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巴山”是指大巴山脉,“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  相似文献   

2.
朱引玉 《学语文》2004,(3):15-15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诗是这样写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关于这首诗 ,自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以后 ,至清代冯浩《玉溪生年谱》、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均谓此诗乃唐宣宗大中二年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其妻王氏之作。按冯浩考证 ,商隐此年在桂州郑亚幕府 ,郑因遭政敌诬陷 ,贬为循州刺史。商隐未去循州 ,由水路经长沙回长安 ,归途中他曾“徘徊江汉 ,往来巴蜀”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解放以后 ,汪汝…  相似文献   

3.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他晚年的诗作有不少反映个人遭遇的不幸,感伤情绪很浓。《夜雨寄北》便是这  相似文献   

4.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1、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一说。“寄内”,寄给内人,特指妻子。2、巴山:泛指巴蜀之地。3、何当:何时。4、却:再。  相似文献   

5.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七言绝句大约写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当时李商隐因陷于牛李党争,而遭贬斥,被迫离开京城长安,羁旅桂林、巴蜀地区。先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下,不久又离开桂  相似文献   

6.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是晚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  相似文献   

7.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内人”,通常指自己的妻子。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  相似文献   

8.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是指晚8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8时以前下的雨。“巴山”是指大巴山脉,“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贵州高原上的遵义、贵阳分别占58%和67%。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西南山地为什么多夜雨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在白天,四川盆地周边山坡上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  相似文献   

9.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著名思乡诗。诗中的"巴山夜雨",既描写了四川盆地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现象,又包含着诗人细腻的感情和高超的写作艺术。该诗写作于李商隐任职梓州幕府时期,写作地点为唐代东川节度使辖区,即今天四川省三台县及其附近的嘉陵江、涪江流域地区。  相似文献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怀友思归之作。诗人用清新流丽的语言倾吐曲折细腻的心曲,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等成语就出于此诗,表达夫妻或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约813一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是晚唐最为出色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他创作颇丰,尤擅律诗和绝句,无题诗更是堪称一绝。李商隐的诗作构思精妙,情致婉曲,辞藻华艳,风格秾丽。他还喜用典故,过分用典使得他的部分诗作意旨隐晦,难于索解。  相似文献   

12.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绚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绹  相似文献   

13.
剪烛西窗     
《中国高校招生》2009,(10):59-59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名作《夜雨寄北》的诗句。想那西窗下,荧荧一烛,诗人促膝夜谈,几番风雨成隔世,共话白头到眼前,看那烛光由短而长。由高而低、执剪修心,是何等的悠然?  相似文献   

14.
味“回环”     
“回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使语言表达曲折优美。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中有这样的语句:“社会主义需要科学。科学更需要社会主义。”袁鹰《井岗翠竹》中的“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都用的是回环修辞。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唐宋诗人的诗中比较多见,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语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在结构上就使用了回环修辞。它以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取  相似文献   

15.
初初中语文课本上选了一首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他在四川给人当幕僚时寄给妻子的诗。妻子问他:“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家呀?”他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首诗感情深挚,明白如话,非常美。七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名叫《巴山夜雨》,就是从这首诗中取名的。李商隐是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也是唐代诗坛上最亮的星座之一。他的诗精美艳丽、颓废感伤,像盛开的罂粟花一般迷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任何人都未曾像他这样,把内心的绝望表现得如此美丽。这一主题既与晚唐那个毫无希望的时代相吻合,更与李商隐本人的生平遭遇和个性有关。他是个苦孩子,9岁便死了父亲,他跟母亲扶柩从浙江回到家乡河南,”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境况极为艰难。但他又是个发奋的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中有许多佳作。作者抓住某一意象,层层递进,起伏跌宕,回环照应,起到一唱三叹之效。如李商隐的“君间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现实到未来,从孤身一人到两人共窗,从巴山到故乡,作者抓住了“巴山夜雨”这特定的意象,反复运用,包含了人生多少的无奈和希望。最有名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悬挂——西斜——落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你在下面的空格内抄写出《夜雨寄北》一诗,看看你能否写的准确、工整、美观。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题目: 作者: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编写的初中《语文》第二册第25课《诗五首》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其中两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课文对“却话”是这样注释的:“却话,回叙。”由此可见,注释将“却”理解为“回来”或“回忆”之意。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是晚唐诗人李商隐一生的写照。为了摆脱穷困,重振家门,实现抱负,他痛苦地奋斗了一生。李商隐饱读诗书,满腹经伦,追求自身人格理想的实现,希望能够走上仕途,在政治上有番作为,但他屡试屡败,不得已沉沦幕府,浪迹江湖,落拓穷愁,几尽绝望。地一生从没做过高官,虽后得牛党令狐推荐中了进士,但与李觉王茂元之女的姻亲使他陷入了牛李朋党的泥潭,不幸做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李商隐的性格比较优柔脆弱.政治险途上的重重障碍远不是他力能超越的。因此,他心里的凄苦自不堪言。虽然王氏聪慧美丽,善…  相似文献   

20.
大中元年,李商隐南下桂林入幕桂管,这是他一生中最远的一次游幕,也是他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通过研究李商隐桂林之行前后的心路历程,可以了解其真实的政治倾向,以及他与李、牛两党的关系,并由此澄清他在党争中的许多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