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努力开创新的国际合作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来 ,随着我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发展 ,国际合作局积极筹办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日科技经济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 ,路甬祥院长任会长。针对日本研究与开发经费约 70 %以上来自民间、日本产业研发方面技术力量雄厚、双方合作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特点 ,该协会旨在推动我国与日本民间企业多层面的实质性合作。合作初期 ,我院与日本科技界的交流、合作对象主要限于大学和政府所属研究机构。 1997年以来 ,我院相继与日立公司、NTT数据公司、大阪煤气公司、松下电器及NEC等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在信息、通讯、能源、…  相似文献   

2.
开展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是科协的主要任务之一。2007年以来,江苏省镇江市科协围绕“三服务”工作定位,充分发挥民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对日本的农业科技合作,大力组织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等,为提高镇江市国际科技合作参与度、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开展创新合作,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转移转化、合作网络与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和新形势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创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总结经验,找准科技合作领域。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的科技创新建设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研判了未来科技创新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任务,进一步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战略需求与发展基础,提出了具体的科技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超  张宗科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4):308-309,321
中日信息化合作项目“环境监测、水灾监测信息系统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湖北省计划委员会与日本日立制作所合作开展的项目。该项目是充分发挥中日双方的科技优势 ,针对湖北省在环境与灾害监测中的实际需求 ,共同开展的一项国际合作。1 遥感应用研究所的技术基础(1)国土资源遥感。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我国国土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研究一直是遥感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遥感应用研究所已基本建成全国资源环境遥感监测系统 ,并在试运行 ;首次建成我国土地利用数据库、水土流失数据库、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和陆地卫星TM…  相似文献   

5.
高文仲 《学会》2001,(8):20-22
闽台同天共海 ,科技交往有着诸多优势。多年来 ,福建民间科技社团拓展与台湾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 ,取得实质性进展。进入新的世纪 ,闽台民间科技交往应营造新优势 ,拓宽交流领域 ,在“官未通民先通”的条件下 ,构筑两岸科技与经济合作的平台 ,使之成为联结海峡两岸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6.
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基于新区域主义视角,分析ECFA背景下两岸科技合作的现况、发展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制度障碍,进而从体制机制和发展新兴产业两个方面提出深化两岸科技合作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关高科技产业的研究,从“技术演进”的视角切入的较多,从“组织发展”尤其是“国际合作”视角出发的更少。鉴于此,本文从企业国际合作的视角出发,选取高科技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航空发动机产业,挖掘、梳理并详析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在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国际市场现状、国际合作方式、合作经验及教训、技术学习、军事安全、风险规避等。分析研究认为:航空发动机市场“寡头俱乐部”特征显著;对于研发周期长、研发风险高、科技含量高、军民融合的高科技产业来说,与世界“巨头”企业的合作,有利于促进技术学习和行业地位提升;为避免掉入“合作陷阱”,需根据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选择最佳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8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日科技交流中心”与“在日中国科技者联盟”两团体近百位海内外学者在中国科学院院部举行了联谊交流会。“中国科学院中日科技交流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由留日归国人员发起创办的、致力于促进中日两国科技工作者交流与合作的民间团体,路南祥院长任会长。其宗旨是联合、组织热心于中日科技交流事业的个人和团体,利用各种民间渠道,加强我国与日本科技界、教育界及企业界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促进两国21世纪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现有会员近1500人。“在日中国科技者联盟”成立于1993年,是由已…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基础较薄弱,科技创新合作意愿和基础普遍不足,各国之间深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亟待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与机制也亟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本研究通过重点梳理分析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总结得出其具有四方面共同特征:搭建多层次科技交流平台,深化科技人文交流;科学布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拓宽科技合作网络;建立健全海外孵化器,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创新合作体系;推进联合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援助水平。中国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做法,根据自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模式。建议重点从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网络、特色创新合作体系、科技援助水平等维度探索构建人才、技术、空间等多种要素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的合作生态,通过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有效互补协作和开展科技援助等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研究开发人员,经费和理念三个方面提出和论证了日本科技体制中存在的民间和政府的二元结构,并分析了这种结构对日本科技发展特点的决定性影响,从而解释了日本科学技术重产业技术、轻基础研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探索构建我国科技创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此,以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为指导,基于技术科学的原始创新功能、二次创新功能和潜在创新功能,提出以技术科学为核心构建科技创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国际大循环3种战略路径,实现以科技创新"双循环"推动经济"双循环",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及融入国际科技创新大格局提供宏观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美国当前的科技创新政策和研发预算进行研究,在分析美国近期强化"实体清单"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美国科技创新政策新动向对我国的影响及我国在当前形势下的新机遇。对比美国的具体做法,提出妤解"实体清单"对我国经济主战场和科技创新的影响、面向我国重大需求完善军民协同创新体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举国体制等六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虽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但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积淀依然较为薄弱。通过分析对比清华大学等国内9所高校和哈佛大学等国外5所高校在《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上的论文发表情况,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我国国际合作论文情况,认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研合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会议与研讨、国际项目和课题等方面存在合作频率低、合作范围窄、合作平台弱等众多问题。结合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现状以及国内科技期刊发展情况,提出我国高校应借鉴吸收国际顶级期刊办刊模式和经验建设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创造有吸引力的学术平台;同时,应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服务,加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确保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并鼓励基础前沿问题探索,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我国高校科研水平和学科核心竞争力提高,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采用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研究型大学与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二者科技创新合作的运行机理,分别从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交流与培养3个方面主要合作内容归纳总结出当前合作的典型模式;同时研究影响二者科技创新合作成效的11个关键因素,并以技术研发合作为例分析具体合作模式选择策略。以期对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看作一个复杂巨系统问题,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从物理发展、事理发展和人理发展三大维度构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并结合2035年远景目标,利用2010—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纵、横向发展态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呈现整体递增、稳中向好趋势,但综合得分低于江苏和浙江两省,尤其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科研条件及人才科技创新产出等方面与上述两省仍有一定差距。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提出构建多元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创立长江经济带省市人才协同评价机制等建议,并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深化国际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合作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新时期应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形成了“科学研究—人员交流—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总体布局,合作总体布局不断完善,合作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合作模式不断优化。新形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要适应全球化趋势和科研范式转变,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以及应对全球挑战和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模式与管理方式亟待创新。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科学基金都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合作资助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系统优化、全面升级、梯次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和能力建设,加强重大任务和平台资助布局,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实施精细化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及39项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39项指标采用增速法进行滚动预测,并测算出31个省(市、区)2030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结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化、区域创新格局及区域科技力量空间布局等,对未来十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趋势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至2030年,中国科技创新区域进一步集聚,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一纵一横”两大创新带的廊道效应逐渐突显,成为区域创新集聚区;中国科技创新重心不断向南转移,区域间科技创新发展依旧不平衡,而城市群协同创新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发展逐步进入“超越行政区划”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间的关联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且近期的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正,较远期的科技创新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反向效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远期影响为正,中期影响效应变为负,近期又会由负转正。即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具有时滞性,前期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为负,随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影响由负转正;且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强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两者的互动关系存在较强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空间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促进区域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效率和创新差距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区域空间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且主要通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两种机制发挥作用;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缩小创新差距,且主要通过规模互借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要素流动效应三种影响机制发挥作用;单中心空间结构更适合处于效率驱动阶段的省市,对于创新驱动阶段省市而言,多中心空间结构则更有利于创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