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倍受关注的话题,“读写联动”则是提高学生习作素养的根本途径。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读写联动”的优势,引领学生以教材为起点,延伸到多个阅读文本,形成一种开放、立体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拓展阅读,挖掘写作之源;积累素材,拓宽写作之路;动笔实践,体验写作之乐;读写结合,提高写作之力;多元评价,激活写作之趣”等策略,指导学生通过读与写的有效合作、实践与评价的有机体验,提高学生习作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刘宗璞 《中国教师》2023,(6):118-120
<正>读写一体强调将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师需要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梳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并且基于具体内容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的侧重点、写作实践的要求进行分析,以便通过阅读与写作的联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学创新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所占分值也不少,这从侧面体现出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读写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推进的环境下,"读写联动"这一教学模式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该方法具体指向十分明确,即让学生在读写联动过程中提高自身阅读与写作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为了能够更好地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文对"读写联动"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74):96-97
针对英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不衔接的现象,教师应根据"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开展英语读写联动课教学,达到写作驱动阅读、阅读促成写作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麻平平 《考试周刊》2023,(23):51-54
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并爱上写作,值得一线教师好好思考与探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读文本,紧抓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学方法,在教学中找准读写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从篇章入手,从文本中学习、归纳、总结;读写联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作水平,巧作文章。  相似文献   

6.
段天喜 《甘肃教育》2020,(6):112-112
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而读写联动教学又是最难攻克的一座堡垒,它的复杂性让很多师生都怕主题读写联动。经调查发现: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中,近78%学生的读写联动水平偏低,阅读没深度、没广度,缺个性化阅读感悟,更可怕的是不少学生文章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无真情实感。而利用思维导图的图形、系统等,把学生的主题读写联动有效链接、巧妙整合、同步联动,可实现系列化、主题化的有效读写联动教学。  相似文献   

7.
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英语学习中两大重要板块,通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开拓眼界,有效扩大知识面;借助写作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思维能力的更好发展。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互独立开展的,但是也是相依相偎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可以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有效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本文主要就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当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读写教学现状,探讨如何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  相似文献   

8.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生了解世界、表达自己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读写结合,体现读写结合,在写作中实践读写,同时进行两种教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本文将阅读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从三个阶段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策略,帮助学生轻松写作。  相似文献   

9.
只有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读写联动"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文章围绕如何上好读写联动课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李荷 《考试周刊》2015,(44):103-104
基于文本阅读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以文本分析为视角,探讨如何在阅读中发掘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建立自己的语料库,关注语言积累,丰富写作储备。作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使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文本材料鼓励学生构建写作语料库,并利用话题有针对性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阅读和写作同时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点,以达到读写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读写结合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联系到一起,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练习,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训练,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设计多元化读写活动,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岳 《知识文库》2024,(2):17-20
<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极为重要的两大板块,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拓宽眼界,增加知识储备,写作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近年来已有不少英语教育工作者尝试应用“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英语教师是将阅读和写作教学分开实施的,导致最终的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结合,可借助阅读带动写作,利用写作来深化阅读,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提升,教师对此必须要有清晰的认知,并积极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将“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本文通过对高中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对“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同时提出“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传统语文教学将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的做法是片面的,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阅读教学将阅读、写作充分结合,以读带写,促进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写教学,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读写结合;利用课外阅读,加强读写训练,提升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读写结合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读写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的作文真正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相似文献   

15.
阅读和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衡量标准之一。如何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自然是语文教学中绕不开的话题。足教材的读写结合法,从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着手,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从教材中深挖读写资源结合点,科学把握读写二者之间的规律,把握教学时机,从而达到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基础,与写作相互联系,将两者有效结合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学生需要运用感性思维长期实践,灵活掌握相关技巧,读写结合成为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出现一些问题,如读写结合形式单一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读写联动,即教师通过文章之载体,出发于文章内容,将教学设计与之相关的"读"与"写"的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从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维一体角度,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实施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课堂读写联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读写联动是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以法布尔的《蝉》课例研究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构建读写联动课堂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核心  相似文献   

18.
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在近几年的教学环节中深受教师的欢迎,同时其也在教学环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密切联系这两者。语文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素材,进而提高写作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合理运用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并进行写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齐智鑫 《甘肃教育》2021,(4):128-129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就是将阅读和写作进行紧密联系、有机结合,使阅读和写作相互迁移,共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非常好,不仅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提升阅读水平,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语文中的读写结合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读写结合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水平,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新课程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一系列的读写训练,促进语文的读写结合。读写训练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