些记者报道错了,不如敞开大门让更多记者进来看看。10月17日深夜,外交部大楼里举行了特别的记者会。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外国记者相对宽松的采访规定,就在这一天到期,外国记者都非常关心它会不会随着奥运会的硝烟散去而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科技日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 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郭梅尼采访为什么有“一腔热情”,被采访者为什么与她“心有灵犀”?在读她的属个人体会性的文章《在人生的跑道上》中,我找到了答案,她说:“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尽快地推倒”这堵墙,“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位在新华社工作的师弟问我:"干了这么多年,你觉得你的认同感在哪里呢?" 是呀,认同感在哪里呢?以我十多年的记者工作经验,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是孤独的.特别是每当我一个人出差,在火车上凝望夜色中的万家灯火,心中还在琢磨怎样接近采访对象、怎样获取证据时,这种孤独感会更加强烈."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这固然有江湖豪气,但记者毕竟不是独行侠,面对充满未知的采访,支撑你坚持的力量在哪里呢?同时,作为一名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你的报道可能很难获奖,也许还会面临诉讼的麻烦和风险,推动你前行的动力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0.
3月25日,我计划采访一名自学成才的聋哑摄影家。因找不到本人和无法直接沟通.就找到这位“名家”的父亲,作为采访切入点。谁料老者得知来意后,“啪”地关上门,让我碰了一鼻子灰。请教老通讯员,得知采访对象拒绝通讯员的采访是常有的事,他们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怕通讯员没名气。因你不是记者.无采访证.人家就要问你是哪家报社的通讯员?是特约通讯员还是一般通讯员?是全国大报的通讯员还是地方小报的通讯员?若是地方小报的一般通讯员,下边就没戏了!现在稍有名  相似文献   

11.
由于长期在当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接触了不少记者。见过一些出入讲排场,业务水平低的"假"记者,但更多的是那些深入一线、体谅基层、敢于吃苦、佳作频出的记者,我把他们叫真正的记者。在他们身上有不少东西,值得我学习。今年4月,《中国教育报》记者苏婷到肥城市采访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年"武文梅,我陪同采访了一天,安排她在宾馆休息后,就回家了。后来听说她晚上又去了武文梅家,看望武文梅的孩子,同武文梅聊到十点多,然后走三四里路回到宾馆。这种敬业精神着实让我感动。她据此写  相似文献   

12.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13.
说到听话,有人也许会说,这个没有人不会的.说到记者听话,成天在外采访,听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似乎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要说对记者会不会听话还有什么疑问的话,似乎非但对记者耳朵的基本功用有所忽视,而且也太小瞧了记者.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5.
"牢骚"引出的采访 1989年八九月间,哈尔滨有一家大型地下商场和一栋百货大楼先后竣工和建成开业.按惯例,有代表性的工程落成要举行庆典仪式,也会请记者来采访.作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我参与了这两项活动.在地下商场庆典现场,我站在台下建筑工人队伍的旁边.就在这里,不经意间,我听到了和台上"热情洋溢"的致辞不协调的"牢骚":"怎么连一句'建筑工人辛苦了'的话也没有呀!"打量说话的人,从一身施工服看,无疑是建设者中的一员.在接下来的另一场庆祝开业的仪式中,我同样也站在施工人员的一旁,又听到了类似的声音:"到剪彩的时候,怎么和我们建设工人没有关系了?"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难道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原委?  相似文献   

16.
从"红心鸭蛋"到"茶水发炎",一面是记者的社会责任、公众的知情需要,一面是随时会陷入的责难、非议,甚至道德困境、法律纠纷。隐性采访,这种不公开记者身份,或者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手段,让记者们爱恨交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隐性采访对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等行为的舆论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把握不好又会伤及自身,甚至影响到记者职业的公信力。在实践中,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可以进行隐性采访,对哪些人、哪些事又不便采用这种方式?在采访中,哪些事情不能做,或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做?为此,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哪些准备?隐性采访的底线和尺度在哪里?实践中应如何把握?本期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能到两会上采访的记者数量不少,今年达到了3000多人,但绝大多数记者还是到不了两会现场进行采访的.作为到不了现场采访的记者,尤其是在地市一级的报纸工作的记者,在采访时如何重视、关心民生问题,如何通过自己的采访写出读者感兴趣的民生新闻,是每个记者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忠厚 《记者摇篮》2009,(10):19-19
今年6月11日至18日,我参加了由中宣部组织的对吴大观先进事迹的集体采访。这恐怕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空前绝后的一次采访了。8天里,采访对象记录下名字的就多达45位,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年纪都在60岁以上,最长者94岁。一次密集采访这么多人,年纪又都这么大,这样的情形以后不会遇到了。  相似文献   

19.
陈沛芹 《今传媒》2004,(5):25-26
这位美国记者在中国一个月的采访中,总是有企业为她提供住宿,她却坚持自己付费。除了吃饭入乡随俗之外,所有的费用都自己承担。遇到有些企业赠送纪念品,她要么拒绝,要么带回去交给报社。她非常严肃地告诉我,如果收了采访对象送给的现金,报社会辞退她,其他报社知道她,是因这个原因被辞退,也不会聘用她。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报道以其专业性强、报道难度大,历来是对记者职业素养的"大考".要顺利通过这一考验,记者需会"翻译"、会"算账"、会"聊天"、会"说学逗唱",在增强新闻敏感性、拓宽采访领域、改进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