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重要内容。《决议》不仅对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而且提供了阐述成就的新构架。在历史性成就中,要注意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重大成就,要注意全面依法治国、总体国家安全等增量成就,要结合实践把握每个方面的具体成就。历史性变革与历史性成就紧密关联。《决议》对各方面变革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认识历史性变革要把握“变”与“不变”的尺度,既要以“变”来理解新时代的飞跃,又要以“不变”来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正是这些成就和变革,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成为“两个确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为指导,分析《孟子》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译作——理雅各1894年的译本和刘殿爵1970年的译本中译文的差异,以窥见译者的历史性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确的表达建立在正确的理解之上,正确地理解原作是确保译文正确的前提,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使当前读者脱离了原作产生的历史语景,造成其对原作的隔膜.译者作为读者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就是翻译中的"历史性理解"问题.文章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参考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翻译中的"历史性理解"问题,并提出了贯彻历史性理解的方略,保证译者解释的有效性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5.
重释误译     
本文借助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原则,重新审视翻译中的误读现象。作者认为翻译文本乃译者的历史性的视野厦时代偏见的产物。因此,我们应将翻译作品置身于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培予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康德、黑格尔等人对此都有过论述。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以上成果,认为主体是具有意识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现实的人。在此基础上,主体性即指现实的人所具有的意识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的特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作为主体性人的历史作用始终是以实践的方式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正>德国文艺学专家姚斯提出接受美学的概念,认为作品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只是半成品。他认为文本和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是作者创作的作品的自在状态,它独立于接受主体之外,不依赖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而存在,但是作品则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合了审美主体体验、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审美对象,是被读者感知过、再创造过的文本。阅读者是接受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也要结合接受美学理论,关注学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该文通过阐述接受美学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解读姚斯和伊瑟尔接受思想,通过CNKI学术趋势及相关数据数据分析介绍其在我国研究现状,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的读者欣赏理论和姚斯等的接受美学,是两种重视读者在作品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但由于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同,它们对读者作用的具体认识存在着差异,前者认为读者对作品进行的是被动接受,后者则强调读者对作品的能动创造。  相似文献   

10.
人的历史性是科学可能性问题的解释原则。在这一共同主张背后,隐藏着哲学解释学的“人的历史性———前理解———科学”与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性的生存实践(人的历史性)———前理解———科学”的区别。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生存实践的“前理解”,是科学的历史性原则的核心。它在内容上可分为三种:理论前见、实践背景和社会条件,它们分别对应着“前理解”的三种科学筹划,即理论的自然———数学筹划,实践的实验———操作筹划,社会的科学政策筹划。这三种科学筹划相互区别,互相关联,使科学实践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以海解马"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是以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历史性问题上的可对话性为前提,但是不能将两者同质化,因为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是一种个体的、形式的和领会的历史性,马克思的历史性是一种群体的、实质的和实践的历史性,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主体对生活的的摹仿.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出的"文本之外,别无它物"和"互文性"等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文本观.文学摹仿生活的观点似乎走到了尽头.文章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是对生活的摹仿.只不过,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具有"能指即所指,文本即生活"的特征.根据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就是文学的主体性以及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提出"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历史性对话"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是文本系统和阅读主体的历史性阅读的产物",试图重建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接受理论(亦称接受美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崛起的以姚斯、伊塞尔为代表的文学批评流派,它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点是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来研究文学,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姚斯等认为,作家进行创作构思时必须对读者的“期待视野(视界)”即由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作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对解释学进行了本体论的转向。他揭示了“理解的历史性”, 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效果历史”的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的有关理论进行正确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菲南海仲裁案中仲裁庭对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的判断存在很大争议,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解读历史性权利存在局限,应当跳出《公约》框架去理解历史性权利。中国主张的历史性权利有着充分的历史以及法理依据,其产生要早于《公约》所设定的海洋权利制度。历史性权利的范围包含了岛礁归属权与历史性捕鱼权,南海断续线可以被视为岛礁归属线。国际法院以及仲裁庭的判例表明,历史性权利所包含的海洋地物以及权利范围在划界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菲律宾的诉求实质上属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提及的海洋划界或历史性所有权的争端,应当在管辖权阶段就被排除。  相似文献   

16.
百年师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长沙师范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学前师范教育匀主体的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H·R·姚斯,其核心是读者中心论。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是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它强调读者的能力作用,强调读者阅读的创造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  相似文献   

18.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回归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本性,在合理的辩证法下确立起联系性、融贯性、生成性、历史性等总体的有机观,将任何事物都放在有机关联与动态过程中加以考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循辩证的总体观超越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坚持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二是将社会视为有机体,立足变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强调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交汇贯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互动;三是将有机知识分子看作是连接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之间的中介,以争取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同时重视经济与政治领导权的获取,持守领导权的总体性立场。  相似文献   

19.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