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苏轼学写诗     
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暖的东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春梅,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文章的秘诀。父亲苏洵看着小苏轼那稚气的样子,又看看眼前这美好的夜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诗中各加一个字,使得这两句诗更加符合眼前的情景,更加有韵味吗?”小苏轼想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  相似文献   

2.
苏轼小时候学写诗,有一段佳话。有一天,他向父亲苏洵请教写文章的秘诀。苏洵沉吟了一会儿说:“观察加体会。”这天夜晚,和暖的春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融融的月光映照着淡淡的梅花。苏洵指着这美丽的晚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根据平日的观察和体会,在这两句中各加一个字,使它更加切合实景,更加富有韵味吗?”  相似文献   

3.
苏轼补诗     
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梅花。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诗作文的秘诀。父亲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 据说北宋时期著名才女苏小妹偶然吟得了两句小诗:“清风细柳,淡月梅花。”她吟完之后。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他向哥哥——大文豪苏轼求教。  相似文献   

5.
<正>一、故事导入师:我们都熟悉贾岛和韩愈关于“推敲”的小故事。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天,北宋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还有苏小妹三人一起谈文论诗。苏小妹出了一道题: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成为五言联句。如果让你填,你会填什么?屏显:轻风__柳,淡月__花。生1:轻风拂细柳,淡月映梅花。“吹拂”的“拂”,“映照”的“映”。师:为什么选这两个字?生1:轻风拂过,更能体现风的柔和,“映”梅花更能显示月光的皎洁。  相似文献   

6.
动词的锤炼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着,因此动词的使用率是相当高的,而且常常充当句子的关键成份。在语言实践中,如果动词运用得精当,并且有反复锤炼的工力,那么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古人写诗就十分注重锤炼动词。据传说,苏小妹有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的联句,她要苏轼和黄庭坚各添上两个动词,以成为五言诗。苏轼吟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吟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都显得太俗。苏小妹改成“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就境界全出:一个“扶”字,把无形无影的微风拟人化,它宛若娇柔的少女,扶住细嫩的柳丝,更加摇曳多姿,给人以生动鲜明的形象感。一个“失”字,更是妙笔生花:月光青白,梅花白里泛红,月光和梅花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朵朵梅花稳没在月色之中,好像消失了一样,这就活托出一种朦胧之美,使描写的景物达到了出神  相似文献   

7.
据说,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次与苏小妹、黄山谷论诗。苏小妹出了个题目:“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各加一字作腰。黄山谷加“摇”、“映”二字,苏  相似文献   

8.
<正>给诗加"腰"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还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  相似文献   

9.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相似文献   

10.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请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相似文献   

11.
传说有这样一件趣事,说苏东坡有一天与苏小妹、黄山谷一起讨论诗歌创作。苏小妹先出了一联诗句:“轻风细柳,澹月梅花。”她要求每个人都来给这两句诗的腰部添加一个动词,使成为五言联句。东坡先吟道:“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苏小妹听后便说:“好是好,可惜还未用上最理想的动词。”接着便是黄山谷吟出“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苏小妹听后仍笑着说:“也填得好,只是仍不够理想。”苏东坡急了:“那么小妹,你又将怎么来填写这两句诗  相似文献   

12.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请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相似文献   

13.
传说,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  相似文献   

14.
苏小妹填字     
一次,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和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苏门弟子黄山谷在一起谈诗。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各加一字作腰,你们说,该加什么字好呢?”东坡说加“摇”“映”两字,说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认为不够好。东坡又说:“那就改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认为还不是最好的。黄山谷见师兄加的字,都被小妹否定了,也就不敢说出自己心中要说的句子来,只好鼓动小妹快快说出贴切的字眼。  相似文献   

15.
父亲和我我们并肩走着秋雨稍歇和前一阵雨好像隔了多年时光我们走在雨和雨的间歇里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造成的滴水的声音像折下一支细枝条。像过冬的梅花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但这更近于一种灵魂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依然是熟悉的声音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安详地走着。孤狸中的孤狸你可能要到我这里来但你并不知道我是否在此因此你按惯例准备等待这就像在你行动的内部早有一条常规性走廊我也习惯了在你身边的另一条路隐藏,在寂静的花朵后…  相似文献   

16.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就是苏老先生的千金小姐苏小妹也是名播京都、才华出众的淑女。一天晚上,淡月微云,轻风细露。东坡和诗友黄庭坚在花园里切磋诗词,遥见小妹徘徊梅下吟哦不止。东坡随即笑邀小妹一起谈诗论词。席间,小妹举头望月,低头吟咏“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然后瞅着哥哥和黄庭坚说:“请帮我琢磨琢磨,两句中各加一什么字作腰,才会成为一联更好的诗句”。文思敏捷的黄庭坚稍一沉思就念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不满意,认为“太俗”。东坡踱了几步说:“改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小妹朗诵以后,摇着头说:“太实,前人用得过多,不够新颖。”在黄庭坚捻须微吟时,小妹娇嗔一笑,“改成‘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不是更好吗?”东坡,黄庭坚一听,拍手称妙,连称奇才。  相似文献   

17.
父亲和我     
父亲和我我们并肩走着秋雨稍歇和前一阵雨像隔了多年时光我们走在雨和雨的间歇里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造成的滴水的声音像折下的一枝细枝条像过冬的梅花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但这近乎于一种灵魂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依然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安详地走着父亲和我@吕德安~~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故事叫《给诗加腰》,"清风细柳淡月梅花",若在句中,各加一个字做"腰",该用什么字为好?这是苏小妹出的题。苏东坡加了"摇""映"二字,被苏小妹否定了;黄山谷又加了"舞""隐"二字,仍然被否。最后,苏小妹加了两字,成了"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个故事充分表明,诗歌语言,是极精炼形象的,用最少的笔墨,表达了多姿多彩的内容。在古代,我们是很重视"诗教"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的意思。学习古典诗词,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精炼的文笔,也能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情境和作者的感情,让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19.
小华正安心在家做作业,爸爸回来了。小华见父亲脸色不好,叫了声“爸爸”就又埋头计算着。谁知当父亲走过书桌,发现小华练习本上有三个“×”时,就勃然大怒,劈头劈脑地把小华骂了一通。小华心里感到很委屈就嘟哝了一句:“昨天的习题比较难,像这样错的又不是我一个人。”“你还敢嘴硬。”父亲说着就给了儿子两个巴掌,打得小华两眼直冒金星,嘴角流出了微微的血丝。猛地,小华的爸爸发现自己做过火了。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父亲带着女儿去公园游玩。来到一个小花圃旁.女儿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她大声喊道,爸爸,这里的花儿太美啦!父亲笑着说,是呀,春天一到,花儿就开了。可是,孩子你知道吗,花儿虽然迷人,可它们并不是为了美丽才绽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