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一、《木兰诗篇》简介 2004年10月以来,中国歌剧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一首宋朝的乐府民歌被改编后,搬上了国际舞台.它以音乐会的形式走进国家大剧院,走进美国、日本、维也纳等国家进行巡演.自公演以来,它一直在刷新着中国原创歌剧的各项纪录.它就是刘麟老师根据乐府民歌《木兰辞》改编而成的《木兰诗篇》.《木兰辞》有作为教材编入小学课本,有豫剧版的《花木兰》等,而歌剧《木兰诗篇》是以歌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国际舞台,弘扬传承了经典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从颓然到繁荣一步一步走来,而其中曾轰动全国的中国民族歌剧之一就是《江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在1964年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了歌剧的舞台,并创作了歌剧中的部分唱段,共完成了一千多场的演出堪称中国民族歌剧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其中歌剧中的著名唱段我们熟悉并传唱的有《红梅赞》、《绣红旗》以及《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作品.五代江姐含情传唱,历经了半个世纪却依然可以振奋我们的心.本文将从歌剧《江姐》中最为著名的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剖析,同时也希望通过本人多方面的分析可以让初学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以及爱好者更好地把握歌曲进行演唱.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对高职学校课程教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意义重大."舞台实践"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思想政治背景下能够积极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基于"舞台实践"的教学实际,从呈现形式、作品深度、学生参与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选用歌剧《长征》的相关片段,带领学生一起了解该歌剧的创作背景、内涵及"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首演后曾在中国第二届歌剧节中荣获七项大奖,在长达一年的巡演期结束后,《运之河》也被渐渐收官,短期内不会复排.本文通过笔者对参演《运之河》经历的回顾,向读者讲述光鲜舞台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民族歌剧艺术是我国艺术工作者在借鉴欧洲歌剧的基础上,融入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化和民族艺术,创作出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自从我国进入世界市场之后,我国文化、艺术表演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经过改良的传统戏曲、歌剧层出不穷,为民族歌剧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木兰诗篇》作为第一个将古代文学与现代歌剧融合的新型民族歌剧,在我国民族歌剧艺术领域具备里程碑意义.本文将以《木兰诗篇》第三乐章为例从中国歌剧发展、重唱及创作分析、民族歌剧创新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中国民族歌剧在西方歌剧的影响下,开始了民族化探索。期间产生了儿童歌舞剧、秧歌剧等过渡形式,至今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民族歌剧在创作上、演唱上、舞美上等多方面都发生着演变。本文以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为例,从王昆、郭兰英、彭丽媛、雷佳等这四代"喜儿"的演唱风格入手,来探究中国民族歌剧整个的演唱风格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歌剧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另一方面又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营养,从而使中国歌剧日趋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歌剧《江姐》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典范之作,它掀起了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潮,引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时代的到来.它自1964年首演到2008年复排,历经四十余载春秋和五代“江姐”的演绎,久演不衰,常演常新.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歌剧《图兰朵》无论在音乐、题材,还是唱词方面均渗透着不少"中国元素"。本文从音乐、题材和唱词三个方面,系统解读了"中国音乐元素"在《图兰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歌剧就是一门集戏剧、音乐、舞蹈、诗歌和舞台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是在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中国歌剧是由20世纪20年代,由一种儿童歌舞剧的形式开始了萌芽和发展。从1945年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白毛女》的诞生,到2004年《木兰诗篇》的精彩演绎,其故事情节当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其中,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本文就以《党的女儿》为例,通过对中国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英雄性、阳刚性等特点以及描写中国歌剧演唱的字韵美、声韵美、情韵美等方面的分析,从而让我们对中国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及演唱特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篇》的成功推出,标志着中国的民族歌剧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让中国的民族歌剧走向了世界,吸引了世界众多关注的目光。从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的民族性、成功运作等方面,探索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传播的方法途径,得到对民族歌剧发展的有益启示:艺术家应加强艺术修养,多方吸吮甘露;立足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提升中国歌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丁力宁同学问:《白毛女》作为中国歌剧成型的标志,有什么特点?《白毛女》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步形成和创造的一种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新歌剧,是我国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内容上,《白毛女》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  相似文献   

12.
歌剧《图兰朵》是普契尼的不朽之作。这部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作品。歌剧从中国素材、传统乐器、民间音调等方面大力渲染了"中国风",并成功运用了极具中国色彩的"茉莉花"这一清新优雅的旋律,使得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得到完美的融合。本文将从歌剧《图兰朵》中所体现的"中国风"、歌剧《图兰朵》中丰富多彩的"茉莉花"两方面,探究歌剧《图兰多》的艺术魅力之根源。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歌剧作家威尔第在其年轻时就已出名,与其他伟大作曲家一样都属于年少有为.他所创作的第一步歌剧《奥贝托》上演于1893年的米兰,在当时评价很高,1842年他的第三部歌剧《纳布科》让他一举成名.之后,《游唱诗人》、《弄臣》、《茶花女》等经典剧目亦陆续上演,威尔第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歌剧创作家,他受追捧的程度超过当时任何一位作曲家.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歌剧艺术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也将歌剧与本民族的曲调进行了结合,产生出了一批优秀的歌剧作品。其中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白毛女》中《杨白劳》选段以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也成为了众多声乐工作者喜爱的声乐作品。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演唱感受出发,从歌曲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演唱技巧和感情处理三个个方面,深入剖析歌曲《杨白劳》,从而更好的进行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歌剧的民族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题材与主题的民族化、人物与语言的民族化、形式与风格的民族化三大理论层面,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功之路。20世纪40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大地之歌》《秋子》等作品,在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特点、演唱特点、表演特点等方面起了先行作用。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步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并对后来中国的民族歌剧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97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从3月拉开帷幕后,到目前为止,已有《阿美姑娘》、《凤仙花》、《弄臣》、《卡门》、《苍原》、《图兰朵》等多部歌剧在北京上演。此次活动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观摩世界各国优秀歌剧节目的机会。同时,也对我国歌剧形成了一股冲击,引发了关于歌剧的新思考,使人们对我国歌剧的发展问题再次投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唐悦 《时代教育》2012,(23):157
歌剧是一门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歌剧剧目中往往能够塑造出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光辉艺术形象.在我国歌剧剧目之中,《江姐》和《洪湖赤卫队》无疑是具有极高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经典曲目,其中女主角江姐和韩英的艺术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从歌剧表演的角度分析,《江姐》与《洪湖赤卫队》中女主角都是女高音,其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和手段既有共通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区别.通过分析这两出经典歌剧剧目女高音人物形象塑造手段和方式的异同,对于深刻理解歌剧女高音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威尔第,19世纪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命运之力》是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一部杰作,剧情跌宕起伏,悲剧情节引人入胜,旋律流畅,真挚动人,悲剧性的音乐和戏剧构思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笔者首先介绍了歌剧《命运之力》的创作背景和动因。其次说明了《命运之力》这部歌剧在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19,(4):82-84
吉亚卡默.普契尼(1858年6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为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采用一些老式规则中决不允许的各种和弦的奇怪结合使歌剧听起来更为震撼,一生创作12部经典的歌剧。第一部歌剧为《群妖围舞》,随后的《马侬.莱斯科》、《波西米亚人》、《蝴蝶夫人》、《图兰朵》等等20世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及其歌剧《蝴蝶夫人》的简介与分析都成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流传至今。而以亚洲日本长崎为背景的《蝴蝶夫人》更是不朽中的经典。本文结合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特点以《蝴蝶夫人》为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能较为直观的了解把握普契尼的歌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品信息     
正《白鹿原》歌剧版将与观众见面日前,歌剧《白鹿原》的音乐会版在西安首演,中国艺术家利用西方歌剧来演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故事的探索引起了更多关注。此前,《白鹿原》曾被改编成秦腔、话剧、影视剧和舞剧等,原创歌剧的改编尚属空白。编剧兼作曲程大兆说,《白鹿原》好似一部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庞大史诗,历史格局和人物关系都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