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贪污贿赂、恐怖活动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畏罪潜逃或者自杀的现象频繁出现。针对此类案件,在之前的司法体系中,己经开始的诉讼程序则被迫中止或终止,人民法院无法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这使得无法及时追缴违法所得,对被害人、国家以及社会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据此,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设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在该程序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使不到案,也可以继续通过正常的刑事司法渠道追缴其违法所得。但鉴于程序还处在初生阶段,在具体的运用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而系统地研究违法行为对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操作的影响,明确法律措施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完善现有的发展保障体系,对具体的刑事执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特别程序作为独立的一编,包括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和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四个部分,立法者在此次修改中单独设立一编是对我国司法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与世界各国司法制度进行接轨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没收违法所得在我国是一种行政处罚方法。《行政处罚法》规定,没收的违法所得必须全部上缴国库。由于社会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社会法中的没收违法所得的责任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措施,又是对受害人的权利救济。因此,对来源于侵犯受害人合法权益的违法所得不应当收归国库,而应返还受害人,并且违法所得的数额应当是违法者的全部收入而不是所得利润。执法者应当通过司法程序追究违法者的违法所得,法律应当授权受害人对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新刑诉法增设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以下简称“未审没收程序”).然而,立法规定相对原则,应该对未审没收程序的启动程序、审理程序、权利救济、没收对象等予以完善,确保立法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基于特别没收程序与缺席审判程序的高度相似性以及刑事缺席审判程序较没收程序所具有的全面性、优越性,特别没收程序的存在备受质疑。但2018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增加缺席审判程序的同时仍旧保留了特别没收程序,这其中不免涉及到对特别没收程序存在必要性的考量。文章分别从目的学、体系学、法教育学三个角度对两程序所具有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外在规则体系进行了分析。特别没收程序是针对财产的处置,缺席审判程序是对人的处置。为丰富追赃追逃手段,一方面应理顺两程序在《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梯度关系,另一方面应推动两程序的协调与衔接,打造刑事一体化视域下的多元化庭审模式。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第74页正文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当其(行政机关)违法实施没收财产的行政处罚,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时,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撤销裁决,或予以行政赔偿,以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其中的"没收财产"应为"没收财物"。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第74页正文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当其(行政机关)违法实施没收财产的行政处罚,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时,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撤销裁决,或予以行政赔偿,以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其中的“没收财产”应为“没收财物”。  相似文献   

8.
作为反垄断法行政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罚款与没收违法所得可谓是规制垄断违法行为的利器。然而,执法实践中罚款与没收违法所得结合适用的游移不定,与立法层面的并处关系不相一致。罚款与没收违法所得结合设计旨在实现对垄断违法行为的强力规制,但违法所得认定的现实困难,造成了立法与实践之间的背离;而单处罚款不仅遗漏了处罚内容,而且对反竞争行为的威慑力不足。解决罚款与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的不确定性问题,畅通并处之路,执法机关要明确适用没收违法所得的态度。另外,我国应尽快出台指南,为没收违法所得的认定提供具体操作方法,同时完善罚款制度,使二者更好地结合运用,从而充分发挥反垄断法处罚的威慑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刑事诉讼法在刑事特别程序中确立了未定罪没收程序,检控机关通过证明应予追缴的犯罪所得和犯罪工具与被控的刑事罪名有因果关系,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的情况下通过合法程序予以没收涉案财物。未定罪没收程序的诉讼标的是物不是人,其并不涉及人身自由权的剥夺而仅仅是一个关乎财产权的问题。因此,为充分保障权利主张者的合法财产权益,必须明确检控机关和合法财产权利主张者的证明责任,明确没收程序的证明标准来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以基本原则的形式确立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定罪”的诉讼原则,即人民法院统一定罪权原则。此项原则是对有罪推定的否定,同时吸收了西方国家司法制度中无罪推定原则。研究无罪推定原则,对更好地领会、贯彻执行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1.
无罪推定是刑事诉讼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目前已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普遍重视与确认.现行刑事诉讼法已有所体现.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将具有无罪推定质含义的内容——“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明文确立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度和司法制度改革与完善的一个重大标志,为“无罪推定”诉讼观念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96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条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因素,是刑事司法改革的重大进步,然而在本质上更着重于强调人民法院的统一定罪权,并在本法中相应废除了免予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刑法第64条规定的各项处置措施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对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的完整流程。作为程序性处置措施的追缴实践中包含多种具体财物控制措施;责令退赔应当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违法所得追缴不能做出回应;返还的适用对象应当仅为违法所得原物;没收的适用对象不仅为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还应当包括无被害人的案件中犯罪分子的违法所得,违法所得没收的性质应当区别不同的适用对象分别认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与这一原则在有罪无罪的落脚点、沉默权、疑罪从无的规定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无罪推定原则”和“沉默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给我国刑事诉讼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陕西教育》2009,(3):71-71
“处罚147万元,如此天价罚单让人震惊!,12月24日上午,铜川新区蓝光第九学校校长余志玉激动地说。近日,铜川市物价局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拟没收(该校)违法所得1476800元”。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新增的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特别程序突破性地为刑事和解开辟了新的进路.界定适用和解特别程序的案件范围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诉讼利益,但该范围目前还不清晰,因为该特别程序在《刑事诉讼法》、《公安部规定》层面上存在正当解释和合法适用的问题,包括“民间纠纷”、量刑幅度类别、例外条款的理解和《公安部规定》排除式规定的商榷.实际上,《公安部规定》对《刑事诉讼法》具有排斥性,与该特别程序的包容性不符.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是我国在法律规范中首次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明确承认和正式引用.实行无罪推定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我国刑事诉讼内容上的丰富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刑事诉讼理论及其实践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不法原因给付,世界各国均作出了“不得请求返还”的规定,我国民法没有类似规定,司法实践中有的判决给付违法无效、财产返还,有的由人民法院根据《民法通则》规定给予没收给付财产的民事制裁措施。这里从不法原因给付的概念、构成、“给付”的效力、国外“不得请求返还”的立法理由及其争议,以及对无效返还和没收充分处理方式的评述,探索合理的解决途径,同时对我国民事制裁制度提出置疑。  相似文献   

19.
特别没收相对于没收财产刑而言,其范围包括犯罪分子犯罪所得的一切财物、违禁品与依据相当性原则所确定的供犯罪所用的财物。特别没收的决定权为人民法院。作为一种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同样适用诉讼时效。当特别没收不能时应当对其作出法律上的评价,而不是继续追缴。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选择权的制度设计存在缺失。笔者以权利维度下的程序正义为视角,着重分析了公诉案件中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选择权的理论基础,即程序正义观念的确立、意志相对自由理念的完善、人权保障功能的跟进、程序主体性原则的实现。在借鉴相关国家成功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被告人不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时,应具有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的权利;被告人自愿认罪时,应享有申请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