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是实现其“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明确提出: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从《理想国》的几个典型隐喻(即洞穴喻、戒指喻、太阳喻、线段喻)中可以发现其教育本质观的证成逻辑.洞穴喻象征着何谓灵魂转向,戒指喻象征着灵魂为何转向,太阳喻象征着灵魂转向何方,线段喻象征着灵魂如何转向,这一完整的线索使得其教育的本质统一在灵魂转向的技艺之中,从而形成柏拉图教育本质观的系统合理的证成逻辑,也为我们现今思考教育问题提供经典文本的证成思路.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3.
“洞穴之喻”是西方思想传统中最基本的文本之一,它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篇文章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现象学家的术语并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柏拉图的洞喻启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的存在论的思考。人们日常的存在方式就是在洞穴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洞穴中囚犯的认识,将想象或者影像误认为现实。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等都是将我们囚禁于其中的洞穴。一般人的行为都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习惯性观念的支配,缺乏反思与批判。哲学的怀疑论者断定人们是洞穴中的囚犯,而科学和实际生活则证实人们经常摆脱洞穴。我们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三种借以走出日常生活洞穴的方式分别是失去平衡的疾病体验、不在家的焦虑感觉、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为了给哲学家成为哲学王的正当性做理论论证而提出了名的洞穴比喻。这个比喻以其理念论为其哲学基础,并涉及到对理念认识的全部过程。而其洞穴喻视觉的内在化方式,则代表着整个西方哲学的视觉中心主义最初的完备形态。柏拉图正是从此处出发构建了理念世界的在场的隐喻。这种在场一方面构成了理性的哲学启蒙,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在场在其本质上只是一种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5.
“洞穴喻”是柏拉图哲学中的一个著名寓言,这个天才式的哲学寓言一直启示着后人对自己身处的世界和人生的不断自醒和反思。文章试图从“洞穴喻”所引发的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思考、哲学和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两个方面展开探究,以期窥视思想背后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超越洞穴比喻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困境,追求理论的自治和灵魂的平静,为了给哲学家下定义,柏曾以建筑师作为隐喻.柏拉图的政治教诲就是要进行“技术统治”,其隐微说辞的代表就是“洞喻”,“洞穴比喻”它反映了一种总是为事物的假象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真相的人类知识处境.哲学家下降到洞穴是出于哲学的内在必然性,可见政治与哲学的矛盾可以化解的,也就是说哲学家从政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著名的“洞穴之喻”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新厘清“洞穴之喻”的内涵,将“自由囚徒”和“仍处于洞穴的囚徒”作为两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利用比较分析法对其进行新的审视。得出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启示: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增强其教育引导能力;适应新媒体时代,更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思政课程吸引力;丰富教学模式,改良教学内部环境,提升课堂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9.
《理想国》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作者通过三个著名的隐喻阐明了他精心设计的宏大的教育体系:“太阳”喻阐明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即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线段”喻阐明了教育的形而上学前提,即灵魂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的可能性;“洞穴”喻阐明了教育的艰辛历程,即灵魂完成转向并不断向上,追求最高的“善的理念”的过程。而且,正是这些美妙的隐喻使我们领略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特有的理想情怀与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认真探究,则这两个比喻所相互映现的正是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那么,在柏拉图的视阈里,为何启蒙?如何可能启蒙?启蒙具有何种特性?启蒙之人性究竟发生何种变化?以上诸类问题,都需要进行梳理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野草·影的告别》主题与《坟·摩罗诗力说》卷首语提示的主题是同一主题。表现这一主题的情节撷取自柏拉图《理想国》第7卷中著名的“洞穴喻”里的“囚徒”从“洞穴”走出的寓言,关键情节是“灵魂的转向”。《影的告别》的人物是“影国”的两类居民,他们身上有着“洞穴喻”中两类“囚徒”的投影。“影”以自身为试验,向昏睡的影众告别,对于“影国”是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选择和黑暗抗战,“被黑暗沉没”,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是“和光阴偕逝”,做进化途中的“中间物”,为进化献身。“影”选择走进化的路,赋予人物性格以悲剧的审美特征,将作品的主题升华到一种唯悲剧独有的崇高的诗的审美境界,是诗与哲理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2.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13.
“理念论”是柏拉图(前427一347)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二什么叫“理念论”?柏拉图曾有个洞穴的比喻.他说,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双手被反绑在一根柱子上.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  相似文献   

14.
<正>一隐喻者,隐蔽、间接而深远的譬喻也。世界文化史上,许多最重要、最著名的思想,是通过隐喻来表达而脍炙人口的。例如,老子的"水喻""谷神喻""橐籥喻""赤子喻",庄子的"鲲鹏喻""混沌喻""庖丁喻",佛陀的"筏喻""化城喻""盲龟喻""火宅喻",柏拉图的"太阳喻""洞穴喻"等。教育中被后世传播和应用较多的,是苏格拉底的"助产婆"隐喻。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隐喻包含了启蒙主题文学文本的核心素材及编排法则。作为典型的启蒙主题文学文本,鲁迅的《野草》对启蒙者的剖析遵循了洞穴隐喻对启蒙者的解读。具体到文本内部,《野草》中对"看"的描摹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灵魂转向的经历,对"走"的叙说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离开洞穴的过程,对"战"的书写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回归洞穴的遭际。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洞喻"之说阐释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真与伪的二元对立关系,可以用来拓展研究小说文本的理论视角。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艾玛·多诺霍在其小说《房间》中利用五岁男孩杰克的不可靠叙事,讲述了杰克在"房间"内外的认知变化与发展,该小说可被视作柏拉图"洞喻"理论的形象化文本注脚。"房间"作为象征意义上的洞穴,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路径轨迹。从"洞喻"视角研究文本,既丰富了从柏拉图"洞喻"理论视角对文本的解读,又有助于多角度完善多诺霍小说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7.
“洞穴比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重要的比喻,它阐释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论证了“哲学王”何以可能的问题,说明了理想国的诞生与维系.文章从洞穴比喻的哲学内涵出发,分析哲学家即理性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了解哲学家的活动对政治生活的意义与限度,不仅有利于理解柏拉图的整个政治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理性知识分子应当肩负的责任和起到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洞穴是湘西母体文化的象征,故事通过人物对山洞生活的眷恋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归原始母体文明的强烈愿望,但是野人最后被剿灭的悲剧则预示着湘西原始文明必然失落的命运.写作是作家回归子宫的隐秘愿望的达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喻".自由囚徒走出山洞,就好比是现代知识分子从落后的乡村走向城市.当知识分子走出"山洞",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在洞外,并希望解救洞内的人,而沈从文选择了返回洞中.  相似文献   

19.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的最基本的哲学寓言,也是他对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最深刻的阐释,指明了灵魂转向是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的根本区别。"洞穴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是一门灵魂转向的技艺,并揭示了善的理念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以"洞穴比喻"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来剖析我国当下的教育现实,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重新阐释柏拉图的洞穴喻,艾丽丝·默多克对隐喻中所蕴含的人作为认知主体与被看“客体”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以此来批评现代道德哲学对于人的道德现实状况描述的不足;与此同时,默多克对“善”的“现实化”描述肯定了它对于处理“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且为当代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